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于這個過度擁擠的世界,對于那些除了偶有勇氣和愛、其他則擁有很少或一無所有的人來說,希望產生的作用就很不同了。那時希望就是他們要用牙齒緊緊咬住的東西。約翰·伯格
作為布克文學獎的得主和我們這個時代*富激情的作家之一,約翰·伯格通過《留住一切親愛的》這本充滿力量的散文集,向我們全面描繪出后9·11時代的立體肖像。在書中,伯格分析了恐怖主義的本質和致使其發生的那種深刻的絕望,寫了數百萬因貧窮和戰爭而被迫四處漂泊的無家可歸者,討論了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界上其他任何國民被剝奪了*基本的自由權利的地方。憑借高超的寫作技巧、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一如既往的行動主義立場,伯格有力地揭露出正發生于全球范圍內的各種痛苦的深度,并就終結這些痛苦提出了自己的行動建議。
聲稱的原則反對恐怖主義,與實際目的之間隔著一道鴻溝。而對于無辜的伊拉克民眾來說,這場戰爭卻意味著一種全然的絕望:渺茫的一線希望(離真正的希望還很遠)崩毀或被擊碎;絕望充塞心靈中那曾為希望所占據的地方。
★ 繼《觀看之道》、《另一種講述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后,約翰·伯格在《留住一切親愛的》中利用多樣的形式、體裁,發出指向不同的主題,卻都引人深思的抒情訴求。伯格使用了通訊(dispatches)、箴言、評論,以及他*擅長的講故事的方式,向人們輕柔卻又不失力度地訴說了他本人對政治、公平、正義以及自由的關照。
★ 憑借高超的寫作技巧、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一如既往的行動主義立場,伯格有力地揭露出正發生于全球范圍內的各種痛苦的深度,并就終結這些痛苦提出了自己的行動建議。這世上為什么會有痛苦,以及應當如何理解痛苦?伯格將矛頭指向了全球化語境下的消費主義,并建議說,理解痛苦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有跨學科的視野。……而任何這樣一種視野必定是政治的。……要看到正在發生的這些不必要的痛苦的整體性。
★ 在書中,伯格分析了恐怖主義的本質和致使其發生的那種深刻的絕望,寫了數百萬因貧窮和戰爭而被迫四處漂泊的無家可歸者,討論了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以及世界上其他任何國民被剝奪了*基本的自由權利的地方。伯格尖銳地指出,在(伊拉克戰爭)開打之前,差不多全世界的人都認為這是有史以來*諷刺意味的侵略戰。因為,它所聲稱的原則反對恐怖主義,與實際目的之間隔著一道鴻溝。而對于無辜的伊拉克民眾來說,這場戰爭卻意味著一種全然的絕望:渺茫的一線希望(離真正的希望還很遠)崩毀或被擊碎;絕望充塞心靈中那曾為希望所占據的地方。
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1926-2017)
英國藝術評論家、小說家、畫家和詩人,1926年出生于英國倫敦。1944至1946年在英國軍隊服役。退役后入切爾西藝術學院和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學習。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畫家身份開始其創作生涯,于倫敦多個畫廊舉辦展覽。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繪畫為業,并為倫敦著名雜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為英國最有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之一。
1972年,他的電視系列片《觀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時出版配套的圖文書,遂成藝術批評的經典之作。小說《G》為他贏得了布克獎及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2008年,伯格憑借小說《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再次獲得布克獎提名。2017年1月2日,約翰·伯格在法國安東尼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