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學術叢書·噪音交易、信息偏誤與有限套利:模型與實證》的寫作緊緊圍繞著行為金融的核心主題:投資者的信念偏誤與有限套利。至今為止,行為金融學理論本身并沒有一個統領的框架。不過行為金融的重要之處在于,它為在多方面陷入解釋困境的標準金融經濟學體系貢獻了一種新的理論、一套新的實證檢驗規律和預測方法。正因如此,在《華中科技大學文科學術叢書·噪音交易、信息偏誤與有限套利:模型與實證》的第3章到第6章,筆者也試圖盡力按照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邏輯框架來構建。也許未來的行為金融學可以逐步形成比現在更為一致的理論體系,例如基于“前景理論”來描述人類的偏好,然后從基礎層面逐漸擴展到定價體系。如此廣闊而又吸引人的領域,顯然是所有行為金融學研究者下一步的探索方向。
不覺中,我已經在行為金融領域探索了8年。這些年,我在行為金融與中國資本市場結合上從事了一些理論性、經驗性的研究。之前的一部專著《中國股市異象研究》主要側重于經驗性的實證研究,目前這本專著則是涵蓋了理論和實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論為主,這也算是另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希望這本專著能夠為相關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有益的參考。
本書從行為金融的角度對中國股市進行了研究,首先從不同的角度考察了中國股市是否具有行為金融成立的基礎或特征;在發現中國股市并非有效的基礎上,從投資者的信念或心理偏誤出發,圍繞中國股市進行建模分析,并對每一個模型都作了或詳細或粗略的實證檢驗。
對定價偏誤進行經驗檢驗主要從三個角度:首先考察中國股市的噪音交易成分,接下來考察相對強勢交易策略是否能夠獲得超額收益及超額收益的來源,最后進一步對扮演套利者角色的機構投資者的行為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中國股市有明顯的噪音交易成分、存在很強的時間序列可預測性,并表現為反應過度特征、市場存在明顯的過度自信特征,以及套利者雖然是價值導向但依然受到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的限制。
在中國存在適合用行為金融來解釋的現實環境之基礎上,隨后主要從幾個逐步深入的理論入手,通過對模型的分析,考察資產的價格行為,并對其實證含義進行了檢驗。
孔東民,1978年10月生,山東泰安人,博士,F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財務金融。目前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上海證券交易所聯合研究計劃等課題。已出版一部專著《中國股市異象研究:基于行為金融視角》以及兩部譯著《行為金融》和《股票市場入門》。近年來,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經濟學季刊》、《管理科學學報》、《金融研究》、《金融學季刊》以及《南開管理評論》等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意義
1.1.1 市場異象及其解釋的困難:行為金融的興起
1.1.2 研究對象:行為金融的兩個方面
1.1.3 研究的現實意義
1.2 研究框架結構
第2章 并非有效的市場:中國股市的定價偏誤與投資者行為
2.1 中國股市的噪音交易成分
2.1.1 研究方法、數據來源及變量定義
2.1.2 中國內地與其他6個亞洲國家和地區市場的股市噪音交易成分比較研究
2.1.3 小結
2.2 中國股市的異常收益
2.2.1 相關文獻評論
2.2.2 研究方法、數據來源及計算說明
2.2.3 中國股市的慣性與反轉收益及其來源
2.2.4 小結
2.3 首次公開募股中的機構投資者行為
2.3.1 相關文獻評述
2.3.2 研究假說
2.3.3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說明
2.3.4 實證結果分析
2.3.5 小結
第3章 存在一類信念偏誤主體的市場I:世代交疊框架
3.1 信念偏誤、噪音交易與資產價格波動
3.1.1 本章提出的模型與相關文獻中提出的模型的區別
3.1.2 假設前提
3.1.3 資產均衡價格及波動
3.1.4 小結
3.2 模型的實證涵義以及檢驗
3.2.1 模型的實證涵義
3.2.2 數據來源及說明
3.2.3 檢驗結果及分析
3.2.4 小結
3.3 另外一種可選擇的模型設定
3.3.1 基本假設
3.3.2 市場均衡
3.3.3 市場波動分析
3.3.4 小結
第4章 存在一類信念偏誤主體的市場II:引入心態與知情交易的3期框架
4.1 信念偏誤、噪音交易與資產價格波動
4.1.1 本章提出的模型與相關文獻中提出的模型的區別
4.1.2 基本假設
4.1.3 市場的均衡價格
4.1.4 知情交易、投資心態與市場流動性
4.1.5 小結
……
第5章 存在兩類有信念偏誤交易者的市場:基本面交易與趨勢交易
第6章 兩類有信念偏誤交易者與有限套利共存的市場:資產定價效率分析
第7章 結論及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