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R 收到一個包裹的時候,她知道 W 死了。
獲悉與發生,大多是錯位的。這很常見。但這一次是 W 的死。
很多年前 W 對R說過,他不知道在他離開世界的時候,把他多年拍攝積累的底片交給誰。他至少可以信任R。
他曾說,在他死后,他的遺囑執行人會寄出這些底片,R 會在地球的另一端收到它們。
R 打開包裹的盒子。沒有一張底片,只有二十四封信。二十四封隨手寫在一百多張卡片上的信。
這二十四封信里,敘述了二十四個概念,關于他的記憶、盼望、困惑、妄想,關于他永遠不能實現的、只能在腦海中完成的觀看。
《不存在的照片》是樊小純寫作的一本虛構書信集,整本書的視角被分裂成了講述者與隱藏的傾聽者,但*終都攏歸于作者本身的敘述。信件的一隱一顯的兩位主角去看世間萬物,通過攝影、繪畫、建筑、文學所關涉的場景,來講述世界的景觀秩序下的自我與他者。
1.樊小純,記憶的交付,給影像觀看者的24封信。
2.我們空出那個位置,去描摹散落在時間里的消息。知性才女樊小純,蟄伏兩年,再出新作。她把照片拓撲成文字,以書的形式展陳,這個嵌套命運本身可以看做對觀看的重新定義,它既屬于視覺,它又不屬于視覺。如果把它擺在不同的地方,書店、書房或者任何觸手可及的位置,它的內容似乎也會隨之改變,甚或,同樣的詞語再次流過,你也不會與相同的感受重逢。詩的道路與哲學的道路在這些不曾存在的照片里等待成為從未存在過的阡陌。
3.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里,創造出一些虛構的意象城市。樊小純在《不存在的照片》中,寫了24張意象化的照片。從復旦到上海電視臺再到紐約、柏林,樊小純的創作經驗與閱讀經驗,以書信的形式,濃縮在這本《不存在的照片》中。虛構的外殼,非虛構的內容物,24張不存在的照片,24種一個人接近圖像的精神狀態。這部作品關乎儀式的實踐,或者說,記憶的交付。它一方面可以存有某種蓄勢待發,另一方面,由于象征性的預見而讓時間懸停。它不期待傳遞任何信息,它只留白給讀者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