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發現價值
第一節中國傳統村落譜系芻議
由住建部、文化部和財政部發起并組織的中國傳統村落評選,目前已開展三次,總共有2555個村落入選。當列入名錄的傳統村落達到兩千多個時,譜系的建立就應該成為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有建立起譜系,這一兩千個傳統村落才不會是一盤散沙,而是編織起來的一張結構清晰的知識之網。也只有建立起譜系,我們才知道哪些村落是屬于“稀有物種”,需要我們去主動發現和重點保護。
建立傳統村落的譜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譜系的建立,關鍵是要找到讓個體之間產生差異的第一要素。這個第一要素一經產生,個體的其他特征就可以沿此推導,形成有線索可尋的邏輯關系。什么東西,可以成為傳統村落的第一要素呢?人口、面積、地形、村莊輪廓,都可以成為區分傳統村落的一個指標,但是都不足以成為第一要素,因為村落的其他要素與它們之間還不存在足夠的關聯度。
在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的評審會上,面對各地上交的信息量超大的申報表格,村鎮司趙暉司長曾經提出一個建議:看一個村落能不能入選傳統村落,要從聚落、建筑和非物質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這三個因素來考量;聚落指村落選址(包含周圍環境)、布局,建筑指現存傳統建筑,包括歷史較長的和歷史不長但以傳統技術建造的。三項都過關的就通過,兩項過關的要討論決定,低于兩項過關的就不通過或補充材料后下次再審。這個建議得到所有在場專家們的認同,因為它把復雜的問題給具體和簡化了,有利于評審的公平和效率。鑒于該方法簡捷有效,第二批傳統村落評審時它也得到了沿用。
應該說,盡管還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抓住聚落、建筑和非遺這三個因素,確實是抓到了傳統村落的要害。尤其是非遺成為三要素之一,可以說是以馮驥才、烏丙安、劉魁立等先生為首的非物質遺產專家們的一次勝利。之前從事民居建筑研究的學者們,是普遍沒有把非物質遺產放到這么重要的位置的。
然而,不管是聚落還是建筑,抑或是非遺,都還不足以成為建立傳統村落譜系的第一要素,因為它們之間似乎是相互獨立的,缺乏關聯性。我們還需要一個超越于聚落、建筑和非遺這三要素之上的東西。
文化重要性是建立譜系的第一要素
筆者認為,要找到建立傳統村落譜系的第一要素,可以借鑒目前國際上討論較多的一個文件——《巴拉憲章》。《巴拉憲章》是澳大利亞于1979年制訂的針對本國國情的文化遺產保護文件,其核心思想是用“文化重要性”來代替《威尼斯憲章》提出的“歷史信息”。澳大利亞的文化遺產,特點是“兩頭多、中間少”,也就是史前遺跡或原住民文化多,現代建筑多,而古希臘以至近代的歷史建筑很少。顯然,用《威尼斯憲章》提出的“歷史信息”(實則是建筑的歷史信息)來評判,澳大利亞人是大大“吃虧”的,所以他們提出了“文化重要性”的概念,以便把史前遺跡和原住民文化都納入到世界遺產的范圍里。
《巴拉憲章》提出后,盡管不斷有爭議,但是國際上對它的關注度和接受度越來越高。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它符合了國際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評選和認識趨勢。在世界遺產的概念出現之初,主要是一些已經得到公認的文化遺產項目被列入名單。比如,中國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長城、故宮、頤和園,就屬于“重要的沒法不列入”的項目。對于這些項目,其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不需要論證,我們要做的是盡量完整地收集和保護它們的歷史信息,以便我們的后代可以完整地認識這些人類的杰作。后來,隨著列入名錄的項目增多,逐漸有一些不被人熟知的項目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在這個時候,論證就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所謂論證,就是對歷史信息的總結與評判。也就是說,光靠提供歷史信息已經不足以讓評委們認識一個文化遺產項目了,而是要歸納總結出它最重要、最突出,而且與之前已經列入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都有著明顯差異的特征,才能說服評委,同時也讓普通民眾在短時間接受并記住這一項目。
這實際上是一個世界遺產譜系建立的過程,因為每一個新的項目都與之前的不一樣,從而每一次新項目的列入都在豐富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從這個角度說,《巴拉憲章》的文化重要性法在世界遺產名錄的建立中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文化重要性法在中國傳統村落的譜系建立中,是否也能起同樣的作用呢?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文化重要性,正是我們需要尋找的超越于聚落、建筑和非遺之上的第一要素。文化的分類通常從民族或地域入手,而中國的情況是一個漢族加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針對這一特殊國情,筆者將全國劃分成了四個片區,這四個片區之內各有自己的文化重要性要素。
I區:文化地理片區
I區是東部片區(包括重慶和四川的部分地區),以文化地理為文化重要性要素。這里的人口以漢族為主,所以這里的傳統村落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是漢族的,而是要證明自己是屬于哪個地方的——從聚落、建筑、非遺這三個維度;另外,還要證明自己是屬于自己的——這樣才能與本區內的其他傳統村落拉開距離。I區的傳統村落往往存在著一些共同特征:從非遺維度而言,是強弱不等的宗族文化或明或顯的泛神崇拜、程度不同的科舉影響;從聚落維度而言,是村子圍繞農業開展,因各地氣候、地理差異而形成豐富多樣的農業景觀,并且講究風水;從建筑維度而言,是住宅以合院為主流,而公共建筑通常有宗祠、廟宇和文教建筑這三類。
考慮到省的范圍依然太大,而且確實存在有明顯的內部差異,所以有必要將多數省份再劃分成幾片。比如山西,可以分為晉北、晉中、晉南、晉西、晉東南五個地區:晉北是長城沿線,這里的村子多呈現軍事化特征,有堡墻、堡門,堡內是規劃整齊的巷路和建筑,堡北端常有真武廟。晉西是呂梁山區,多窯洞村落。晉中是山西農業最好、晉商最發達的地區,很多村落是由商人建造的豪宅組成的(如祁縣喬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晉南也是晉商的根據地之一,其村落、建筑和晉中的比較相似,但這里有地坑窯,為山西其他地方所無。晉東南的晉商也很發達,但這里是山區,氣候比山西其他地方濕潤,而且有鐵、煤等礦產資源支撐起商業,所以傳統村落也有些變化,比如樓房比較多、石頭房比較多。山西的傳統村落常有關帝廟,因為山西解州是關羽的老家。朝廷對關公崇拜的推行,在山西得到了最有力的響應。
????浙西諸葛村宗祠分布圖
????圖片來源:陳志華,李秋香.諸葛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再如浙江,可以分為東、西、南和北四個地區。浙東如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宗祠和文教建筑都比較發達,廟宇也不少,住宅以半開敞的中小型三合院為多,建筑材料以木、石為主,山墻不做馬頭墻。浙南如松陽縣的村落,宗祠和廟宇建筑都比較發達,文教建筑則比楠溪江流域的少,住宅以封閉的小型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多,建筑材料以夯土或土坯為主,山墻做馬頭墻。浙北為水鄉,商業發達,多古鎮,留存至今的傳統村落數量較少。浙西靠近徽州,這里的村落宗族和理學文化發達,多祠堂而少廟宇,建筑以封閉的合院為主,規模有大有小,建筑材料則變成了白墻黑瓦,山墻多做馬頭墻。浙江的村落普遍對水口很重視,經常在水口由祠堂、廟宇、池塘和老樹形成一個風景優美的園林。
又如陜西,可以分為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個地區。陜北屬黃土高原,民居以窯洞為主。同樣是窯洞分布密集的地區,陜北和晉西是有差別的:陜北的窯洞常用石頭砌筑,屬于就地取材;晉西的窯洞常用磚砌筑,因為山西多煤,不缺燒磚的燃料,而且晉商的富庶也決定了山西人有資本和有意愿用磚來建房。到了關中,盡管還有窯洞,但民居已經變成以單坡頂“半邊房”為主。陜南地區,因為位于秦嶺以南,從地理劃分上已經屬于南方,所以這里的傳統村落與湖北、四川兩地的接近。
其他省份的情況,限于篇幅,不再列舉。
II區:民族片區
Ⅱ區是西部片區(包括北部的內蒙古),這是以民族特征為文化重要性的片區。這里的人口,在城市里常以漢族為主,在農村則是各地區有各自的民族。盡管民族雜處的情況也存在,但就單個村落尤其是自然村而言,多數是以一個民族聚居于一個村落為常見的。所以,這里的傳統村落首先要證明自己是屬于哪個民族的——也是從聚落、建筑、非遺這三個維度;另外,也同樣還要證明自己是屬于自己的——這樣才能與本民族的其他傳統村落拉開距離。
拿侗族來說,其傳統村落經常有以下共同特征:從聚落而言,侗族人集中分布于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地帶的山區,選址常臨水;從建筑而言,其民居為干欄式建筑,公共建筑常有鼓樓、戲臺和風雨橋這三種類型;從非遺而言,侗族人每年有祭“薩壇”的節慶活動。這些元素加起來,就使得侗族的傳統村落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村落,也使得侗族區別于其他民族。
??云南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族村落(羅德胤?攝)
再比如哈尼族,其傳統村落經常有以下共同特征:從聚落而言,哈尼族人集中分布于云南紅河州的元江南岸,多選址于海拔1000~1800米的中高山區;從建筑而言,其民居以土墻、四坡草頂的“蘑菇房”最為典型,幾乎沒有公共建筑,但有寨神林、磨秋場等公共空間;從非遺而言,侗族人重要的節慶活動有二月年(昂瑪突)、六月年(苦扎扎)和十月年(哈尼族歷的新年),其中前兩個節日分別在寨神林和磨秋場舉行集體慶祝和祭祀。
再如傣族,其傳統村落經常有以下共同特征:從聚落而言,傣族人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德宏、紅河等州,多選址于低海拔的臨水區;從建筑而言,其典型民居為竹材或木材建成的、占地寬大的干欄式建筑,有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的傣族村子還建有佛寺;從非遺而言,傣族人信奉南傳佛教(所以有佛寺),每年過潑水節。
以上三個是地域上呈集中分布的民族。有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是呈現分散特征的,比如苗族。苗族的傳統村落,由于地域分散,其共同特征似乎不太明顯。就建筑來說,苗族或許是由于受附近強勢民族影響的原因,表現得種類多樣,除常見的吊腳樓之外,也有土坯房、石砌房等。不過,苗族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民族,也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其中也會反映在村落上。比如從聚落而言,苗族村落多在海拔較高的山區(農業條件不理想,所以狩獵是維持生存的必要手段)。從非遺而言,苗族人信奉巫術,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III區:民系片區
Ⅲ區是華南片區(包括廣東和閩南,不包括臺灣和海南),這是以民系特征為文化重要性的片區。這里的人口大都是漢族,為什么不將其直接劃入I區而要單獨列一個片區呢?原因是,這里的民系分化現象十分明顯,但又沒到各自成為一個民族的程度。從民系來理解華南地區的種種文化現象,往往是順理成章的,比如語言、飲食、節慶等。用民系來劃分傳統村落,也符合這一地區的特殊情況。
造成華南地區民系現象突出的原因,是古代中原漢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遷徙到了這里,他們在帶來先進的技術與文化的同時,也與當地原住民交流融合,從而形成了與中原、江南等地的漢族并行發展的人群。這些人群和現在中原、江南等地的漢族是不一樣的,而且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是顯著的,所以學界只好用民系而不是民族來加以稱呼。
華南地區的民系大致可以分為五個:客家、廣府、閩南、潮汕和雷州。籠統地說,閩南、潮汕和雷州都屬于“鶴佬人”,他們原本是一個民系,但由于分隔的時間較長,互相之間已經不認同。
華南地區的傳統村落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宗族對村落的主導作用極為明顯。浙江、江西等地的傳統村落,宗族力量也是比較強的,但是在對村落的主導作用上,與華南地區相比還是要略遜一籌。其中一個表現是:浙江、江西等地村落在初建階段,幾乎是沒有什么規劃的,等村落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才會有宗族出面來做統籌調整;而華南地區的村落,經常是在初建之時就已經由宗族來規劃設計了。
廣府民系的傳統村落,特征是十分明顯的。學術界稱之為“梳式布局”,即村落的形狀像一把梳子一樣。“梳子”的每根“齒”都是一排房屋,其前端通常是祠堂或書院;跟在祠堂或書院后面的,是一個個小天井住宅,像糖葫蘆串一樣前后相接。在祠堂前面有寬寬的禾坪,禾坪前面有大型池塘。盡管“齒”的長度不統一,但是它們排列起來的規則感是相當高的。要實現這種規則感,在初建階段就需要宗族出面做統一規劃。
?福建永定縣初溪村土樓群(薛林平?攝)
客家民系的傳統村落,在華南五個民系之中可以說是最為多樣的。它們經常表現為大型圍屋的建筑形式,其種類大致可以歸結為“客家四州”——贛州、汀州、梅州和惠州,分別對應著現在的贛南、閩西、粵東北和粵東南四個地區。盡管造型各有不同,但客家圍屋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祠堂與居住功能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