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中國*部正史,它生動地描繪了古代中國的社會與人。《史記》誕生后,中國幾乎沒有能夠超越它的史書,評論《史記》幾乎與評論中國的整個歷史有著同等的價值。《史記》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它在日本也隨著遣唐使傳入后廣為流傳。經過六十年的鉆研,宮崎市定從《史記》的成書到結構全面解讀這部偉大的名著,著成這部絕佳的《史記》入門經典。
在本書中,宮崎市定展現了他獨特的《史記》解讀法。他對于司馬遷在體例上的變通贊賞有加,認為體例的設立應當是為了記述的便利,如果因為體例的存在而受到束縛,無法從心所欲地下筆,那就是世界上*傻的事了。對于《史記》的敘事手法,作者發現其中文學價值較高的篇目,都遵循著中國古代詩歌一般起承轉結的結構,并且推測可能受到了古代戲劇形式偶語的影響。此外,本書中時常夾雜著作者對司馬遷的簡評,雖是只言片語,卻生動風趣,盡顯智慧。
在充分了解作者司馬遷的人格與經歷、《史記》的結構與風格之后,宮崎市定讀出了《史記》中展現的真實的古代中國。那是一個如同古希臘、古羅馬一般的古代市民社會。民眾的主體,是居住在城郭里的自由民。他們每天早早地走出城門,在自家農田里辛勤勞作,日落時分回到城里休息。在這里,他們不再被一個詞語或者幾行文字所概括,他們是真正鮮活地存在過的人。
★正確解讀《史記》就是正確解讀中國歷史,讀懂《史記》從本書開始。
★漢學諾貝爾儒蓮獎得主、京都學派史學泰斗宮崎市定研讀《史記》六十年經驗結晶,借大師之眼讀懂《史記》。
★問世38年長銷不墜,文庫本加印20次,暢銷10余萬冊,日本人靠它讀懂《史記》。
★僅有的分體例全面解讀《史記》的著作,本紀、世家、表、書、列傳逐一解讀,閱讀《史記》的絕佳入門書。
★清華大學教授何兆武、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南京大學教授張學鋒聯袂推薦。
我與《史記》的交往,大約已經有六十個年頭了。最早是在舊制高中的時候,我曾讀過一本名為《史記通鑒抄》的教科書。進入大學后,雖說硬著頭皮一睹《史記》的真貌,但也沒有到每天都要翻閱《史記》的程度。不過,在思考中國古代歷史的時候,必定會時常感覺到有參照《史記》的必要。
司馬遷在創作《史記》的時候,是打算將其寫成一本包括當代在內的中國通史的。但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來,它也不過是作為中國通史一部分的古代史而已。他獨特的史觀,今天也無法直接運用。但《史記》作為中國古代史上重要的根本史料,這一點是不變的。可以說,正確解讀《史記》就是正確理解中國古代史。
大約是剛從大學畢業的時候,友人從中國歸來后向我詢問道:日本有哪些研究《史記》的學者呢?我被他的問題難住了,日本很少有這樣的文獻學者,即便說研究《史記》,也多半是站在歷史學的立場上運用《史記》。這不如說是理解《史記》的捷徑,所以日本的研究方法與中國有著各自特色。
關于《史記》,我至今寫過相當數量的論文,而且可以自豪地說,我不止一兩次地發現了以往研究方法所沒能讀懂的問題。此次在巖波新書中解讀《史記》,我心里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方案,正在為選擇哪一種而苦惱。
一種是基于我已經發表的論文加以銜接,以簡單易讀的面貌呈現給讀者。我們無法指望學術論文能有太多人去閱讀,所以迎合著新書做一些改寫也絕不是沒有意義的。
另一種是索性重新構思,以盡可能不使用已發表的論文作為方針,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起稿。新書就像一個新的容器,如果盛放的不是原本就為此準備的材料,就無法保證每一個角落都能嚴絲合縫。不過是否能夠趕上時間的限制,這也是一種冒險。
但實際動筆后才發現,這樣的猶豫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自己所寫的內容,最終自然就傾向了沒有使用過的材料。與此同時,我也不得不意識到新書要便于讀者閱讀,記述上自然無法與學術論文相比,到處都會有不充分的地方。閱讀本書的讀者們如果也有同樣的感覺,請進一步閱讀書后刊載了標題的我的相關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形成獨立的關于《史記》的看法。
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二月
宮崎市定
宮崎市定(19011995)
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京都學派史學集大成者,公認的京都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1922年進入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學習,師從內藤湖南、桑原騭藏等人專攻東洋史,1936年赴法留學。1944年任京大教授,先后任巴黎大學、哈佛大學、漢堡大學等客座教授。曾榮獲有漢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儒蓮獎、日本學士院獎和文化功勞者獎章。在日本和國際漢學界,他的著述被廣為閱讀和引用,司馬遼太郎、松本清張等都是他的書迷。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科舉》《東洋的近世》等。
序言
第一章 《史記》的讀法我們曾經怎樣讀《史記》
第二章 正史之祖紀傳體的創立
第三章 本紀中國的辯證法
第四章 世家政權割據的力學
第五章 年表歷史可以追溯到多遠
第六章 列傳古代市民社會的人們
作者《史記》相關論文一覽
《史記》簡要年表
《史記》中的女性
解說(吉川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