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彌補管理學教材在知識體系化和管理集成化等方面的缺陷,《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首先構建了由管理領域維、層次維和過程維所構成的三維管理金字塔體系。先從領域維入門,介紹營銷、生產、物流、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的橫向單元,為后續學習提供實際背景的鋪墊;后沿層次維提高,闡述戰略、戰術和作業管理的縱向層級,使讀者理解從組織高層戰略到基層執行的協作機理;再由過程維深入,詳細描述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經典原理與創新成果,為各領域、各層次乃至各類組織千差萬別的管理問題提供制勝法寶。在以上內容中,貫穿著各維度的集成管理知識,把組織的管理和運行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
這是一部精致的管理學教材,內容經典且前沿,體系完整且嚴謹,表達深入淺出,既有理論深度又緊密聯系實際!豆芾韺W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適合相關研究生、企事業組織和政府部門管理人員等閱讀。
《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與過程(第三版)》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色和優勢。
1. 構筑三維管理金字塔體系,彌補知識體系化和管理集成化等方面的缺陷
2. 從領域維入門,介紹實際管理系統的運行概貌和背景知識
3. 沿層次維提高,厘清戰略、戰術和作業管理的協作機理
4. 由過程維深入,闡述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經典原理與創新成果
5. 以讀者為本,為中國管理學教育量身定制
前 言
自2002年《管理學原理》出版以來,尤其是2010年《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與過程(第二版)》問世之后,《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好評。其最大的特點是從領域、層次與過程三個維度構成了管理金字塔體系,將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紛繁內容納入了一個邏輯清晰的科學框架之中。在管理理論上的學術創新、管理實踐中的廣泛應用,以及管理教學中的良好效果,使得以這本教材為主體的教研成果于2013年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一等獎。2016年,該教材又被評為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與此同時,教材編著團隊一直持續從事管理學的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和應用實踐,發表和出版了一系列相關論著,為該教材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保留第二版教材優點的前提下,第三版教材從架構到內容又進行了新一輪升級和優化,力圖打造一部精致的管理學教材。具體來說,《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色和優勢。
1. 構筑三維管理金字塔體系,彌補知識體系化和管理集成化等方面的缺陷
《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不僅深入系統地介紹了管理學原理課程的基本內容,而且作為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還承擔了描繪各門管理類課程之間的相互關聯的任務。國內外代表性的管理學教材主要依照管理過程學派的觀點,將各類管理理論均納入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一維體系之中,而管理過程維難以承載如此龐雜的負荷,造成管理體系在邏輯上含混不清,結果導致知識碎片化。理論上的知識割裂,必然導致實踐中管理理論的綜合運用和組織集成化管理的困惑!豆芾韺W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作者在系統梳理眾多管理理論、管理類課程和管理實踐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運用三維管理金字塔理論(張智光,2009),構建了包含管理領域維、層次維和過程維的三維管理大廈,使紛繁的管理理論和實踐,與三維體系之間有一個更加科學與合理的匹配。如此,不僅便于讀者系統掌握管理科學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而且能夠對各門管理類課程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綜合運用,從而實現組織高層管理者夢寐以求的集成化管理。
2. 從領域維入門,介紹實際管理系統的運行概貌和背景知識
有些管理學教材將人力資源管理放在組織篇章中介紹,將生產管理(含質量管理)放在控制篇章中介紹……其實,人力資源管理也需要進行計劃、領導和控制,而組織過程中所涉及的工作設計和人力配置等,并不等同于也無法涵蓋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生產管理也不僅僅是控制問題。為克服這些缺陷,《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將營銷、生產、物流、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等歸入管理領域維進行系統介紹,捋順了這一維度的管理問題。
此外,《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將管理領域維安排在三個管理維度之首。其目的是使讀者,尤其是從未接觸過企業等組織實際工作的低年級大學生,在學習較為抽象的管理理論之前,先了解一下管理科學的實際應用背景,對一個實際組織中各領域的運作機理和管理概貌有一個基本認識。這樣可以為后續理論知識的掌握奠定落地的基礎,以提高學習興趣,降低入門難度。
3. 沿層次維提高,厘清戰略、戰術和作業管理的協作機理
國內外許多管理學教材將戰略管理放在計劃篇章中介紹,將作業管理放在控制篇章中介紹。其實,戰略的組織、領導和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作業管理也需要進行計劃、組織和領導;而戰術管理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梢,這種教學內容的安排方式造成了從戰略到執行的縱向維度上的支離破碎,從而誤導了學習者和實際管理者。為解決這一問題,《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作者運用多層次集成管理理論(張智光,2006b),把戰略、戰術、作業管理作為三維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專門研究各層次的管理知識及其集成化運行機理,以便讀者能夠更加全面和系統地領悟實際組織中各管理層次的分工與協作關系!豆芾韺W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在后續章節中還多次應用并深化了層次維管理理論,例如在第五章計劃過程:決策的制定中介紹多層次決策的目標體系,在第八章控制過程中介紹多層次集成控制系統等,從而形成了前后呼應的完整知識體系。
4. 由過程維深入,闡述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經典原理與創新成果
管理過程維是管理學的經典內容,也是《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詳細闡述的重點內容。但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我們發現其中仍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仍有很大的創新和完善的空間。
(1) 計劃:明晰決策與計劃的關系,凸顯管理就是決策
目前國內外主流的管理學教材在采用管理過程學派觀點的同時,忽視了決策理論學派的思想,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其實,計劃包括確定決策方案和編制決策實施計劃兩項內容,合起來就是決策的制定;而組織、領導和控制過程實際上是對決策實施的管理。所以兩大學派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珠聯璧合。《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將決策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第五章計劃過程:決策的制定中,理順了決策與各管理過程的關系。并且將諾貝爾獎得主、決策理論學派創立者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制定決策拓展為管理就是決策,包括決策的制定和實施管理(張智光,2006a),確立和凸顯了決策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的統領地位,使決策理論學派與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融為一體。同時還為在一些教材中游離于管理過程體系之外的環境分析找到了合理的歸屬,將其納入計劃過程:決策的制定體系之中。
(2) 組織:引入系統工程原理,理順組織結構分析與設計的邏輯主線
關于組織過程的教學內容安排,在理論上一直缺乏一種很有說服力的邏輯主線,顯得比較散亂。其實,組織過程主要做4件事情:組織結構分析、組織結構設計、組織結構構建、任務分配與資源配置。其中,前兩件事情是組織過程的核心內容,后兩件事情是組織結構設計方案的實現。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系統工程的邏輯步驟。
組織是一個系統,根據系統工程原理,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之前需要進行系統分析,即組織行為和結構分析。其理論依據是組織行為學,主要包含個體行為分析、群體行為分析和組織行為分析三個部分,而組織結構分析是組織行為分析的重要內容。但許多教材將組織行為學放在領導篇章中介紹,導致組織篇章的內容單薄且缺乏理論基礎,而領導篇章又過于龐雜。其實,除了組織行為分析是組織過程的基礎外,個體和群體行為分析是組織和領導過程共同的理論基礎,這一點在現代組織行為學中已得到了糾正。因此,《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將組織行為學前移至第六章組織過程中。
在組織結構設計中,我們進一步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將其分為組織結構的要素設計和關聯設計兩個部分,前者包含工作(崗位)設計和部門設計,后者包含組織結構體制設計和運行機制設計。其邏輯線路就像設計一部機器一樣清晰,依次是零件設計、部件設計、整機硬件設計和整機軟件設計。
總之,根據系統工程原理,《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理順了組織過程的條理,構建了一個嚴謹而科學的邏輯主線。
(3) 領導:構建領導理論體系,發掘理論叢林的內在條理性
關于領導過程,學界公認的內容有:激勵理論、領導理論和溝通理論。于是問題來了:似乎第二部分已涵蓋了領導過程的所有理論,而且三者之間的聯系也不夠清晰。另外,領導過程的理論流派非常紛雜,不便于初學者理解。為解決這些問題,《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重新梳理了這三部分內容的邏輯關系,將它們統一歸入領導理論的大家庭之中,并賦予它們家族的姓氏:面向客體的領導的激勵理論、面向主體的狹義的領導理論、面向主客體關系的領導的溝通理論。這樣,不僅三部分理論相互并列,而且還提煉出了它們的內在聯系:面向客體、面向主體和面向主客體關系。
進一步地,我們對三類領導理論下屬的具體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構建了領導理論完整的體系結構,從而凸顯了領導理論叢林的內在條理性。首先,將繁雜的激勵領導理論梳理為4類:內容型、過程型、反饋型和綜合型激勵理論,并用激勵原理模型將這些理論串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次,將更為錯綜復雜的狹義領導理論歸納為三類: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情境理論,并提煉出了橫跨這些理論的通用的變量體系,從而為讀者學習復雜的領導理論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再次,關于領導的溝通理論,《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以溝通過程模型為基礎,將溝通媒介、溝通渠道和溝通障礙串聯起來,體現出其內在的關聯性。
(4) 控制:引入現代控制理論,探討管理三維體系的綜合控制
控制過程和其他管理職能相比,是管理學教材和研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其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內容偏硬,而經典的管理學又偏軟。為解決這一難題,許多教材加入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和作業管理等內容,或者將可用于整體管理過程的管理信息系統(而不是控制信息系統)作為控制的主要內容,試圖彌補控制過程的薄弱性。但這只是用數量換質量的權宜之計,一方面造成了管理學體系的混亂,另一方面又沖淡了控制過程應有的核心內容!豆芾韺W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將現代工程控制理論和管理控制理論相結合,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深化和工程化。首先,按管理過程、領域和層次對控制進行了多維度的分類。然后,從這三個維度切入控制過程的三個核心知識:過程維視角的控制方式與原理、領域維視角的控制內容與方法、層次維視角的控制尺度與集成。在此過程中,研究了各類控制方式和多層次集成控制系統的結構與原理,提出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三道防線理論。最后,運用管理信息系統技術介紹了基于管理控制信息系統的控制手段。
5. 以讀者為本,為中國管理學教育量身定制
許多中國師生和實際管理者贊嘆國外管理學洋教材內容開放、案例豐富、貼近實際、更新速度快、前沿性強等優勢的同時,也指出了一些明顯的不足。例如,知識體系零散、邏輯結構不嚴謹、內容設置隨意性強,導致學習和運用困難;語言冗余而不精準、篇章太多、篇幅龐大、版面過于花哨,人為造成閱讀障礙;一方面理論深度趨于弱化,另一方面案例偏離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解釋相關理論,同時又稀釋了管理理論,背離了案例教學法的根本宗旨。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傳染給了中國的管理學教材!豆芾韺W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在吸收國內外管理學教材優點的同時,也盡量避免上述問題,以讀者為本,努力為中國管理學教育量身定制適合國情的高質量教材。
(1) 知識系統化,體系框架化
我們知道,系統化和關聯化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也便于綜合應用。《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不僅注重知識點的介紹,而且更強調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使之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首先,在三維管理金字塔的總體框架下,在第一章闡釋了三個管理維度之間的相互關聯和集成管理,并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八章分別介紹各維度內部的相互關聯和集成管理。其次,在介紹比較復雜的大類知識之前,《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都要描繪其總體的框架體系圖,例如領導理論的體系結構圖等。再次,在介紹各種具體理論時,還注意辨析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繪制了各種內容型激勵理論之間的對應關系圖等。這樣使得讀者在學習豐富的管理原理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整體而清晰的關系圖譜。
(2) 目錄結構化,標題扁平化
知識系統化靠什么來體現呢?除了上述具體的體系框架圖外,還要依靠總體目錄的結構化和標題的扁平化。國外管理學教材的篇章較多,也影響到國內的某些教材,有的竟多達20余章,顯得知識零散、條理不清,令人眼花繚亂!豆芾韺W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的知識分類比較緊湊、合理,在此基礎上又精心設計了結構化很強的目錄體系,共分為3篇8章,使讀者直接從目錄上就能夠看出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關聯性(見圖0-1)。同時,通過章節和節要點三級目錄,力圖使各個重要的理論和方法都能在目錄上浮現出水面。為此,我們盡可能減少標題的層次,實現結構扁平化,以便于讀者迅速查閱。
圖0-1 《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各篇章之間的邏輯關系
(3) 文例一體化,案例多樣化
案例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模式,但不容易用好。《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一方面避免單純、枯燥的理論描述,另一方面也反對為案例而案例,避免生硬地植入一些冗長、與理論聯系不緊密的案例故事。對于比較難以理解的理論,《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在內容中隨時嵌入一些短小精悍的例子。如果需要安排較大的案例,則列出一個小標題專門介紹,作為正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認為,例子不論長短,有助于讀者理解和應用相關理論就達到了目的。在排版上,《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也不對案例和正文進行人為分割,而是將兩者融為一體,以便讀者流暢地閱讀。另外,《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每一章的習題中都設有一個與本章理論相吻合的案例分析題,主要選用本土化案例,給出背景材料和問題,這樣有助于提高讀者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習題規范化,試卷實戰化
為便于讀者綜合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也為了滿足讀者參加課程考試、考研和其他職稱考試等需要,《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每一章都配有習題,最后還提供一張完整的全書模擬試卷。讓讀者在使用《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套精選的習題集。關于習題和試卷的形式、內容,我們參考了國內各類管理學考試的試卷,從中歸納出比較共性的模式,最后確定《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的習題和試卷均由單項選擇題、是非判斷題、概念解釋題、理論辨析題和案例分析題等幾個部分組成,以增強其規范性和實戰性。
(5) 內容國際化,行文中國化
《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以國外經典教材的原版和翻譯版為主要參考書,并參考一部分有影響的國內教材,以及有關的論文和專著。在編著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大量的譯文拗口、含義不清或不通順,術語提法不統一,理論出處和時間混亂,以及姓名翻譯不一致等問題,我們都一一進行了認真考證和確認,選擇和使用比較規范、準確和中國化的表述方式。對于有多種常用名稱的概念和理論,《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盡量給出說明,以方便讀者閱讀其他參考書。書中的關鍵概念均采用黑體加粗形式,以便讀者查閱。同時,《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精心設計了許多結構圖、表格和公式來輔助文字表述,以增強內容的易讀性和易理解性,并降低語義的模糊性。此外,在排版上我們并未追逐國外某些工商管理教材板報式的流行風格,還是采用中國成人讀者習慣的順序閱讀的形式,以免過于花哨的版面給閱讀造成額外的障礙。
6. 《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編著團隊
《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編著團隊由長期從事管理科學教學和科研的教授(博導)、副教授(碩導)、博士和博士后等組成,具有從事企事業組織的技術工作、管理工作和培訓工作的豐富經歷,以及國外的研修經歷,并取得了豐碩的教學和科研成果。在分工方面,張智光承擔編著工作的組織協調、全書體系構架的設計、各章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創新部分的研究、各章文稿修改和局部重寫,以及全書的統稿等。蔡志堅、謝煜和楊加猛對本教材建設的組織、推進和研討等做出了積極且富有成效的貢獻,謝煜還輔助張智光完成了教材建設項目的日常事務。各章節的具體分工見表0-1。由于各版內容有差異,章節編排也不相同,因此表0-1中的章節均以第三版為準,第二版作者和第一版作者兩列中的章節序號均指在內容上與第三版相對應的第三版的章節號。
表0-1 《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各篇章作者
第三版篇章 第三版作者 第二版作者 第一版作者
第一篇管理體系與演進 第一章 三維管理金字塔體系(共5節) 張智光 張智光 蔡志堅:1,3節張智光:5節
第二章 管理科學的演進(共3節) 陳巖 陳巖:1,3節張智光:2節 蔡志堅:1,3節張智光:2節
第二篇管理領域與層次 第三章 管理領域(共6節) 趙航:1~2,4節張浩:3,6節王妹:5節 張浩:1,4~6節宓燕:2~3節 謝海濤:1~5節
第四章 管理層次(共4節) 張智光 張智光 張智光
第三篇管理過程 第五章 計劃過程:決策的制定(共7節) 楊加猛 楊加猛 謝煜
第六章 組織過程(共7節) 蔡志堅、張智光 蔡志堅 蔡志堅:2~4,6節
第七章 領導過程(共9節) 謝煜 謝煜 蔡志堅:1~7節謝海濤:8節
第八章 控制過程(共6節) 張智光 張智光 姚惠芳:1~3,5節
《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內容經典而前沿,體系合理而嚴謹,表達深入而淺出,既有理論深度又緊密聯系實際!豆芾韺W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課件和習題答案),可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適合相關研究生、企事業組織和政府部門管理人員等閱讀。最后,真誠希望讀者能對《管理學原理:領域、層次和過程(第三版)》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以便今后進一步完善(電子郵箱:zzg@njfu.edu.cn)。
2018年2月24日于南京紫湖林
目 錄
第一篇 管理體系與演進
第一章 三維管理金字塔體系 3
第一節 管理的概念與要素 3
一、管理的重要性 3
二、管理的概念 4
三、管理系統的構成要素 9
第二節 管理客體及其領域 13
一、管理客體的類型 13
二、管理客體視角的管理領域
劃分 14
第三節 管理主體及其層次 15
一、管理主體的角色 15
二、管理主體視角的管理層次
劃分 17
第四節 管理活動及其過程 19
一、管理活動的構成模式 19
二、管理活動視角的管理過程
劃分 20
第五節 三維管理金字塔體系的
構建 23
一、管理學的學科體系 23
二、三維管理金字塔體系 24
三、各維度之間的集成管理 25
習題 30
第二章 管理科學的演進 32
第一節 管理科學的發展歷程 32
一、管理科學發展概述 32
二、管理科學萌芽 34
三、古典管理理論 36
四、行為科學管理理論 45
五、現代管理理論 50
第二節 管理現代化 64
一、管理科學的演進脈絡與現代化
標志 64
二、管理理念現代化系統化
理念 65
三、管理方法現代化定量化
方法 70
四、管理手段現代化 信息化
手段 72
第三節 管理科學的最新動態 74
一、綠色管理 74
二、大數據營銷管理 76
三、共享管理 81
習題 85
第二篇 管理領域與層次
第三章 管理領域 91
第一節 市場營銷管理 91
一、市場營銷管理的概念 91
二、市場營銷觀念的演進 93
三、STP營銷戰略:市場細分、目標
與定位 95
四、營銷組合策略 96
五、營銷作業管理 100
第二節 生產管理 101
一、生產管理的概念與職能 101
二、規劃設計層生產管理 103
三、資源支持層生產管理 104
四、核心運行層生產管理 106
五、現代生產管理方式 108
第三節 物流管理 109
一、物流管理及其相關概念 109
二、物流過程與物流活動 110
三、物流管理職能 111
四、第三方物流管理 112
第四節 人力資源管理 114
一、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與
體系 114
二、選人:人力資源的獲取 116
三、育人:人力資源的開發 118
四、用人:人力資源的使用 119
五、留人:人力資源的保持 120
第五節 財務管理 121
一、財務活動與財務管理概述 121
二、資金籌集管理 124
三、資金運用管理 125
四、資金分配管理 127
第六節 領域維的集成管理 128
一、全面質量管理(TQM)視域 128
二、廣義生產管理(GPM)視域 130
三、企業資源計劃(ERP)視域 131
習題 133
第四章 管理層次 135
第一節 戰略管理 135
一、戰略和戰略管理的概念 135
二、戰略管理的特點 136
三、戰略管理的過程 139
四、戰略管理和戰略類型的體系 148
五、組合型戰略的分析工具
波士頓矩陣 151
第二節 戰術管理 153
一、戰術和戰術管理的概念 153
二、戰術管理的特點 154
三、戰術管理的過程 155
四、戰術管理的體系 157
第三節 作業管理 158
一、作業和作業管理的概念 158
二、作業管理的特點 158
三、作業管理的過程 161
四、作業管理的體系 162
第四節 層次維的集成管理 164
一、各管理層次的特性比較 164
二、各管理層次的難處與重要性
比較 167
三、層次維集成管理的原理 168
習題 172
第三篇 管理過程
第五章 計劃過程:決策的制定 177
第一節 計劃過程概述 177
一、計劃與決策的概念 177
二、決策的類型 181
三、決策的步驟 187
第二節 決策內部系統分析 191
一、內部系統分析的意義與內容 191
二、管理客體分析:資源與業務 192
三、內部環境分析:組織文化 194
四、管理主體能力評價:領域、
層次與過程維 198
第三節 決策外部環境分析 199
一、外部環境分析的意義與內容 199
二、外部一般環境分析 201
三、外部特定環境分析 204
第四節 決策目標的確立 209
一、確立決策目標的原則 209
二、多層次決策的目標體系 212
三、多目標決策的目標體系 213
第五節 決策備選方案的設計 213
一、設計備選方案的原則 214
二、產生備選方案的途徑 215
三、設計備選方案的方法 216
第六節 決策方案的篩選 218
一、方案篩選的標準 218
二、方案篩選的方法 220
第七節 決策實施計劃的編制 223
一、計劃書的基本內容 223
二、編制計劃的基本原理 225
三、編制計劃的常用方法 228
習題 233
第六章 組織過程 235
第一節 組織過程與組織行為學
概述 235
一、組織的概念 235
二、組織行為學簡介 236
第二節 個體行為分析 237
一、心理過程:知覺與壓力 237
二、個性傾向:動機與態度 239
三、個性特征:能力與人格 241
四、壓力、動機和能力對績效的
影響 245
第三節 群體行為分析 246
一、群體的概念與演進 246
二、群體的類型 247
三、群體行為模型(GBM) 249
四、GBM中的群體成員結構 251
五、GBM中的群體行為能力 254
六、GBM中的群體互動過程:群體
效應 256
第四節 組織行為分析 258
一、組織結構的特征及其組織
行為 258
二、組織結構的性能及其組織行為:
機械型和有機型 260
三、組織結構的形態及其組織行為:
高聳型和扁平型 261
四、基于組織行為分析的組織結構
設計:原則和步驟 263
第五節 組織要素設計 266
一、工作設計(崗位設計) 266
二、部門設計 268
第六節 結構體制設計 272
一、結構體制分類 272
二、單組織結構 273
三、多組織結構 280
第七節 運行機制設計 282
一、責權利的配置 282
二、運行流程的設計 284
三、規章制度的制定 285
習題 287
第七章 領導過程 289
第一節 領導過程概述 289
一、領導的概念與理論體系 289
二、領導的激勵理論概述 290
三、狹義的領導理論概述 293
四、領導的溝通理論概述 293
第二節 內容型激勵理論 294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295
二、ERG需要理論 296
三、成就需要理論 297
四、雙因素激勵理論 298
第三節 過程型激勵理論 301
一、期望理論 301
二、目標設置理論 302
第四節 反饋型激勵理論 303
一、強化理論 303
二、公平理論 306
第五節 綜合型激勵理論 308
一、局部綜合:工作特征模型 308
二、整體綜合:綜合激勵模型 309
第六節 領導特質理論 311
一、早期領導特質理論 311
二、現代領導特質理論 311
三、魅力型領導特質理論 313
第七節 領導行為理論 314
一、任務-關系領導行為理論 314
二、交換類領導行為理論 320
三、變革型領導行為理論 323
第八節 領導情境理論 324
一、工作情境:菲德勒權變
模型 325
二、下屬情境:領導生命周期
理論 326
三、工作-下屬情境:超Y理論和
路徑-目標理論 329
第九節 領導的溝通理論 332
一、溝通過程模型 332
二、溝通媒介及其選用 334
三、溝通渠道及其改善 340
四、溝通障礙及其克服 343
習題 347
第八章 控制過程 350
第一節 控制過程概述 350
一、控制的概念 350
二、實際管理中常見的控制問題 351
三、控制的類型 355
第二節 過程維視角的控制方式與
原理 357
一、一次性(無饋、簡單開環)
控制 358
二、事前(前饋、預測開環)控制 358
三、事中(現場、半開環)控制 360
四、事后(反饋、閉環)控制 360
五、事前事后(前饋反饋、開環
閉環)控制 361
第三節 領域維視角的控制內容與
方法 362
一、產品質量控制 362
二、物流控制 365
第四節 層次維視角的控制尺度與
集成 369
一、戰略、戰術和作業控制 369
二、多層次集成控制系統 371
第五節 管理控制信息系統 373
一、管理控制信息系統概述 373
二、管理控制信息系統的結構與
功能 375
三、管理控制信息系統發展的歷程與
新趨勢 378
第六節 過程維(計劃、組織、領導與
控制)的集成管理 381
一、計劃與實施管理的集成 381
二、各實施管理過程的集成 382
三、全管理過程的集成 385
習題 386
全書模擬試卷 388
參考文獻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