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我們的江山和社稷!一個從美國回來的縣長勵精圖治的故事,一部承載偉大時代和社會變革的厚重作品,就在這個叫張國群的筆下拉開序幕,作品以江淮地區某縣為背景,反映中國起步于農村、繼之以城市的前20年改革、也是首部反映中國農村第二次和第三次改革的長篇小說。
偉大的時代需要厚重的作品去追蹤和再現。這部長篇新聞體小說,以地處中原的一個貧困縣為背景,首次反映起步于中國農村、繼之在城市全面展開的前二十年改革歷程,尤其是中國村第三次革命即稅費改革的歷程。主題鮮明而犀利,視野廣闊而深入,生活沉重而鮮活。作者把如滅的愛憎和奔涌的激情,傾瀉于對故土與人民的深切關注之中,這使它對我們共同走過的時代和正在經歷的現實,具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價值,在眾多作家自視清高,紛紛回避社會重大矛盾的背景下,這部力作的問世,充分顯現了作者對社會和現實敢于承擔的自信與勇氣。
作品講述了一個從美國回來的縣長勵精圖治的故事: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主人公楚之農曾在故鄉出任生產隊長:八十年代大學畢業后,他身懷萬丈豪情,再次回到故鄉任職。但這兩次創業均遭慘敗。當他出于無奈而漂流到海南時,卻出人意料地成了億萬富翁,并在美國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他身在異國,卻整日魂牽夢縈著繼續在故土上艱難生存的人們,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他們的命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回到故鄉擔任縣長,沒想到卻被卷入一個更大的旋渦之中……
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我們的江山和社稷!一個從美國回來的縣長勵精圖治的故事,一部承載偉大時代和社會變革的厚重作品,就在這個叫張國群的筆下拉開序幕,作品以江淮地區某縣為背景,反映中國起步于農村、繼之以城市的前20年改革、也是首部反映中國農村第二次和第三次改革的長篇小說。
張國群,他的與眾不同,是把自己的命運和這部書的命運融在一起。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他即如醉如癡地動筆了。1978年,他以湖北廣水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在校四年,仍然筆耕不輟;大學畢業為了完成心愿,毅然放棄留京和留省城的機會,回到故鄉邊當記者邊繼續創作。兩年后作品終于殺青,但是被出版社無情退回。1988年,他輾轉來到海口晚報社,由普通編輯干到副總編。當別人忙著賺錢時,他推翻了擱置十八年的書稿,脫胎換骨地從頭再來。四個寒暑過去,當他再次以70萬字脫稿時,文學圖書的市場卻正處于低潮,出版社對這個無名之輩的長篇大作不得不持謹慎態度。此時他雖然有自費出書能力,也有眾多關系可用,但均不屑為之。因為他認為這部書雖然是自己在知天命之年完成的處女作,但更是自己大半生的嘔心瀝血之作。他堅信,只有光明磊落的出版,才能顯現它的"分量"!
美國舊金山美華友好協會副會長楚之農,在美國和中國中原某省省委書記肖笑石的相識,不僅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將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也將使自己的故鄉紅石縣許多人的命運發生大轉變。貫穿紅石縣全境的金沙河和銀沙河,從此將驚濤拍岸,大潮迭起。
1995年元月初,在舊金山楚之農的豪華別墅,楚之農和肖笑石作了一次徹夜長談。肖笑石就在這個晚上決定運作調楚之農回紅石縣當縣長。肖笑石當然比誰都清楚,僅安排楚之農當縣長,楚之農是難有大作為的。他本想安排楚之農任縣委書記,但了解了一下,紅石縣現任縣委書記朱明森,人生經歷和家庭處境都有其特殊性。朱明森多年任漢北地委宣傳部副部長,1990年漢北地區撤區建市后,朱明森升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因長期任職于清水衙門,1991年秋,他的兒子考上清華大學,他競湊不夠兒子的學費,只得四處舉債。漢北市委書記蔡川生,很同情他,1993年秋提出建議,調他任紅石縣委書記。沒想到他上任才一年多,便檢查出身患膀胱癌,而且已到中晚期,不得不長期住省城醫院治療。如果此時免去朱明森的縣委書記一職,對他無異于雪上加霜,至少那巨額醫療費他自己無力承擔。所以只能尊重市委的意見,保留朱明森的職務。朱明森住院期間,本應把主持縣委工作的重任交給兼任縣委副書記的縣長郭漢平,他卻交給了縣委分管黨群工作的副書記趙水濤……
此時是1995年清明節前的一天下午,楚之農坐在省城開往紅石縣的一輛公共汽車上。他的檔案剛調到省委組織部,從省委組織部運作到漢北市委,再運作到紅石縣,約需二十多天,所以他下月初將作為唯一縣長候選人參加縣人代會選舉,當選后才能上任。他之所以提前回來,一者他多少年沒給母親上墳了,無論如何得在清明節前趕回來給母親上墳;二者他想提前回來摸摸情況,以便確定上任后頭幾腳該怎么踢。
他在縣汽車站下了車。汽車站位于縣城東大街。他走出汽車站,發現東大街變化不小:原來窄窄的街道變成了寬寬的街道,原來的青磚路面變成了水泥路面,過去街兩邊又黑又舊的老房子全拆了,變成了又白又亮的新樓房和鋪面。他往城中的百貨大樓方向,一路走一路找。他的“妹妹”熊英香所在的麻紡廠已倒閉了,他去年四月給熊英香寄了二十萬元,給同灣的兒時好伙伴楊鐵橙和熊少賀各寄了十五萬元,給在北京大學讀博士的馬鈴子也寄了三十萬元,由熊英香轉交。熊英香回信說,她花十八萬元在百貨大樓對面的東大街買了一間鋪面,賣點日用百貨,生意還可以。楊鐵橙和熊少賀也回信說,現在城里時興吃農家飯,熊少賀做農家飯最拿手,兩人合伙在縣城西大街麻紡廠宿舍旁,租了三間鋪面,開了個“苕貨飯店”,生意也紅火。他想首先看看熊英香的鋪面,再去“苕貨飯店”吃晚飯。
可是找來找去,百貨大樓對面一帶凡開門的鋪面,里面都沒有熊英香。這時他才發現,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鋪面都關門停業,門上貼著“低價轉讓”的告示。他極力回憶,記起熊英香在信中所說的鋪面名稱好像叫“香香商店”,于是在關門停業的鋪面中尋找。果然,他找到了“香香商店”,但那門上不但貼有“低價轉讓”告示,而且還貼有縣工商局和煙草專賣局的封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