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大家史鐵生的隨筆思想深邃,文筆幽默,他從自身深刻的生命體驗出發,關注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困惑,探討人生困境、社會弊病、精神歧途以及價值等問題,被譽為“純粹的寫作者”,“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代表了我們當代文學所能達到的高度”。 這部隨筆集選取了《扶輪問路》《愛情問題》《放下與執著》《理想的危險》《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等經典作品,涉及命運、生死、愛情、理想、信仰、道德、寫作、藝術等命題。這些文章基本依寫作時間編排,回首來路,眺望歸途,視角多樣,層層深入,整體呈現了作者執著而富有啟示的精神尋覓之路。 史鐵生的隨筆飽含沉甸甸的思想重量,文風坦誠溫暖,有著激勵人心的人格力量,語言字字珠璣,閃爍著靈性智慧的光輝。
《放下與執著》(插圖典藏版) “史鐵生靈性閱讀系列”之四:史鐵生留給世界無價的禮物,閃耀思想光芒的經典隨筆集。史鐵生夫人親自審定,內附吳冠中7幀靈動畫境,精裝美圖,典藏之選。
▲精裝美圖,典藏之選:內文附錄吳冠中7幀靈動畫境,精美四色印刷,用紙考究。
▲史鐵生夫人陳希米親自審定,精細校訂隆重出版。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zui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zui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被譽為“zui純粹的寫作者”,“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代表了我們當代文學所能達到的高度”;“他用自己的苦難提升了大家對生命的認識,而我們沒有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達到的精神高度。”
▲這本經典隨筆集摘選了史鐵生39篇經典隨筆。史鐵生的隨筆思想深邃,文筆幽默,他從自身深刻的生命體驗出發,關注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困惑,探討人生困境、社會弊病、精神歧途以及價值等問題。
▲讀史鐵生,如同讀我們自己,走失的心會安定下來,獲得通透的智慧和沉靜的力量。 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執著”—— 放下占有的欲望,執著于行走的努力。 佛的光輝,當不在大雄寶殿之上, 而在他苦苦地修與行的過程之中。 愛,不是占有,也不是奉獻。愛只是自己的心愿,是自己靈魂的拯救之路。 人埋怨命運,就像果實埋怨種子,就像春風埋怨寒冬、有序埋怨混沌、戲劇埋怨沖突。 愛命運才是至愛的境界。
史鐵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著名小說家、文學家。1967年畢業于清華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后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1979年后,相繼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表。1998年病情轉為尿毒癥,終至透析。此后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因突發腦出血去世。其作品先后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多種全國文學大獎,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扶輪問路 001
對話四則 009
康復本義斷想 029
隨筆十三 035
三月留念 056
“嘎巴兒死”和“雜種” 058
隨筆三則 061
愛情問題 065
神位 官位 心位 078
記憶迷宮 085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 093
墻下短記 102
復雜的必要 111
足球內外 113
上帝的寓言 127
私人大事排行榜 129
說死說活 143
無病之病 151
在家者說 155
花錢的事 158
智能設計 166
老好人 172
人間智慧必在某處匯合 ——斯坦哈特的《尼采》讀后 182
放下與執著 191
從“身外之物”說起 197
文明:人類集體記憶 ——張文濤的《尼采六論》讀后 203
原生態 208
種子與果實 213
樂觀的根據 215
人的價值或神的標準 217
身與心 220
回歸自然 223
喜歡與愛 226
看不見而信 229
“自由平等”與“終極價值” 236
欲在 243
門外有問 249
理想的危險 ——就《我的丁一之旅》給鄒大立的回信 256
誠實與善思 267
愛情問題 /一/ 有人說,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貝多芬的樂曲在奏響在回蕩,如果真有外星人的話,他們會把這聲音認作地球的標志(就像土星有一道美麗的環),據此來辨認我們居于其上的這顆星星。這是個浪漫的想象。何妨再浪漫些呢?若真有外星人,外星人爺爺必定會告訴外星人孫子,這聲音不過是近二百年來才出現的,而比這聲音古老得多的聲音是“愛情”。愛情,幾千年來人類以各種發音說著、唱著、贊美著和向往著它,纏綿激蕩片刻不息。因此,外星人爺爺必定會糾正外星人孫子:愛情——這聲音,才是銀河系中那顆美麗星星的標志呢。 /二/ 但,愛情是什么?愛情,都是什么呢? 大約不會有人反對:美滿的愛情必要包含美妙的性(注:本文中的“性”意指性吸引、性行為、性快樂),而美滿的性當然要以愛情為前提。因為世上還有一種叫作“友愛”的情感,以及一種叫作“嫖娼”和一種叫作“施暴”的行為。因而大約也就不會有人反對:愛情不等于性,性也不能代替愛情。如同紅燈區里的男人或女人都不能代替愛人。 這差不多能算一種常識。 問題是:那個不等同于性的愛情是什么?那個性所不能代替的愛情,是什么?包含性并且大于性的那個愛情,到底是怎么一種?事? /三/ 也許愛情,就是友愛加性吸引? 就算這機械的加法并不可笑,但是,為什么你的異性朋友不止十個,而愛人卻只有一個(或同時只有一個)呢?因為只有一個對你產生性吸引?是嗎? 也許有人是。可我不是。我不是而且我相信,像我這樣不止從一個異性那兒感受到吸引的人很多,像我這樣不止被一個美麗女人驚呆了眼睛和驚動了心的男人很多,像我這樣公開或暗自贊美過兩個以上美妙異性的人肯定占著人類的多數。 證明其實簡單:你還沒有看見你的愛人之時你早已看見了異性的美妙,你被異性驚擾和吸引之后你才開始去尋找愛人。你在尋找一個事先并不確定的異性做你的愛人,這說明你在選擇。你在選擇,這說明對你有性吸引力的異性并不只有一個。那么,選擇的根據是什么?若僅僅是性,便沒有什么愛情發生,因而那是動物界司空見慣的事件與本文無關。你的根據當然是愛情。 但是愛情是什么眼下還不知道。 現在只知道了一件事:性吸引從來不是一對一的,從來是多向的,否則物種便要在無競爭中衰亡。 /四/ 我讀過一篇小說,寫一對戀人(或夫妻)出門去,走在街上、走進商店、坐上公共汽車和坐進餐廳里,女人發現男人的目光常常投向另外的女人(一些漂亮或性感的女人),于是她從掃興到憤怒終至離開了那男人。這篇小說明顯是嘲諷那個男人,相信他不懂得愛情和不忠于愛情。 但該小說作者的這一判斷只有一半的可能是對的,只有一半的可能是,那個男人尚未走出一般動物的行列。另外一半的可能是那個女人不懂愛情。首先她沒弄清性與愛的分別,性是多指向的,而性的多指向未必不可以與愛的專一共存。其次她把自己僅僅放在了性的位置上,因為只有在這個位置上她與另外那些女人才是可比的。第三,那男人沒有因為眾多的性吸引而離開她,她可想過這是為什么嗎?她顯然沒想過,因為倒是她僅僅為了性妒忌而離開了她的戀人或丈夫。 戀人們或夫妻們,應該承認性吸引的多向性,應該互相允許(公開或暗自)贊賞其他異性之魅力。但是!但是戀人們或夫妻們,可以承認和允許多向的性行為么?不,當然不,至少我不,至少當今絕對多數的人都——不!這,是為什么?這是一個最嚴重也最有價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