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玉是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二十多年前即參與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籌劃興建。慈濟醫院以“人醫心傳”的精神,讓生命與醫療交會,將冰冷的醫療環境與人間至情,煥發出大愛與溫馨。證嚴上人醫療人文的理念,也在東臺灣一步一腳印地樹立了典范。證嚴上人帶領著慈濟人,持續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以最簡單清純的愛守護眾生。《靠近愛》記述慈濟世界如何打造醫療桃花源,可說是慈濟醫院的建設史與發展全記錄。
林碧玉,1947年出生于臺灣花蓮,現任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1977年因緣殊勝,發愿追隨證嚴上人,法號“靜僩”。
細數超過三十年的慈濟志工生涯,從加入慈善工作開始,而后隨著濟貧教富的慈悲腳步,走向醫療建院歷程,篳路藍縷,難行能行.更親歷各項賑災、推動骨髓捐贈等,參與并見證慈濟八大腳印之艱辛發展過程。
發愿生生世世追隨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之宏愿,以“佛心師志”推動“人本醫療、尊重生命”、“醫者仁者”之理想境界,學習韋陀菩薩堅定護法精神,菩薩道上永不退道心。
[推薦序]
守護醫療守護愛
[自序]
靠近愛,愛無礙
守護
春來了
呼喚愛
志為護理
不染塵
福音
無悔
守護
誓言
領悟
護理二十年有成
無礙
誓言
自然
治未病
結好緣
關鍵
無放逸
典范
守護愛
母婦
能與不能
一念心
薪傳
典范
放下
念純
人醫
菩薩行
探索
重生
探究
觀察
無盡藏
探索
春暉
落實品德的教育
該大學對于品德不遺余力地推動著,經常傳出美談。有一位學生得知班上同學貧困卻罹患癌癥,無法繳交醫藥費,該同學為他勸募奔走,豈料,禍不單行,貧病同學的父親也傳出罹患癌癥,該學生再次戮力勸募,并捧著勸募箱走上街頭,為的是搶救同學父子之生命。
而,更令我動心的是,學生們經常在逢年過節,全班同學捐款購買禮物,送給老師,為的是“尊師”;送給警衛或打掃的清潔工們雖屬稀有,但卻是彰顯“重道”的最佳展現。
更震撼的,學生們懷著感恩心對待擬捐贈供他們解剖的大體老師們,運用假曰為擬捐贈之大體老師,做量血壓、預防疾病衛教等等服務,經常聽聞擬捐贈之老師言:“恨不得早一點往生,好讓學生解剖……”
低頭便見水中天
南京醫科大學實事求是的教學精神令人欽敬,慈濟醫療志業的大林慈院同仁們,更是令人感動。他們有感于前來求診的病患,大都來自農村,佝僂著身、腰酸背痛難耐,哪怕大醫王們以同理心用心診治,仍無法理解于萬一,簡副院長因此倡議邀約大醫王同仁們,向農民租一塊地種稻,從彎下腰插秧開始,不只學習農夫耕種,親身實踐更能揣摩農夫之苦,一天“低頭便見水中天”插秧下來,曬紅了臉、皮膚剝了一層皮,足足有好多天走路不便、腰酸背痛,往后再見農村病患,不用言語便能會心。如此用心體驗病苦之苦,若非有大仁大勇如何為之?大醫王之人醫精神,豈不令人肅然起敬!
歷經數月除草施肥,為愛護大地更是有機耕植,沒有施灑農藥,一種另類種植實驗。有別于動物實驗,前者醫心后者醫病,醫病者全球醫界均競相研究為之,耕種為醫心者,可能是前無來者,期望后有繼者棒棒接續為醫心。
六月,驪歌輕唱,六月,炎熱夏曰當頭,卻也是收割佳節,看這飽滿稻穗低下頭來,任農夫割取溫飽眾生,大醫王們更欣喜收割,白米吃在嘴里甜在心底,是自己辛苦所得,體會農耕之苦與喜樂在心深處,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法喜豈是他人能體會能取代?耕作心得最大的收獲,來自醫病間最佳對話,對癥下藥是最佳議題。
而,學士帽上的絲穗,是昂起頭來,驕慢前行的時刻?或是當師長為我們撥穗時,正是低下頭來,省思師恩父母恩眾生恩的最佳時刻?激起我們時刻擷取身邊的事、物,懷抱感恩的心情,不忘父母粗糙雙手為誰忙,不忘父母雙腳厚厚的繭為何來,不忘師長殷殷叮嚀為誰雙鬢白!新鮮人,莫遲疑!體晤滾滾紅塵,莫染紅清凈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