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十年臺北“故宮”研究,二十年臺灣大學授課,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畢生經驗傳授;走遍名山大川、飽覽八代內府珍藏之后的思想精華所聚。
2. 揭開千年藝術史謎團。
蔣勛先生回憶他當年在臺北“故宮”跟隨李霖燦先生學畫時說,1960年代,李霖燦先生發現了藏在《溪山行旅圖》中畫家的名字——范寬。到目前為止,世界公認的典型的、沒有人懷疑的范寬(作品),只有這一件。李霖燦先生揭開了近一千年來藝術史上的困惑與謎團。
3. “美的欣賞才是當務之急。”
是否能發現并欣賞日常生活中的美,成為一個人品味高低與幸福感強弱的重要標志。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社會角度,都迫切需要這樣一本趣味十足、深入淺出的書來點醒我們。
4. 三百多件稀見文物,畫面感十足,足不出戶就可遍覽全球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之精粹。
5. 穿越千年,東西方藝術同框,切身感受人類文明的核心。
從19世紀法國的羅丹《沉思者》與6世紀中國北魏《思維像》的對比中窺探中西藝術思想底色的不同;土耳其的《同心圓睡貓》與中國明代沈周的《貓》,其心思之巧不謀而合;日本大畫家北齋的《自畫像》和中國陳老蓮的《倚杖閑情圖》同一婀娜……
6. 開啟藝術欣賞的大門,提升人生境界。
李霖燦先生借由“體物言志”的方式,隨時向讀者揭示生活與處世態度,由藝術啟發而論人生哲學,醍醐灌頂。
7. 能夠欣賞美的眼睛是治愈焦躁與不安的秘方。
李霖燦先生說,人間萬事萬物,一經欣賞,便能化腐朽為神奇。我們所缺的,只是欣賞的眼光。而本書就是要打造一雙“欣賞”的眼睛,治愈焦躁與不安。
8. 收錄“東巴文化之父”李霖燦對納西民族經典文獻的譯釋,展現邊疆民族智慧,深刻揭示人類千古智慧的結晶。
9. 涵蓋眾多藝術門類,既有高超的講故事能力,又有深厚的歷史學術功底,有史詩般的宏大視野和問題意識。
引言
藝術是文化之寶,欣賞乃啟門之鑰,
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實之美!
欣賞無所不在。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固然可以欣賞,“群星在天空閃亮,百花在地上開放”亦同樣地美不勝收,推而至于“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亦復令人欣賞無限。
只是現時下的文化發展趨勢,顯然有重“科技”輕“人文”的偏頗,于是許多有心人士戚然憂之,相率提出“注重生活質量”一類的口號,用意可云良苦。但是我試為進一解,若生活質量的意義和層次都沒有個標準,那又將何取何從?看來美的欣賞才是當務之急,不就此而別圖,未必就能愈沉起疴、探驪得珠!因為若不知道偏頗的由來和標準,如何能得平衡?
譬如說大科學家牛頓他就有兩方面的“平衡”,他為大貓開大洞,小貓開小洞,這可算是科學家的精確,但他自述其生平成就曰:“我不過是在智慧之海邊偶然撿到幾枚小小貝殼而已。”不但謙德可風,而且極有大文學家的藝術風范。我以為這才是一個平衡而又完整的人,人品欣賞的水平在此,歷史社會文化的欣賞水平亦在于此。
兩年前的一天,我在綠雪齋中把這項淺見向李賢文兄陳述,他很有同感,于是就問我能不能為雄獅美術寫一點藝術欣賞的文章,他愿意提供“圖文并茂”的最高服務,而且信手就拈出一個“從藝術看人生”的專欄名稱。恰值那時我每周六到臺大授中國美術史的課,有許多新意見被激發出來,就答應他試試看。卻沒有想到一經開始滔滔不絕,一月一篇,竟也寫成了現在二十多篇的系列。為了要出一本專書,遂把名字改成了現在的樣子,希望能對當今文化偏頗的糾正稍盡一點綿薄之力。
從上面的緣起中知道本書之成和臺大的美術史課程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笑對朱介凡兄說,這里面有我中國美術史的全部影子,而今而后,不得復以中國美術史來相督促了。因為我在上課時間,曾提出兩句口號:度幾個快樂周末,送一副美麗眼鏡。這眼鏡就是“欣賞”的眼鏡,不但欣賞中國藝術,也欣賞中國文化歷史,而歸根到底,切問而近思,在于人生!所以現在順理成章地以“藝術欣賞與人生”為名。
這一系列文章的展開程序,歷歷如繪。
第一講是說“忙與閑”,忙是欣賞的大敵,一個人若擁有天下忙得不可開交,那還談什么欣賞和快樂?所以破除這項困惑,列為開宗明義第一。
接著是論中國文物上所表現出來的幽默感。證明這項美德,我國文化中由來體認已深,并不是什么舶來之品,用以增強我們的文化信心。
蘇東坡文筆蓋世,由假出真,對藝術及人生哲理多所啟發,列為第三。
然后是駿馬的美感,討論一個美學上的問題,破除形似主義的淺陋,這是中西藝術的最高準則,不過我國歷史更長、淵源更深而已。
第五講則是論顧愷之的人生藝術和中國畫上的傳模移寫,希望晉代大藝術家的生活規范對一千六百年后的我們有點會心的啟發。
第六講論中西藝術思想之異同,這是一個哲學上的問題,說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同”,和“因時因地而制宜”的“小異”,由此進而衍化出藝術上的五彩繽紛。
詩情、畫意、哲思是為文學院的朋友而作,中國文人畫之極詣亦最美麗之理想人生也,列為全系列之第七。
第八講則是對歷史系的朋友而作,要以藝術品來立體地考證史實,有不少新資料可補文獻記載之不足和錯誤。
花鳥畫列為第九講,由花鳥畫的啟發而論人生的哲學境界。
墨竹畫列之為第十講,由墨竹畫而論人生的雅俗意境之不同。
第十一講論中國的書法,中國獨有之藝術也,充滿了象征及哲學意味,為我們的歷史使命平添不少體認與鼓舞!
第十二講論中國哲學及畫學上的一項主要觀念,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繪畫在此等處念念不忘。以此觀念來觀察現存的我國藝術品,有令人豁然開朗面目一新的抉發。
第十三講《西風里的話》是論欣賞的層次,不論山川、畫圖、人生都可如此體認。這是在多倫多時與長子李在其討論之筆記,因和本系列之聯系密切,特將他的這段筆記亦闌入本書之中,亦是一項談助也。
第十四講是論我國之山水畫,著重在其獨特之造詣及人類對山川之真情感的流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只有中國文化深論及此。
第十五講是以林木之美為例說明欣賞之層次,人間最常見的體會對象也。
同樣的手法,第十六講是欣賞石頭之美。以木和石為例,其目的是在舉一反三,人間萬事萬物,都可以一例而珍賞過去。
第十七講是論陶瓷。我國是陶瓷母邦,有不少珍品可供欣賞,亦有不少故事予人以無限啟發,黃粱一夢就是在瓷枕之上所做的人生大夢也。
中國繪畫講究“筆墨”,第十八講就論墨色,第十九講論線條,皆對人生意境有多層次之啟示。
第二十講則是論所謂的道釋畫,最難得的是要從平凡的媒介中表達出超凡之神肖真情,欣賞者由此著眼,創造者由此致意,藝術之極詣也。
第二十一講是論生死,以我國滇西納西族之象形文字經典中之故事,解說他們對于生死大問題的智慧答案,這是繼宗教的崇高情操之后應有的文章之義。
最后一講是完結篇,說明了人間萬事萬物,不論其為鳥獸蟲魚,也不論其為林木花草……都可以用慧眼來“欣賞”。而且一加欣賞,都能化腐朽為神奇,點黑鐵成黃金。程明道先生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這富有哲思的歌詠,在這里正好移來做一個綜合的腳注。
從上面的敘述,我們知道了一字金針的訣竅就在于欣賞。經過藝術的過濾陶冶,當今世勢發展的偏頗就可以得到若干程度的修正。我很高興在文字上、電視上及其他方面,都有同樣的婆心揭橥,甚而至于教育課程的安排上,亦有訂正的決定。我追隨諸公之后,在這方面能有機緣略盡一點力量,以一個老博物館員的身份,把自己所最熟悉的藝術和人生,以言談微中的方式呈獻于社會,自認是一項極難逢的幸運。希望能有“看是一幅畫,聽是一首歌”的美麗效果。由這里衍展開去,不就是“人間境界真善美,這里俱包括”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