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闡述了彈塑性力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計算, 特別注重結合實際問題介紹應用基本方程求解各類經典工程問題的方法。全書共分12章, 內容包括應力、應變、本構關系理論、解題方法等基礎理論; 厚壁圓筒、軸的扭轉、薄板、剪切梁等典型結構的分析; 以及結構塑性極限分析、金屬成型的力學分析、脆塑性結構理論等。各章附有豐富的習題。書后給出習題選解和答案。
本書第1版出版的時間是1995年9月,到2008年11月已經印刷了10次。這次修訂情況是這樣的:由于書中的內容都是力學的基礎,所以改動不大,主要是改正了初版中的印刷錯誤以及個別的不妥之處;刪去了原書中的第9章“熱應力”;并將原書中的第12章“巖土結構的承載分析”改寫為“脆塑性結構理論”和“含節理面巖土結構的彈塑性力學分析”兩章。這是因為近年來,巖土力學發展得較好,而且巖土的變形多數與塑性變形有關,因此將這部分內容加強并予以適當補充是有意義的。這兩章是由沈新普教授撰寫的。本書在撰寫的過程中,博士生馮金龍和杜顯赫,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清華大學出版社佟麗霞副編審做了大量潤色及編輯工作,為提高本書的質量做了很大貢獻。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徐秉業,1965年獲波蘭科學院技術科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力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固體力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編或參編了19本教材和專著;25本論文集和4本譯著。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多次去波蘭、德國、日本、意大利、法國和蘇聯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
劉信聲,1961年9月畢業于清華大學并留校任教,清華大學力學教授,從事固體力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塑性力學”等多門課程,指導研究生多名。兩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并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合作出版專著、教材及譯著9本。
沈新普,1993年獲清華大學固體力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副教授、沈陽工業大學教授、美國Halliburton地質力學工程師等職,指導研究生多名。現任北方工業大學特聘教授、兼任美國GTs科技服務公司巖土力學顧問。主要研究方向為巖石混凝土類材料與結構的塑形損傷本構理論、多物理場耦合數值計算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應用。曾在奧地利、波蘭、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從事固體力學合作研究。合作出版專著7部,學術期刊及SPE等國際會議文集文章100余篇,國際專利8項。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及自然科學獎共4項。
第1章 應力分析
1.1 應力狀態
1.2 三維應力狀態分析
1.3 三維應力狀態的主應力
1.4 最大剪應力
1.5 等傾面上的正應力和剪應力
1.6 應力羅德參數
1.7 應力張量的分解
1.8 平衡微分方程
習題
第2章 應變分析
2.1 一點的應變狀態應變與位移的關系
2.2 主應變
2.3 應變張量和應變偏量
2.4 應變協調方程
習題
第3章 彈性與塑性應力-應變關系
3.1 拉伸和壓縮時的應力-應變曲線
3.2 彈塑性力學中常用的簡化力學模型
3.3 廣義胡克定律
3.4 特雷斯卡和米澤斯屈服條件
3.5 塑性應力-應變關系
3.6 德魯克公設和伊柳辛公設
3.7 塑性本構關系的內在聯系
習題
第4章 彈性與塑性力學的解題方法
4.1 按位移求解彈性力學問題
4.2 按應力求解彈性力學問題
4.3 平面問題和應力函數
4.4 逆解法和半逆解法
4.5 邊界上ψ及其導數的力學意義
4.6 平面問題的極坐標解法
4.7 關于塑性力學的解題方法
4.8 板條的彎曲問題
習題
第5章 厚壁圓筒的分析
5.1 厚壁圓筒的彈性分析
5.1.1 平面軸對稱問題的解
5.1.2 均壓厚壁圓筒
5.2 厚壁圓筒的彈塑性分析
5.2.1 屈服條件
5.2.2 彈塑性分析
5.2.3 彈塑性狀態下的位移
5.2.4 塑性極限分析
5.2.5 圓筒端面條件的影響
5.2.6 簡體變形對塑性極限載荷的影響
5.3 組合厚壁圓筒的分析
5.3.1 圓筒的套裝及套裝壓力
……
第6章 旋轉圓盤的分析
第7章 軸的扭轉
第8章 薄板的分析
第9章 結構的塑性極限分析與安定性
第10章 金屬塑性成形力學分析
第11章 脆塑性結構理論
第12章 含節理面巖土結構的彈塑性力學分析
習題選解及答案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