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記憶》是作者歷時3年獨身考察中華大地古城遺跡的真實記錄,從西域古于闐國的古城開始,沿著中華文化重要歷史節點,尋找三晉的北魏都城、春秋戰國的樓煩古國;燕薊的幽州城、已沉入水中傳說四千多年鮮為人知的共工城;穿越西藏阿里無人區,尋找苯教的歷史、象雄文明古國遺址。這一切,只為靈魂深處的虔誠和一種對信仰的向往。每每看到那些保存完好、少有現代人踏入的千年古城遺址。總有聲音從心底發出,仿佛來自遠古的呼喊。
在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曾經存在過多種文明,它們猶如河流,一些蜿蜒延續,一些漫流消失。歷史中任何一個朝代都有相同的記憶存儲方式,就是那些漸漸風化的古城遺跡。面對它們時,僅僅是我們用自己的目光對另一個文明的遙視,無從比較,無從下手。往昔春風起,水流戈壁綠;今日秋風至,盡是夯土立。置身于空曠的天地間,佇立在遠古的土地上,每每會感到一種來自腳下大地和頭頂天空的龐大力量。這些蒼茫、壯美的古跡,無論去多少次,都可以讓我心為之奪,魂為之攝。只有不畏艱辛跋山涉水,才會如愿以償,去感受古城曾經的輝煌。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燦爛,多數地方都有古城存在。我在考察時,盡量選擇那些一是古城在當年是都城或是比較大的城市,二是古城歷史在一千年以上,三是基本未被開發成旅游區的遺址。考古學是我從小的愛好,平日讀書時常被中華民族古老悠久的歷史傳說所感動,被那些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所陶醉,忍不住要去拜謁一番。雖與專業的考古學家不同,但去之前還會盡可能地收集閱讀與所去古跡有關的資料文獻。古城多是平時從史書中查找,或從當地友人處得知一些信息,繁忙工作之余只要有空閑就去走走。三年多的考察橫跨山西、北京、新疆、西藏,獨身一人深入阿里高海拔無人區、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盜洞橫行人跡罕見的古城古寺遺址,占用我除工作外所有的業余時間,采集到古遺址殘留的寶貴數據。想象著當年這序在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曾經存在過多種文明,它們猶如河流,一些蜿蜒延續,一些漫流消失。歷史中任何一個朝代都有相同的記憶存儲方式,就是那些漸漸風化的古城遺跡。面對它們時,僅僅是我們用自己的目光對另一個文明的遙視,無從比較,無從下手。往昔春風起,水流戈壁綠;今日秋風至,盡是夯土立。置身于空曠的天地間,佇立在遠古的土地上,每每會感到一種來自腳下大地和頭頂天空的龐大力量。這些蒼茫、壯美的古跡,無論去多少次,都可以讓我心為之奪,魂為之攝。只有不畏艱辛跋山涉水,才會如愿以償,去感受古城曾經的輝煌。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燦爛,多數地方都有古城存在。我在考察時,盡量選擇那些一是古城在當年是都城或是比較大的城市,二是古城歷史在一千年以上,三是基本未被開發成旅游區的遺址。考古學是我從小的愛好,平日讀書時常被中華民族古老悠久的歷史傳說所感動,被那些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所陶醉,忍不住要去拜謁一番。雖與專業的考古學家不同,但去之前還會盡可能地收集閱讀與所去古跡有關的資料文獻。古城多是平時從史書中查找,或從當地友人處得知一些信息,繁忙工作之余只要有空閑就去走走。三年多的考察橫跨山西、北京、新疆、西藏,獨身一人深入阿里高海拔無人區、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盜洞橫行人跡罕見的古城古寺遺址,占用我除工作外所有的業余時間,采集到古遺址殘留的寶貴數據。想象著當年這序里興旺發達、熙熙攘攘的景象。在所去的近百座古城古寺中,本書中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三十多座。
一個人的考察之旅中,總在自己尋找樂趣。一次在新疆古城遺跡考察時無意中看到一些東西,拾起來看看,是塊陶片,拿到報國寺古玩市場讓人看看,手上這塊灰陶片起碼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還有一次是計劃到西藏考察象雄和吐蕃時期古城前,由于體重達97千克,再加上之前有過高原反應,為此開始制定實施嚴格的減肥計劃,在半年內成功減到80千克,雖然到高原后還有一些反應,但明顯能夠適應。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由于所去古城資料相對較少,只能從當地人口中和國家圖書館相關資料中去查,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如果說古城傳遞著濃厚的歷史生活氣息,那么古寺則從另一個角度承載了歷史的文化底蘊。它們往往集中代表了朝代、信仰的歷史更替與傳承。那些佛教歷史遺跡經歷無數的風吹日曬,依然可以看到它們的雄姿,所以在考察古城的同時,我也將當地具有意義的古寺記錄了下來。遠離世俗的煩惱,帶著前世的記憶。匆匆流逝的歲月拂拭了流走的回憶,那年的印記卻遺留在古城的某個角落。城垣斑駁的影子在風中搖曳了幾千年,依然聆聽著歷史長河靜靜走過的腳步聲。古城中,曾有不少榮享盛世的皇帝,也有許多生活拮據的百姓。不過在歷史的長河里,一切都如流水。過去了的,永遠只是回憶。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能聽到夢幻的心語,聽到古城的呼喚讓我們從心靈深處感受那段被人遺忘的——古城記憶。序里興旺發達、熙熙攘攘的景象。在所去的近百座古城古寺中,本書中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三十多座。一個人的考察之旅中,總在自己尋找樂趣。一次在新疆古城遺跡考察時無意中看到一些東西,拾起來看看,是塊陶片,拿到報國寺古玩市場讓人看看,手上這塊灰陶片起碼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還有一次是計劃到西藏考察象雄和吐蕃時期古城前,由于體重達97千克,再加上之前有過高原反應,為此開始制定實施嚴格的減肥計劃,在半年內成功減到80千克,雖然到高原后還有一些反應,但明顯能夠適應。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由于所去古城資料相對較少,只能從當地人口中和國家圖書館相關資料中去查,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如果說古城傳遞著濃厚的歷史生活氣息,那么古寺則從另一個角度承載了歷史的文化底蘊。它們往往集中代表了朝代、信仰的歷史更替與傳承。那些佛教歷史遺跡經歷無數的風吹日曬,依然可以看到它們的雄姿,所以在考察古城的同時,我也將當地具有意義的古寺記錄了下來。遠離世俗的煩惱,帶著前世的記憶。匆匆流逝的歲月拂拭了流走的回憶,那年的印記卻遺留在古城的某個角落。城垣斑駁的影子在風中搖曳了幾千年,依然聆聽著歷史長河靜靜走過的腳步聲。古城中,曾有不少榮享盛世的皇帝,也有許多生活拮據的百姓。不過在歷史的長河里,一切都如流水。過去了的,永遠只是回憶。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能聽到夢幻的心語,聽到古城的呼喚讓我們從心靈深處感受那段被人遺忘的——古城記憶。
序
一、三晉吾鄉
烏突戍古城
平城
樓煩古國
晉陽古城
大孚靈鷲寺
三晉古城
二、燕薊之地
燕國初都
幽州城
黃帝城
共工城
石經山雷音洞
燕都薊城
三、西域尋夢
西域古國
交河古城
寧戎寺
盤橐城
四、大漠佛國
于闐
買力克阿瓦提古城
熱瓦克佛寺
達瑪溝小佛寺
阿克斯皮力古城
五、吐蕃王朝
達巴古城
古格王國
托林老寺
香孜古堡
東嘎皮央洞窟
六、象雄文明
象泉河
古如江寺
噶爾穹窿銀城
澤蚌遺址
扎達穹窿銀城
七、絲路龜茲
龜茲故城
阿艾古城
烽燧古關
石窟藝術
蘇巴什
后記
參考文獻
大孚靈鷲寺
山西境內古寺如林,一直不知道該寫哪一個,直到遇見大孚靈鷲寺。
大孚靈鷲寺(現在的顯通寺)位于佛教圣地五臺山臺懷鎮核心區。說來慚愧,作為山西人,又加上和佛有緣,經常自己或陪朋友去五臺山,但大孚靈鷲寺之前一直沒有去過,直到一次陪北京朋友游訪時,同行人員說大孚靈鷲寺最近有五臺山的攝影作品展,本著學習參觀的態度,決定前行去看看。
快到門口時,我看丁一眼介紹,頓時驚呆,原來,大孚靈鷲寺居然是佛教東傳到中國后的第二座寺院,始建于東漢年間,當初白馬寺是由驛站改建而成寺院,也就是說,大孚靈鷲寺是中國的第一座正式建成的佛教寺院。一進寺門,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整個寺院充滿祥和之氣。仿佛前世來過一樣,這種感覺在古城和古寺中經常有,但最強烈的感覺目前有過三次。一次是在北京的法海寺,第二次在西藏阿里的扎達穹窿銀城,另外便是這里。大孚靈鷲寺占地是五臺山眾寺院中最大的,雖然是8月旅游高峰期,別的寺院早巳人滿為患,但大孚靈鷲寺,像一位包容的圣人,還能夠從容不迫地供人們朝山拜佛。
古寺歷史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圣地,與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五臺山以其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于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據多種古籍記載,五臺山在東漢永平年間已有寺廟建筑。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端坐祥云,從西天飄然而來,知是有佛感應,隨即派大臣蔡情、秦景等人向西尋訪,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經佛像,并巧遇正在當地傳教的天竺國(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即相邀同至中國。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漢使以白馬馱載經卷和佛像到了洛陽。漢明帝一見釋迦牟尼佛像,果然和夢中所見一樣,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陽白馬寺,并請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來到清涼圣境五臺山,見五座臺頂圍護的腹地臺懷,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分不出兩樣,返回洛陽后就奏請漢明帝在五臺山修建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