《句式參量互動配置機制研究》為句式研究提供了參量互動的研究視角和系統、動態的研究方法。首次建立句式“結構、語義、功能”互參互動對應系統,從中歸納分析貫通現代漢語不同句式的自變量和因變量參數,探索句式結構自變量和功能因變量參數之間動態配置條件和幕后推手,根據“句法、語義、認知功能”對漢語句子系統進行譜系分類,梳理出各類句式結構功能之間的變量互動參數及其匹配條件。通過認知視角探索出現代漢語句式家族群落之間對立、交叉、變換的動態條件與理據,揭示出現代漢語句式家族譜系關系,勾勒出現代漢語句式群落譜系樹。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句式的結構自變量和功能因變量配置關系13
第一節句式的認知表征與識解機制13
一、 句式是一種以句法結構表征認知識解的動態變量配置系統13
二、 句式“結構—語義—功能”之間的變量函數關系14
第二節句式的結構配置及其變量參數15
一、 及物概念的整體系統性與表征手段15
二、 及物變量參數及其功能16
三、 及物方向17
四、 及物效度與及物句式類型19
第三節句式意義的表征與識解21
一、 及物句式的意義表征與識解方式22
二、 非及物句式的意義表征與識解方式23
本章要點小結23
第二章句式配置參數和及物效度之間的對應與調適機制25
第一節及物框架的結構配置參數及其相關變量的功能表征機制26
第二節句法結構長度伸縮與終結程度之間的象似性對應關系29
一、 復合趨向補語的結構伸縮象似終結程度29
二、 結構伸縮與“掌控、影響受事程度”之間的正相關同步機制31
三、 結構伸縮形態變化臨摹手段的動因與條件34
第三節結構與功能配置及物參數之間同步、調適與補償機制36
一、 動程的表征與受事的數量互動及其補償、調適機制36
二、 及物參數之間的同步機制42句式參量互動配置機制研究目錄第四節現代漢語的類型學特征對句法功能與機制的影響45
本章要點小結46
第三章句式配置參數“結構—語義—功能”的評估與移情識解47
第一節結構自變量參數的變化引起的價值評估和移情識解47
一、 句法分布位置決定著對當事人損益的關注度和移情度48
二、 重復動詞的結構配置自變量的功能識解及其語境意義51
三、 直接損益和牽連損益及句式嵌套條件57
第二節重動句式的類型及其個性特征59
第三節重動句跟其他句式的對立與互補63
本章要點小結66
第四章“淡入—淡出”認知模式及其配置條件68
第一節跟“淡入”與“淡出”相關的句式配置條件對立68
一、 研究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對“自立性”概念的不同
理解方式68
二、 基于“認知—語義—句法”框架參量互動的“自立性”概念69
第二節“淡入”與“淡出”的心理學基礎72
第三節“淡入”與“淡出”模式的對立及其語義投射76
第四節“淡入—淡出”的價值取向對立78
第五節“淡入”與“淡出”的句法表現83
第六節及物參數之間的補償機制與句式對動詞類型的選擇86
本章要點小結90
第五章圖式結構與句式結構—語義—功能參量的匹配92
第一節句式的結構配置及其整體意義92
第二節詞項跟句式的匹配機制與條件94
第三節“動程圖式”的結構參數跟句式的整合匹配96
一、 “在”的“動程圖式”及其語義結構和句法條件97
二、 “動程圖式”的自主性及其與及物結構自主性的匹配99
三、 方所與施事的轉指關系及其對句式的制約101
四、 “動程圖式”的述謂化特征對其句法分布的制約——
去述謂化108
五、 “在”的分布位置所對應的自主性程度及事件的終結程度110
六、 漢語句法分布位置及其句法功能的變化規律112
第四節“附著關系”的結構參數跟句式的匹配113
一、 附著圖式和關系句式在非自主和不及物方面的匹配113
二、 附著圖式和動程圖式的視域差異及其句法表現117
三、 附著圖式隱喻、轉喻伴隨關系對句式的影響120
第五節基于圖式的句式整體功能與內部成分的關系123
一、 基于圖式結構的“句法—語義—功能”互參識解與句式
整體意義123
二、 句式的圖式結構自上而下地賦予內部成分以特定配置功能124
三、 圖式框架結構對內部成分配置的限制124
四、 內部成分橫向調適自下而上地確保句式的整體意義保持
在正常范圍126
五、 內部詞項跟句式整體意義的匹配機制與條件127
第六節漢語句式的類型及其分類標準134
一、 基于“結構—功能”互動參數的句式分類標準134
二、 句式的“結構—功能”類型138
本章要點小結139
第六章漢語句式的認知定勢和文化動因140
第一節基于“和合”認知定勢的句法組織策略140
一、 “和合揖讓”的句法組織策略141
二、 各級語法單位“和合貫通”機制下的伸縮形態制約句子完整性141
第二節“背襯導向”與“顯體導向”型認知定勢145
一、 漢、英雙及物句“背襯導向定勢”與“顯體導向定勢”
的差異及其動因145
二、 漢、英“背襯導向定勢”與“顯體導向定勢”的認知表征順序149
本章要點小結150
概念術語頁碼表151
參考文獻152
后記162
第三章
句式配置參數“結構—語義—功能”
的評估與移情識解
本 章 導 讀前面討論了句式內部各種自變量參數和因變量參數圍繞及物效度形成的對應關系,每一種句式的結構參數都決定了該句式的功能,并將其功能參數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反過來,每一種句式的功能都制約著結構參數的取值范圍和匹配條件。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是,特定句式如何對其特定自變量參數識解為特定的功能因變量參數?功能識解又是如何限制結構自變量參數的?
第一節結構自變量參數的變化引起的
價值評估和移情識解言者如何表征這個世界,取決于言者如何識解這個世界,而如何識解這個世界取決于言者與觀察對象形成怎樣的關系態勢。
面對同樣一個事件,可以采取眾多視角來凸顯和淡隱這個事件的某方面特征。不同的認知視角往往引發人們相應不同的移情感知效果。這一原理被視覺藝術廣泛采用。
在電影拍攝技巧中,采用仰拍的角度,會引發觀眾的不安全感、壓抑感或敬畏等感受。根據經驗,越是高聳的形體,對人的安全構成的威脅往往越大。采用仰拍有助于渲染畏懼、無助的效果。根據經驗,小孩、病人、弱者、動物幼仔的身材往往低矮,俯視往往會激發觀眾對其產生同情憐憫。
不僅影視藝術大量利用人們的移情效應,移情效應也體現在句法結構之中。某些句式也采用特定的方式引發我們的某些移情識解!巴椤蓖a生于言者關注和看待事件所涉及的當事人損益際遇的移情表征效果。
第三章句式配置參數“結構—語義—功能”的評估與移情識解一、 句法分布位置決定著對當事人損益的關注度和移情度
根據我們的經驗,越是處于關注中心位置的對象,越容易引發同情;越是熟悉的對象,越容易引發共鳴和同情。這一原理投射到句法結構中,受直接、間接損益影響的關涉者越是位于句首充當核心角色,定指和熟悉程度越高,謂語所表現出的當事者損失越大,所激發的言者移情程度就會越高。我們分別從橫向、縱向對比下列句子:(1) AB
A1李明死了父親B1李明的父親死了
A2李明斷了條腿B2李明的腿斷了
A3李明白了頭B3李明的頭白了
A4李明丟了錢包B4李明的錢包丟了
A5李明濕了一只鞋B5李明的一只鞋濕了
A6李明走了一個客人B6李明的一個客人走了
A7李明來了一個客人B7李明的一個客人來了
A8李明賣了一本書B8李明的一本書賣了A1中李明作為當事位于句首充當核心角色;作為人名其定指程度高,交際雙方對其共知、熟悉程度也高。動詞“死”所表征的蒙受損失程度最高。而B1中李明雖然也位于句首,但在偏正式句法結構中作為修飾成分不充當核心角色,所以李明引發移情的程度明顯低于A李明位于句首充當核心角色所引發的移情程度。
可見,李明從核心角色經過變換退居到次要角色后,句法結構地位上的降格帶來了句式對移情的下調,分布形式上的變化帶來相應的整體句式意義發生變化。句式結構配置自變量的調整變動,密切對應著句式功能因變量和意義上的系列變動,彼此之間形成一個“結構自變量—語義功能因變量—語義識解”變動的函數對應斜坡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