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中國城市發展的著作,針對現代中國城市遇到的各類問題提出綜合解決方案。作者運用了自己多科跨界的能力,采取了宏觀和微觀綜合的分析方法,立體客觀地分析了很多國際城市,也研究了眾多的中國城市,提出了解決中國城市問題的方案,給出了很多國際規劃大師及其理論無法解決中國城市的原因,使中國的城市建設具有世界范本的意義。之所以稱為《城市法則》,是因為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城市發展的原則和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它的整個理論體系和實際運作都屬于原創性內容,特別是城市極限理論、城市發展模型、國土釋放、霧霾結構、城市提速、地球城、虛擬國度等內容,更是第一次提出。讀這本書需要耐心和一定寬度的專業知識,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還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圖例和表格,提高本書的可讀性。
大學本科我學的是歷史考古專業,清楚地知道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但我很少關注北京城是怎么建設起來的,眨眼間它就建到六環了。研究北京是在五環開始建設之前,那個時候媒體報道鋪天蓋地,北京要建五環了,這是怎樣的一個建設速度,人人臉上都掛著喜慶。也許是對專家的敬仰,我很少對北京城市建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不過一個小市民也沒有機會提出問題,只是在朋友聚會時因為遲到而發發牢騷罷了。直到長安街“禁左”的經歷給我迎頭痛擊,我才知道城市建設與我息息相關。那天,我去開會,因為沒遇到過禁左,原本不遲到的會議,等趕到時,會議已經結束了。從這以后,我就開始獨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問題了。
北京由最初的二環發展到現在的六環,這個城市在不斷發展和向外擴建的過程中,究竟是誰在做這樣一個規劃,這個規劃有沒有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做過深入的研究?國內的很多頂尖級專家都生活在北京,但是對身邊的這個城市發展為什么沒有介入呢?北京這么多專業單位,這么多專業人士,難道就建不好一個北京城?
整個北京城的發展使我感覺北京沒有真正的專家。難道事實真是如此?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的城市怎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大概正如蘇軾那首詩《題西林壁》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十余年下來,我閱讀研究了不少西方規劃大師的著作,也有意識地介入本單位的一些規劃業務。通過
對國內外城市的研究,伴隨著閱歷的豐富,開車年數的增加,對城市研究的視野進一步開闊了,我才發現國外城市建設的弊端和詬病竟然已經跨過一個多世紀,城市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看來僅僅責怪北京的專家沒有太大的意義,更何況中國的城市建設根本不是專家可以決定的。我嘗試著去理解城市,讀懂它的脈絡,研究它的基本規律,看看能發現些什么,也許點滴發現就能給城市建設以幫助。抱著這個心態,我開始了關于城市的研究工作。
西方規劃大師們研究了歐美的城市,他們在實踐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的著作給了我不少啟發,使我也有不少新的發現。這里,我不列舉他們的名字和著作。在正文里,我會對他們的研究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他們的著作,使我對于城市有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城市是有生命力的,只是我們在漠視城市的生命。正是對城市生活品質的感悟和理解,使我對城市及
其交通問題慢慢投入比較大的精力。一段時間之后,我最初的興奮慢慢消失了。因為,在大師們的著作里我幾乎找不到關于中國城市的建設問題,也很難找到城市內的基本交通關系,這些交通關系的最大變量和最大值是多少,除了技術細節,我看不到這些重大論述。難道是我錯了?城市不需要交通關系的基本數據研究?這個時候,我開始讀懂有些規劃理論存在的問題。我嘗試研究城市和交通的基本規律,看能不能找到這其中最根本的規律所在。
跨學科的專業知識幫助了我。20余年來,因為工作關系,我橫跨了十余個專業,如經濟、金融、證券、管理、文化、法律、財務、歷史、文學、考古、規劃、交通等,這些給了我不同的視野,可以使我更全面地審視城市,使我對于城市的思考進入到了另外一個境界。城市和交通是什么關系?多少車輛可以把城市停滿?過多的道路真的會誘導車輛增多嗎?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看出很多規劃大師不靠譜了。規劃大師或者規劃師的理論著作里,甚至忽略了一個最直接的關系:車輛和城市道路面積之間的關系。我們在解決城市內部各個關系的過程中,車輛占用城市的道路面積與車輛之間是一個必須要研究的、最致命的、最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卻被集體忽略了。城市人口所擁有的車輛與城市道路面積有一個最大值關系,車輛增加必然要求城市道路面積增加,如果車輛占用道路面積超過城市道路面積,這時候城市肯定會出現嚴重擁堵的現象。
道路面積和車輛之間的關系是首先要研究的,延伸研究還包括城市的人口規模、建筑物面積、停車場面積等,這之間都有科學的比例關系。如何把這些比例關系找出來應用于我們的城市規劃,解決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如果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對于城市發展趨勢就會有更直接的判斷和分析,不至于出現城市無邊蔓延的結局,使城市病入膏肓,出現城覆現象。
這些基本比例關系也會使我們澄清關于中國城市化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如中國達到80%的城市化率時,這中間城市究竟要占用多少土地,城市面積多大才合適,對這些數據需要進行科學的研究。但是,我們卻看到一個確保18億畝耕地面積的紅線。這個紅線和城市化之間是什么關系?如果確保了這個耕地數字,我們的城市會是什么樣的狀況?這個問題就需要提出來。特別是在急速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必然要占用面積,占用多大面積以及與18億畝耕地究竟是什么關系?我們看不到這個結論,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合適的城市人口規模、建筑面積、占地面積的計算,看一下中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城市發展布局。我們必須找到城市的內在規律,對中國的城市以及鄉村空間比例做出相應的研究,若有可能,還需給出一個結論。
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城市問題,和西方國家有著較大的不同。特別是中國,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決定著中國的城市完全是另外一個情況。在缺少理論指導的情況下,我們的城市正在過度蔓延,交通設施被濫用,以至于出現異化,如:幾何級增加的車輛,永遠不夠的停車位,曾經過低的駕駛準入門檻,以及慢半拍的城市管理,交通參與者的意識,等等,這些問題正在呼喚中國的城市運營管理新理論。不同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這些不同的發展模式與現有的城市理論應該怎樣對接?一個城市總人口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規模?城市的面積應該怎樣管控?城市交通應該怎樣布局?城市究竟怎樣提高人的生活品質,提高對市民的人文關懷?對這些問題,本書提出了不同的分析判斷方法和解決思路,諸如城市極限理論等概念。我不會把這些提法和新概念奉為圭皋,因為常常會出現理論偏差的現象,也許會有不少人對我的概念提出疑問,甚至責難,但我不會因為一些人的責難而放緩自己的研究。
為什么把這本書稱為《城市法則》?最初考慮想把這本書命名為《城市交通學》或者《城市交通原理》,感覺《城市交通學》或者《城市交通原理》這樣的概念像大學里的專業教科書,本書和通常意義的交通原理相比有著巨大的不同,雖然這本書是基于交通研究而引發的城市變革,這樣的命名和我的初衷理
念并不吻合。我本意是要寫城市宏觀管理、控制和城市發展理念,以上這些名字由于太過條理化而沒有采用。這本書要表述的是城市發展的精神或者哲學,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城市?城市究竟該怎樣發展?需要遵循哪些規律和原則?這些規律和原則對城市的建設和決策有什么作用和意義?由于我們沒有解決城市發展的本原問題,即城市的空間規模、人口、車輛、道路等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出于這樣的目的和意圖,需要用非常直觀、立體、原則的高度來對城市發展進行概括,那么用《城市法則》這個書名可以最好地表達我的根本想法。法則是一個根本性的、必須遵守的、最初始結構體關系的法律狀態,它原本是一個法律概念。我這里把它用于城市,是要解決城市內部的交通、建筑、居民規模以及可持續性發展與城市空間規模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是城市的原則,理論上需要遵守的基本關系,這是這本書名的由來。本書包括七章內容。
第一章城市,主要敘述現代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基本規律、存在問題等。由城市區域的無限擴大作為啟由,詳細闡釋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的變化;以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作為重點,研究中國城市空間擴展方法、路徑;通過比較研究和案例分析,分析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的優劣點;通過新創心理距離模型,提出城市空間極限的概念,建立全新的城市空間建設理論,為中國城市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第二章城市規劃。城市規劃主要解決城市未來發展的宏觀問題,針對氣候條件、人口規模預測、資源狀況等,制定出適合城市發展的規劃,并確保規劃獲得市民的參與和支持。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好的城市規劃決定了一個城市的舒適度,反之,不合適的城市規劃則會給城市帶來災難。
第三章城市經營管理。城市管理是項技術活,而從事這項技術活的市長們很少接受正式的城市管理知識培訓。對于城市管理,市長們都會根據自己的一套理念去推行。本章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分析
城市與國土的關系、規劃、策略、品牌、政策等內容,系統分析城市管理者對于城市的理解、做法,以求城市管理者用全新的視野來了解城市、管理城市。
第四章交通體系。現在的交通治理嚴重背離了科學規律。交通管理部門在城市廣布天羅地網,通過紅綠燈、隔離帶、單行道、左轉禁行等,把整個城市網格化,把車輛鎖定在城市的蛛網里,把一時的堵車改為經常性堵車,使車輛在城市的運行時間大大地延長。這種措施的結果就是變相增加了城市的車輛。城市沒有被車輛困死,卻被時間困死,延長的時間耗費了能源,浪費了時間,增加了城市的污染,過度地增添了城市的煩躁和焦慮情緒。
第五章城市高架路建設。城市高架路建設,東西方有著不同的看法,經歷過城市高速發展的西方國家比較排斥高架路系統,但事實上,由于中國在城市建設中存在著與西方城市不同的特點,中國的高架路實際上是截然不同的體系。本章主要研究中國城市為什么要運用高架系統,以鄭州高架路實驗為例,探討城市高架路對城市的影響,以及存在的問題。此外,還研究了國內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高架路系統。
第六章生態環境。之所以將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專門的章節,因為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城市生態環境災難這幾年像發瘋了一樣在不斷襲擊城市,巨大的城市在災難面前毫無抗拒之力,任由大自
然風吹雨打。如何建立防災體系、搞好園林綠化、強化城市衛生,確保城市可持續性發展,這對中國城市而言,絕不是遙不可及的可以忽略的問題。
第七章城市未來。城市的未來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多研究者在探討。未來城市基于信息技術、交通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綜合運用,會真正徹底地改變城市現狀,對這個問題要給予高度關注。城市最終發展成什
么樣,與這個城市的管理者選擇的哲學理念息息有關。盲目貪大、毫無顧慮的開發是當前的常態。中國古老哲學和宗教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包括道家的道法自然、佛教的消除欲望等。目前中國城市發展思想及建設理念過度地運用了實用主義,對物質的貪欲造成包括對私家汽車過度渴求,對自然的不尊重、不敬畏使城市過度地盲目擴張。中國人需要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盲目地追隨西方的生活模式,否則這會給我們的未來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市長們在中國的城市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我想把這本書奉獻給市長們作為城市規劃教材,期待這本書能給市長們提供一些可供參考借鑒的東西。當然這本書也可以給城市規劃者提供參考,期待規劃師在
規劃圖紙上能夠把城市放到一個更科學、更有組織性的大背景中去考慮。當然還要把這本書奉獻給城市的交通參與者,包括駕駛員和行人等,因為他們是每個城市中的交通主體,城市幾乎就是他們的一切。
本書會把一些城市作為觀測和研究對象,行文過程中會舉出一些城市的情況作為案例進行分析,也會引用一些城市的數據。當然筆者無意批評和贊美哪個城市,只是湊巧,選擇了這些城市。這本書還有很多
部分沒有引用其他理論者的東西,不是不引用,是因為沒有可引用的東西。另外,我對現今的研究模式也不是很滿意,我不認為文章只有大量引用別人的觀點,才更具科學性,在信息技術的時代,我們還是要追求真正的獨創性。
堵車的早晨,你可能在無奈地嘆息,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放開剎車踩下油門的瞬間,排放的尾氣籠罩著別人,卻擋不住自己前進的勇氣。
如果有枯木逢春,古老的城市會揮手過去,城市的生命力也許就在你我的手里。理想之城就在不遠處,發出亮光指引著人們前行。
是為序。
張保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