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為以廣泛社會需求、宏觀經濟與技術趨勢為背景,以用戶為中心的廣義整合產品開發提供設計理念和方法的指導。該書是JonathanCagan教授和CraigVogel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經典著作《創造突破性產品:從產品策略到項目定案的創新》基礎上,更新或增加案例之后的再版之作。新版對服務和交互設計等前沿領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也增加了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案例,它們從不同角度驗證了書中所介紹的理念、方法和工具。
在過去的20 年中, 我們致力于與企業共同合作研究, 與學生們一起在企業資助的項目中實驗我們的產品早期創新方法, 并且這些企業本身也在應用我們的方法。在本書第1 版出版后的10 年中, 我們在與企業和其他教育機構的合作過程中更加堅信我們的理念, 并進一步發展了我們的理念和新觀點。作為一個團隊, 過去10 年中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我們都不再擔任原本的工作職務了。喬納森·卡根仍然工作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并擔任了一年制整合專業產品開發研究生項目聯合主任一職。8年前, 克萊格·佛格爾順俄亥俄河而下來到了辛辛那提市, 他目前擔任辛辛那提大學設計、建筑、藝術、規劃學院(DAAP) 副院長。目前我們能分別同時在兩個不同的教育環境中實驗本書的理念, 并有了新的學術和企業合作伙伴。
對于本書第1 版在企業界和學術界所受到的認可, 我們感到既自豪又謙卑。隨著本書國際影響力的擴大, 企業開始在產品創新開發早期中使用了模糊前期(Fuzzy Front End) 理念。
除了涵蓋了第1 版中已有的內容, 本次再版通過將研究內容拓展到了若干全新的領域, 為仍舊作為整合新產品開發(iNPD) 方法基礎的核心理念提供補充。新版內容仍舊包括被證明能夠確保產品創新解決方案成功率的管理模糊前期的連貫結構和方法。我們所選擇研究的案例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經濟和技術(SET) 因素, 并且支持了創新引領企業的市場定位以及為企業獲得利潤這一觀點。案例研究涵蓋了更加全球化的產品及服務。
除了全球扁平化的競爭, 在產品、交互、服務系統之間的關系中以及區域及全球化品牌的變革中都出現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盡管在第1 版中已經涉及了這些主題, 但它們在本次再版的內容中仍然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 也成為解決公司尋求更多創新性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設計思維” 主題置入更深層次的情境中, 進而達到定性移情思維與方法、定性分析與理性研究方法之間的平衡。
當谷歌公司提到生產無人駕駛汽車, 福特公司在消費者電子展覽上介紹自己的兩款新車的時候, 我們知道我們來到了可能性的新范式的邊緣。
作為金磚國家, 我們討論為什么巴西、印度、中國并不僅僅是迎頭趕上,而是在眾多市場中成為領導者, 以及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比其他各國都更Ⅵ 加樂于接受改變。
本書初次出版的時候, 消費者根據需求在似乎無限的資源中精挑細選他們所有的消費產品。但是在“9·11” 事件以及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之后, 消費者開始在如何使用自己的金錢上艱難抉擇。然而, 盡管消費者的需要、要求和愿望可能改變了, 但他們仍然期望著絕佳的體驗, 并仍會為了獲得這些體驗而消費。全世界的消費者都要求價廉物美, 因此被迪伊·卡普爾(Dee Kapur) 稱為“理性創新” (Pragmatic Innovation) 的控制成本的同時的創新挑戰仍然是商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在本次再版的案例研究中展現了小批量高盈利與大批量高盈利的可能性。研究社會、經濟與技術因素和品牌管理中將機會缺口轉變為產品價值, 仍然是驅動創新和獲得投資長期最有效回報的關鍵所在。
從本書中可以獲得什么在本書中, 你將發現有關產品開發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見解, 還會了解到一些大型或小型企業實踐過的合適的和理想的經驗。我們把這些不同的方法整合到一個有邏輯性的框架結構中, 以幫助您了解從產品策劃到項目批準的過程。本書將有助于了解有關新產品開發過程的以下七個方面:
1. 一種運用相同的研究和產品開發方法, 將物理產品與服務設計整合在一起的系統化方法。
2. 一種從消費者和工業市場中了解新趨勢的方法。
3. 一種了解并掌握產品開發過程“模糊前期” 的方法, 也就是在產品和市場還沒有明確定義之前的設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需要定性研究的方法作為定量研究的補充。
4. 一種利用定性研究理解用戶的需要、要求和愿望的方法。
5. 一種幫助開發團隊中不同專業成員合作的方法, 尤其是工程師、產品設計師、交互設計師以及市場研究和策劃人員。
6. 一個包含了從確定產品機會到項目批準再到專利申請的完整的產品開發過程。
7. 一種將產品開發與戰略規劃和品牌管理結合起來的方法。
書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研究, 反映了本書所介紹的方法在實踐中的成功應用, 也進一步說明了這些方法可以同時應用于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本書挑選的案例研究來自全球各地, 包括從國家層面到產品層面。
本書的邏輯性線索旨在為任何與產品開發過程有關的人員提供有用的指導。讀者也可以先瀏覽全書, 然后重點閱讀最相關的部分。我們盡量保證書中各部分互相關聯, 并且能夠互為參考。
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四章) 概括了我們的主要觀點, 也就是最好的新產品的開發融合了造型與技術, 并與目標用戶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聯系起來; 第二部分(第五~七章) 提供了一個創造最好前言Ⅶ 產品的方法, 也就是通過結合不同專業并強調用戶的需要、要求和愿望來實現; 最后一部分(第八~十一章) 為書中的理論提供了案例研究, 進一步闡述了我們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和方法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其中, 在第八章“服務創新: 產品.服務生態系統連續統一體中的突破性創新” 中,特別強調了服務與交互設計, 并且解釋了在設計產品外形時使用的方法與思維方式同樣可以被應用于厘清產品.服務生態系統的“模糊前期” 中。
在第九章“案例研究: 右上角的力量” 中, 選取了若干美國的產品, 還討論了具有開放思維的企業與聯合合作的高校進行開放性創新研究的潛力。
在第十章“案例研究: 右上角的全球力量” 中介紹了全球范圍內(尤其是金磚四國與新加坡) 產生的創新產品, 第1 版中介紹過的許多產品目前已經退出市場了。在第十一章“它們如今在何處” 中, 回顧了第1 版中介紹的產品案例, 有些仍然活躍在市場中, 而有些已經不再生產。本章運用了社會、經濟和技術因素分析市場變更的原因。
第一章“新產品開發的驅動力” 介紹了新產品開發機會的驅動力, 分析了能夠引向新的產品機會缺口和市場細分的社會、經濟和技術(SET)因素。在這一章里, 我們提供了四個公司的成功產品和服務案例來說明這個過程: Margaritaville 制冰機、BodyMedia FIT 系統、星巴克(Starbucks)所提供的咖啡與服務以及通用電氣醫療集團(GE Healthcare) 為兒童設計的“探險系列” 核磁共振成像儀。
第二章“移向右上角” 概括了我們的主要推論: 為了提供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公司需要致力于“移向右上角”。這個過程代表了造型與技術的整合, 基于對社會、經濟和技術因素趨勢的見解, 為產品增加價值, 滿足用戶對新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我們介紹了定位圖(Positioning Map), 用來定義并定位右上角產品。
第三章“右上角: 價值象限” 重點介紹了基于用戶的價值以及產品機會的進一步優化, 并使之成為我們所說的“ 價值機會” ( ValueOpportunities, VO)。我們確定了其中價值機會類別———情感、美學、產品形象、人機工程、影響力、核心技術和質量———每種價值機會都對整個產品體驗有所貢獻。其中的挑戰在于恰當地解釋價值機會, 并把它們轉變成合理地結合了功能和造型的、迎合了新的社會趨勢的產品。
第四章“成功品牌戰略的核心: 突破性產品和服務” 探討了通過公司和產品品牌的推廣, 如何將“移向右上角” 作為公司文化的核心。產品和服務是公司戰略規劃和品牌規劃的核心, 應該由以用戶為中心的多專業整合產品開發所推動。要創造一個清晰的品牌形象, 必須將用戶價值與公司價值結合起來, 從而將公司與市場上的其他公司區分開來。
第五章“以用戶為中心的整合新產品開發綜合途徑” 著力于探討通過整合新產品開發(iNPD) 過程———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模糊前期) 所應用的程序———進行產品開發。大多數產品開發項目都包括一個研究產品機會、產品試制和評估的階段。但是, 很多公司并沒有明確的方法應對這個經常耗費了大前言Ⅷ 量資源, 卻仍然進行得很不充分的階段。我們所總結的程序可以幫助公司通過對用戶的關注了解并控制這個過程。這個程序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從確定機會識別開始到需要對知識產權進行認定與保護的項目批準階段。
第六章“領域間的合作和多樣化團隊管理” 重點探討團隊的整合與管理。不同專業之間的有效交流是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介紹了團隊成員, 尤其是設計師和工程師, 如何從不同的角度通過積極參與, 促進并提高團隊的整體競爭力。我們也提供了一個將產品部件和組件歸類的策略, 即通過理解它們對用戶生活方式的影響力和零部件本身的復雜程度, 決定哪些零部件更需要整合團隊中的不同專業進行設計。此外,這一章還提供了關于管理交叉領域團隊的許多見解。
第七章“理解用戶的需要、要求和愿望” 重點介紹理解用戶行為的全面、綜合的方法。我們討論了使用現有的和一些新出現的方法來理解用戶如何使用產品, 并將這種認識轉化為我們所說的“可實施的見解”, 成為開發合適的產品特征的基礎。這些方法賦予了產品開發團隊將用戶喜好轉化為適當的造型、人機工程和功能特征的能力。
第八章“服務創新: 產品.服務生態系統連續統一體中的突破性創新”
是一個全新章節, 重點介紹的是服務設計, 探討了交互、界面設計與廣泛的產品.服務生態系統的設計, 都取決于邏輯思維與同理心觀點(Empathetic Perspectives)。盡管服務設計在過去的10 年中已經成為一門學科, 但是構造服務設計模糊前期的工具、方法和思維方式, 與構造物質產品和更廣泛的系統是一樣的。
第九章“案例研究: 右上角的力量” 與第十章“案例研究: 右上角的全球力量” 重點介紹了成功的新產品開發新案例, 涵蓋了產品與服務設計領域以及不同類型的新產品開發團隊。第九章分為兩部分內容: 一部分介紹了一些來自美國的產品; 另一部分介紹了企業與院校之間的開放創新
序
前言
致謝
相關術語和定義
第一部分 問題 1
第一章 新產品開發的驅動力 2
第二章 移向右上角 28
第三章 右上角: 價值象限 50
第四章 成功品牌戰略的核心: 突破性產品和
服務 79
第二部分 解決方法 97
第五章 以用戶為中心的整合新產品開發綜合
途徑 98
第六章 領域間的合作和多樣化團隊管理 127
第七章 理解用戶的需要、要求和愿望 159
第三部分 進一步的證據 199
第八章 服務創新: 產品.服務生態系統連續統
體中的突破性創新 200
第九章 案例研究: 右上角的力量 219
第十章 案例研究: 右上角的全球力量 247
第十一章 它們如今在何處 261
后記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