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零售,如何做到20倍坪效?
天貓小店,如何利用大數據助力線下零售?
盒馬鮮生,為什么堅持必須用App才能買單?
名創優品,實體小店在電商沖擊下,如何擁抱春天?
新零售的未來在何方?什么樣的思維模式才可應對?
新零售,不是商界大佬的專用名詞,它就在我們生活觸手可及的各個角落小到便利店的酸奶,大到*商城的冰箱,都蘊含著消費者、貨物、經營場所三者共同作用的經濟邏輯。新零售,是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時尚經濟學。
新零售,也不是只有電商從業者才需要發掘的秘寶,而是所有跟銷售有關的從業人員,都應該武裝的新思維、新武器。因為,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有交易的地方,就有新零售。
l1. 得到App超過26萬用戶訂閱的頭牌商業專欄《5分鐘商學院》主理人劉潤*力作,融入作者近六年的商業觀察。
l 2.從零售到新零售,多的不止是一個新。小米、名創優品、盒馬鮮生CEO獨家訪談,精準解析,精心重構,精妙解讀新零售巨頭的成功之道。
l 3.小米、海爾、盒馬鮮生等十余家新零售企業案例,核心概念 案例分析 商業模式,作者冷眼旁觀,揭秘新零售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l 4.針對賣東西,回答問題,提出方法,給出預測,教你如何才能不輸給這個時代。
l 5.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擊掌力薦。
回顧2017年,有幾大風口不容錯過,AI(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和后來居上的區塊鏈,以及持續刷屏的新零售。
為什么要寫這樣一本書?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看到了零售業面臨的一個個悖論。
過去幾年,零售業受到很大挑戰。零售巨頭沃爾瑪2016年在全球關閉269家門店,裁員1.6萬人;僅2017年上半年,沃爾瑪在中國關閉的門店數量就達16家之多。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人們很少逛實體超市了。我自己至少有一年多沒有去過沃爾瑪或家樂福這樣的大型超市。
超市的日子不好過,商場同樣慘淡。很多曾經火爆一時的百貨商場,現在門可羅雀。服裝專賣店的生意也并不好做。
而另一邊,電子商務看似高歌猛進,導致很多做傳統零售生意的人都非常痛恨電商,他們認為互聯網公司在掏空實體經濟。但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當大家覺得零售越來越難做時,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 262億元,比2016年增長10.2%;當鞋類品牌達芙妮覺得鞋子越來越難賣時,2017年鞋類消費總額比2016年上漲7.8%。這說明消費者并沒有少買鞋子,反而買得更多了。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悖論:很多傳統零售企業覺得末日降臨時,整個中國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不但沒有減少, 反而在增加。為什么?
過去,我們說零售的本質就是要給顧客提供最好的商品,這是產品思維;要給客戶提供極致的服務,這是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本身沒錯,但今天傳統零售企業沿用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的打法,卻遇到很大問題,直接表現就是銷售額減少,這說明了什么?
在這本書中,我會詳細闡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令傳統零售商們苦惱的悖論,以及到底什么是新零售。
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是不是零售的本質?事實上,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的失靈,說明當下零售業的變革并非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的創新,而是一個結構性變革。因為消費品零售總額在上升,一部分企業銷售額下降,一定有另外一部分企業賺到更多的錢,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一部分零售企業因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為什么零售業會面臨結構性變革?其實每一次新技術、每一個效率工具、每一種新生產關系的出現,都會大規模地改變一些商業模式。從總的方向上來說,一定是向效率更高的商業模式發展。
舉一個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在商業的底層邏輯中, 有個概念叫定倍率。假如一件衣服生產出來的成本是100 元,消費者花500~1 000元買到手,意味著這件衣服的價格翻了5~10倍于它的生產成本,5~10倍就是其定倍率。
很多人都知道化妝品和護膚品行業是暴利,這個行業定倍率達20~50倍,聽起來相當驚人,但事實確實如此。這表明,傳統零售和整個商業的供應鏈環節效率還不足夠高。
電商對中國零售業的沖擊要遠大于美國,其原因就是中國零售業的效率更低下。當一部分企業受到挑戰時,誰會做得更好?答案一定是效率更高的企業會做得更好,它們不但吃掉零售消費額的增量,同時也吃掉低效企業的存量。無論是小米、阿里巴巴,還是京東,其新零售都是用新科技之刀,砍向定倍率。
萬事萬物永遠是向前發展的。零售的打法、方法論也在商業實戰中被不斷優化,一直前進,最終成為新零售。那么應該如何優化?
本書分享了三個研究邏輯,我稱之為人貨 場。優化商品在人、貨、場之間的有效傳遞方式,就是新零售。
第一個邏輯是坪效革命。坪效是每一平方米場地產生的營業額。簡單地說,就是如何高效地為顧客提供最有價值的貨品,如何提高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第二個邏輯是數據賦能。通過比較線上、線下孰優孰劣,研究如何利用線上、線下各自的優勢來提升零售效率。
第三個邏輯是短路經濟。定倍率過高,就是因為中間環節太多,在傳統零售模式下,要經過總代理、一級代理、二級代理等,才能進入商場。在這種情況下,商場其實扮演的是二房東,環節過多、效率過低。短路經濟,就是通過短路中間不必要的環節,從而提升效率。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2016年10月,馬云和雷軍都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構思這本書。我希望把自己對商業效率的理解融入新零售這一概念之下,搭建一個框架,
更好地幫助所有研究零售、新零售和商業邏輯的人,幫助那些在時代急劇變革中,暫時找不到方向的焦慮的企業家,和他們一起理解這個時代的變化,找到自己轉型和創新的方向。
劉潤:
潤米咨詢董事長,互聯網轉型專家,擁有26萬 用戶的私人商學院得到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
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海爾、百度、恒基、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工作、公益之外,愛好旅行,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珠峰大本營,登上南極大陸,抵達北極點,探訪進化島,登頂非洲乞力馬扎羅。
著有《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從微軟到北極點》《互聯網 》《互聯網 戰略篇: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趨勢紅利》《5分鐘商學院》。
前 言 // V
第一章 探尋新零售的本質
第1節 為什么會出現新零售 // 003
馬云、雷軍和劉強東的不約而同//
003
王健林和馬云的億元賭局//
005
第2節 理解新零售前,先理解零售 // 010
零售,連接人與貨的場//
010
人: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 014
貨:DMSBbC // 018
場:信息流 資金流 物流 // 021
第3節 什么是新零售 // 025
到底有沒有新零售 // 025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 026
第二章 數據賦能:線上、線下都不能代表新零售
第1節 零售,從來沒有本質的交易結構 // 032
三流如水,沒有本來的樣子 // 033
誰該為信息流買單 // 037
第2節 信息流:高效性 vs 體驗性 // 044
互聯網:信息流的高速公路 // 044
線下:無法取代的體驗性 // 047
新零售:用數據為體驗性插上效率的翅膀 // 050
第3節 資金流:便攜性 vs 可信性 // 056
互聯網:前所未有的便捷 // 056
線下:見面,還是更值得信任 // 058
新零售:用數據建立新的信用 // 064
第4節 物流:跨度性 vs 即得性 // 069
互聯網:全世界的好東西,向你飛奔而來 // 069
線下:我馬上想要,就要立刻拿到 // 072
新零售:大數據讓快和近殊途同歸 // 075
第5節 天貓小店:大數據助力線下零售 //
083
千店千面,精準匹配社區消費群體 // 085
便利店,大體量流量收集器//
087
第三章 坪效革命:從人的角度理解新零售
第1節 銷售漏斗公式 // 093
流量:一切與消費者的觸點 // 098
轉化率:提高轉化率,找對社群很重要 // 101
客單價:更透析數據,更洞察用戶 // 103
復購率:體現忠誠度// 107
第2節 小米新零售,如何做到20倍坪效 // 111
選址對標快時尚 低頻變高頻 // 113
爆品戰略 大數據選品 // 115
提高連帶率 增加體驗感 // 117
強化品牌認知 打通全渠道 // 119
第3節 盒馬鮮生,被線下門店武裝的生鮮電商 //
122
想成大事,必須要頂層設計 // 124
現買現吃,打造極致體驗 // 127
為什么必須用App才能買單 // 129
30分鐘物流打造盒區房// 131
坪效革命,來自完全不同的交易結構 // 135
第四章 短路經濟:環節越短,效率越高
第1節 商品供應鏈:人與貨不必在商場相見 //
141
定倍率 // 144
短路經濟 // 148
第2節 Costco:M2B成就零售優等生// 151
會員制引領Costco // 154
低價格 高口碑,會員費反哺利潤 // 155
第3節 名創優品:M2b讓實體小店擁抱春天 // 160
黃金地段的小生意 // 161
別人投資,自己管理 // 162
聚沙成塔的規模效應 // 163
第4節 閑魚、瓜子二手車:C2C打開萬億二手市場 // 166
用魚塘構建C2C // 168
二手車市場的終極模式// 174
第5節 天貓小店:S2b賦能傳統夫妻店 // 177
給小賣店配備現代化武器//
179
零售業之外,超多小b等待賦能 // 181
第6節 海爾、必要、紅領:鏈條反向模式走高質低價路線 // 183
C2B:海爾的無燈工廠 // 185
反向 > 定制:必要商城 // 188
C2M:紅領15年的試驗 // 191
第五章 未來已來
第1節 變革時代的思維模式 // 203
進化思維:日心說不是本質,地心說更不是 // 204
本質思維:老司機未必懂車 // 208
系統思維:商業模式,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 212
第2節 新零售的未來 // 217
代表廠家,還是代表用戶 // 217
為信息流付費,會成為趨勢嗎 // 225
無人商業模式,是曇花一現嗎 // 230
搜集流量,腦洞打開了嗎 // 237
后記 //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