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二部。本書于1947年由開明書店初版,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本書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政治卷,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下部分為文明卷,采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本次《秦漢史》的新版,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簡體橫排、雙行夾注。
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 ——譚其驤在常州府中學堂讀書時,呂先生教我們歷史地理課,如果在答題中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史料,分析透徹,論述嚴謹,并有創見,即使四題中僅答一題先生也會給予高分。 ——錢穆中國通史的寫作,到迄今為止,出版的書雖已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本來以一個人的力量來寫通史,是*困難的事業,而中國史上須待考證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 ——顧頡剛多年來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老是批知識分子的名利思想,其實有些知識分子專心致志于學問,名利思想實在不多。我在呂先生身上就從未發現過有什么求名逐利的東西。 ——黃永年
呂思勉(1884~1959),字誠之,今江蘇常州人,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先后曾在常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包括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
**章 總論
第二章 秦代事跡
**節 始皇治法
第二節 始皇拓土
第三節 秦之失政
第四節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漢興亡
**節 陳涉首事
第二節 劉項亡秦
第三節 諸侯相王
第四節 楚漢興亡
第四章 漢初事跡
**節 高祖初政
第二節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節 高祖和匈奴
第四節 漢初功臣外戚相誅
第五節 漢初休養生息之治
第六節 封建制度變遷
第五章 漢中葉事跡
**節 漢代社會情形
第二節 儒術之興
第三節 武帝事四夷一
第四節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節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節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節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節 論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節 武帝求神仙
第十節 武帝刻剝之政
第十一節 巫蠱之禍
第十二節 昭宣時政治情形
第十三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一
第十四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二
第十五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三
第十六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四
第六章 漢末事跡
**節 元帝寬弛
第二節 成帝荒淫
第三節 哀帝縱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節 新莽得政
第二節 新室政治上
第三節 新室政治下
第四節 新莽事四夷
第五節 新莽敗亡
第八章 后漢之興
**節 更始劉盆子之敗
第二節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節 光武平關中
第四節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節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后漢盛世
**節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節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節 后漢定西域
第四節 漢與西南洋交通
第五節 后漢平西羌
第六節 后漢開拓西南
第七節 后漢時東北諸族
第十章 后漢衰亂
**節 后漢外戚宦官之禍上
第二節 后漢外戚宦官之禍下
第三節 后漢羌亂
第四節 黨錮之禍
第五節 靈帝荒淫
第六節 后漢中葉后外患
第七節 后漢中葉后內亂
第十一章 后漢亂亡
**節 何進之敗
第二節 董卓之亂
第三節 李傕郭汜之亂
第四節 東諸侯相攻
第五節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節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節 孫氏據江東
第八節 赤壁之戰
第九節 劉備入蜀
第十節 曹操平關隴漢中
第十一節 劉備取漢中
第十二節 孫權取荊州
第十二章 三國始末
**節 三國分立
第二節 三國初年和戰
第三節 諸葛亮伐魏
第四節 魏氏衰亂
第五節 魏平遼東
第六節 司馬氏專魏政
第七節 蜀魏之亡
第八節 孫吳盛衰
第九節 孫吳之亡
第十節 三國時四裔情形
歷史果何等學問?治之果有何用耶?自淺者言之,則曰:史也者,前車之鑒也。昔人若何而得,則我可從而仿效之;若何而失,則我可引為鑒戒,斯言似是,而實不然。何則?大化之遷流,轉瞬而已非其故,世事豈有真相同者?見為相同,皆察之未精者耳。執古方以藥今病,安往而不貽誤?近世西人東來,我之交涉,所以敗績失據者,正坐是也。然則史學果何用耶?
曰: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會之所以然者也。宇宙間物,莫不有其所由成,社會亦何獨不然?中國之社會,何以不同于歐洲?歐洲之社會,何以不同于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異,茍深思之,則知其原因極為深遠,雖極研索之功,猶未易窺其萬一也。因又有因,欲明世事之所由來,固非推之邃初不可。此近世史家,所以記載務求其詳,年代務求其遠;雖在鴻荒之世,而其視之之親切,仍與目前之局等也。
史事既極繁賾,而各時代之事勢,又不能無變異,治史者自不能不畫為段落。昔日史家,多依朝代為起訖。一姓之興亡,誠與國勢之盛衰,群治之升降,皆有關系,然二者究非同物,此近世史家,所以不依朝代,而隨時勢以分期也。分期之法,各家不同,而畫周以前為一期,則殆無二致。是何哉?論者必曰:封建易為郡縣,實為史事一大界,斯固然也。然封建郡縣之遞嬗,其關系何以若是其大?則能言之者寡矣。蓋世運恒自塞而趨于通,而其演進也,地理若為之限。以交通之阻隔,乃將世界文化,分為若干區;區自有其中心,而傳播于其鄰近;久之,則各區域之文化,更互相接而終合為一焉。此前世之行事,可以共征;亦今后之局勢,可以豫燭者也。中國地處亞東,為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地東南濱海;西則青海、西藏,號稱世界**高原;北則蒙古、新疆,實為往古一大內海,山嶺重疊,沙磧綿延,實非昔時人力,所能逾越;東北興安嶺之麓,雖土壤腴沃,而氣候苦寒,開拓且非旦夕可期,更無論逾嶺而北矣。職是故,中國今日之封域,實自成為一文化區。摶結此區域內之人民而一之,而誕敷其文化,則中國民族,在世界上所盡之責任也。此一區域之中,事勢亦自分難易。內地之諸省及遼寧,久摶結為一體,吉、黑及蒙、新、海、藏,則不免時有離合焉。此等皆以大勢言之,勿泥。封建廢而郡縣興,則我民族摶結內地及遼寧之告成,而其經營吉、黑及蒙、新、海、藏之發軔也。其為史事一界畫,不亦宜乎?
復次:史材之同異,亦為治史者分畫界線之大原因。今之言史材者,固不專恃文字,究以依據文字者為多,科學未興之時則尤甚。西儒或分書籍為三種:一曰屬于理智者,言學之書是也。二曰屬于情感者,文辭是也。三曰屬于記憶者,史籍是也。吾國舊分書籍為四部。經、子二部,略與其所謂屬于理智者相當;集與其所謂屬于情感者相當;集部后來,龐雜至不可名狀,然其初,則專收文辭,實上承《七略》之《詩賦略》,說見《文史通義·文集篇》。史與其所謂屬于記憶者相當;雖不密合,以大致言之固如是。然此乃后世事,非所語于古初。《漢志·大史公書》,尚附《春秋》之末,更微論秦以前也。吾國史官,設立甚早,然其所記,與后世史官所記者,實非同物。參看下章。況經秦火,盡為煨燼,謂古書亡于秦火,實誣罔之辭。自漢以后,更無祖龍,漢、隋諸志著錄之書,什九安在?況古代學術之傳,多在口耳,不專恃竹帛乎?然史經秦火而亡,則非虛語,以史在當時為官書也。《史記·六國表》曰:“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人家之人當作民,此唐人避諱字未經改正者。周室二字,苞諸侯之國言,乃古人言語,以偏概全之例,非謂周室能盡藏列國之史。[1]其僅存者,皆附經、子以傳,則仍為言學術之書;而私家所稱述,更無論矣。史以記載為主,古代之記載,缺乏如是,治古史之法,安得不與治后世之史異?治之之法異,斯其所成就者亦不同矣,此又古今史家,所以不期而同,于周、秦之間,皆若有一界畫在者也。
今之治國史者,其分期多用上古、中古、近世、現代等名目,私心頗不謂然。以凡諸稱名,意義均貴確實,而此等名目,則其義殊為混淆也。梁任公謂治國史者,或以不分期為善,見中華書局刻本《國史研究》附錄《地理年代篇》。
其說亦未必然。然其分期,當自審史事而為之,并當自立名目,而不必強效他人,則審矣。言周以前之史,而率約定俗成之義,以求稱名,自以先秦二字為*當。今故徑稱是編為《先秦史》焉。大古、中古等名,自昔即無定義,見《詩·甫田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