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教育部2011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1YJA751028)的X終研究成果。本書從中國文論“失語癥”問題入手,探討“理論旅行”與文論“變異”。盡管跨文明文論交流存在困境,但只要跨文明文論對話堅持話語獨立和平等對話原則,通過“不同話語與共同話題”、“不同話語與相同語境”等具體途徑,仍然可以實現跨文明文論的相互交流與交融。該著從宇文所安的《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和弗朗索瓦·于連的《迂回與進入》兩部西方學者的著作入手,探討文論的變異性問題。在借鑒佛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論證了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基本條件與路徑選擇,并從文藝思想、文藝思潮、文論范疇、創作心理機制、敘述技法等方面展開跨文明文論之間的對話。
適讀人群 :本科生、研究生、漢語言文學專業相關的學習者與研究者
通過中西對話實現西方文論中國化的難度更大一些。“比較變異學理論”提出的“理論旅行”現象將比較文學研究中的“變異學”作為重要的分支之一,可謂比較文學學科一個新的重要理論轉折。
自我于1995年提出文論“失語癥”以來,學界對此進行了近二十年的討論,該問題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熱點,但提出問題不等于解決問題。為了解決中國文論“失語癥”問題,我們又提出了“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和“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基本路徑,這兩個路徑實質上就是古今對話和中西對話的問題。古今對話是文化同源性基礎上的時間差異,中西對話是異質文化基礎上的空間差異。相對來講,通過中西對話實現西方文論中國化的難度更大一些。因為西方文論與中國文論是完全異質性的文論,這種異質性不僅在于知識譜系、思維方式、概念范疇、表達方式的不同,更在于文化的非同源性、異質性。
在跨文明語境下,中西方文論是否具有可比性?這是涉及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基礎性問題。從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上講,法國學派認為,比較文學的可比性基礎是文學現象間可實證的同源性,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三大理論支柱——流傳學、媒介學、淵源學;美國學派的理論是對法國學派的糾正,他們恢復了比較在比較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跨學科研究,但其理論的基本立足點也在于求同,他們提出的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可比性基礎仍在于類同性。美國學者韋斯坦因在《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中說:“在我看來,只有在一個單一的文明范圍內,才能在思想、感情、想象力中發現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維系傳統的共同因素。……而企圖在西方和中東或遠東的詩歌之間發現相似的模式則較難言之成理。”美國學派對于把比較文學“擴大到兩個不同的文明之間”的跨文明研究持懷疑態度。在全球化、跨文明語境下,比較文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突破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的理論束縛。
基于中國學者進行比較文學研究一開始就不得不面對東西方不同文明的碰撞與沖擊的事實,我在2005年又提出了“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在《比較文學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我專列一章來討論文學變異學,我把譯介學、形象學、接受學、主題學、文類學、文化過濾與文學誤讀等納入變異學的研究范圍。四川大學吳興明教授在與我一起去深圳參加中國比較文學年會的飛機上,首次聽我講到變異學的時候就想到:是否可以用“理論旅行”來支持變異學的命名?或者是否可以說“理論旅行”的現象是將比較文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命名為“變異學”的重要根據?按照這一思路,吳興明教授發表了《“理論旅行”與“變異學”——對一個研究領域的立場或視角的考察》(《江漢論壇》2006年第7期)。當時,靳義增是我的博士生,也比較積極地參與“變異學”的研究,發表了《從變異學視角看文學理論“中國化”的基本路徑》(《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5期)。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2007年我申請并獲批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研究”,該項目研究最大的理論貢獻在于把異質性作為比較文學學科的可比性提出來,也就是說把比較文學研究的可比性建立在異質性的基礎上,這是比較文學學科的一個新的重要理論轉折。以變異學理論為支點,就可以解決跨文明文學與文論比較的理論基礎。
ⅡⅢ靳義增全程參與了“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研究”項目,應該說對我提出的變異學理論非常熟悉,博士畢業后,他又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南陽師范學院工作,繼續這方面的研究,發表了《跨文明文論的異質性與變異性》(《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1期)等論文。2011年他申請并獲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跨文明文學理論的異質性與變異性研究”,《跨文明文學理論的異質性與變異性研究》一書就是這一研究項目的最終成果。
我認真地看了這部書稿,認為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理論價值。譬如,第三章第二節從中國古代屈原闡釋的發展歷程總結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應從“新文化語境的生成”和“新的話語運用方式”兩方面努力;第五章從宇文所安的《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和弗朗索瓦·于連的《迂回與進入》兩部西方學者的著作入手,探討西方學者對中國文論的變異;第六章對“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基本條件和路徑選擇進行討論;第八章、第九章展開的阿多諾的“反藝術”與莊子的“法天貴真”的文藝思想對話、法國古典主義文論與中國復古主義文論的文藝思潮對話、虛靜與直覺的文論范疇對話、“自由聯想”與“興”的創作心理機制對話、“常山之蛇”與“巴爾扎克之蛇”的敘述技法對話,都顯示出比較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創新價值。在項目結項與論著將要付梓之際,靳義增托我做一個序言,師生之情甚厚,獎掖后學也是不容推辭之責。是為序。
曹順慶
2015年8月
查看全部↓
靳義增文學博士,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理論、古代文論、比較詩學。主編和參編的教材有:《廣播電視編輯應用教程》(主編)、《文學原理教程》(參編)、《影視藝術基礎教程》(參編)。出版的著作有:《文學的星群——南陽作家群論》、《中國文法理論》。主持和參與的主要科研項目有:“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研究”、“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中外文論比較研究”、“二月河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等。先后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社會科學輯刊》、《中州學刊》、《江西社會科學》、《云南社會科學》、《鄭州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廣西師范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第一章文論“失語癥”與文論“變異”(1)
第一節文論“失語癥”:異質性的喪失(1)
一、 文論“失語癥”的提出與討論(2)
二、 文論的異質性(7)
三、 文論“失語癥”的實質:異質性的喪失(9)
四、 重建中國文論話語(12)
第二節“理論旅行”與文論“變異”(14)
一、 “理論旅行”的提出(15)
二、 接著“理論旅行”說的“變異”理論(17)
三、 文學理論在“理論旅行”中的變異現象(22)
第二章跨文明異質文化交流的困境與原因(27)
第一節跨文明異質文化交流的困境(27)
一、 文化異質性帶來的文化立場錯位使異質文化交流出現對立(28)
二、 同一概念的不同認知使異質文化交流缺少對話交流的空間(31)
三、 不平等的文化對話造成強勢話語的“獨霸天下”(34)
第二節跨文明異質文化出現交流困境的原因(36)
一、 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成見使異質文化交流出現對立(36)
二、 前理解對概念的不同闡釋使異質文化交流缺少對話的空間(38)
三、 話語不平等使異質文化對話變成強勢話語的“獨霸 天下”(40)
第三章佛教中國化與屈原闡釋對中國當代文論建設的啟示(43)
第一節從佛教中國化到西方文論中國化(43)
一、 從中國文化佛教化到佛教文化中國化(44)
二、 從中國文化西方化到西方文化中國化(45)
三、 中國文論西方化(46)
四、 西方文論中國化(49)
五、 中國文論西方化與西方文論中國化的根本區別(52)
第二節屈原闡釋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中國當代文論建設的啟示(54)
一、 賈誼、劉安、司馬遷闡釋屈原:道家文化語境與消解性話語模式(54)
二、 揚雄、班固、王逸闡釋屈原:儒家文化語境與解經話語模式(55)
三、 劉勰闡釋屈原:玄學文化生成與思辨話語模式(56)
四、 王國維闡釋屈原:中西文化匯通與審美話語模式(58)
五、 中國文學理論建設:新文化語境的生成和話語方式的運用(59)
第三節西方文論預設是建構中國當代文論的主要障礙(60)
一、 西方文論預設了建構中國文論的思維方式(60)
二、 西方文論置換了中國文論的概念范疇(63)
三、 西方文論限制了中國文論的表達方式(66)
第四章跨文明文論交流的基本規律(69)
第一節跨文明文論交流的他國化與本土化規律(69)
一、 跨文明文論交流的他國化規律(70)
二、 跨文明文論交流的本土化規律(73)
第二節跨文明文論交流的變異性規律(76)
一、 文明的沖突與差異是當今世界學術發展的前沿問題(76)
二、 跨文明文論交流的變異性規律(78)
第三節跨文明文論交流的最終目標:對文學共同規律的追求(83)
一、 從本土文學到世界文學(83)
二、 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文學選擇(86)
三、 跨文明文論交流的最終目標:對文學共同規律的追求(91)
第五章跨文明文論交流的變異性舉隅(96)
第一節《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對中國文論的變異(96)
一、 知識譜系:零散性文論與系統化的規整(96)
二、 概念范疇:模糊性文論與明晰化的界定(99)
三、 表達方式:隱喻性文論與科學化的解讀(102)
第二節迂回的“變異”:以《迂回與進入》為例(105)
一、 意義的形成:哲學的與智慧的(105)
二、 意義的表述:直接的與迂回的(108)
三、 迂回的意義:反觀的與融通的(112)
第六章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基本條件和路徑選擇(117)
第一節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基本條件(117)
一、 文化適應性(117)
二、 文學適應性(119)
三、 文論適應性(121)
四、 需要適應性(123)
第二節西方文論中國化的路徑選擇(126)
一、 異質文化交融,激發文論新質(126)
二、 異域文論相似,互相啟發闡釋(127)
三、 創造性誤讀異質文論(130)
第七章跨文明文論的對話與激活(134)
第一節跨文明文論對話的原則與途徑(135)
一、 跨文明文論對話的原則(136)
二、 跨文明文論對話的具體途徑(138)
第二節跨文明文論對話,激活文論新質:以“妙悟”為例(142)
一、 妙悟是中印文化因子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詩學話語(142)
二、 妙悟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學思維方式(145)
第八章中西方文藝思想與文藝思潮對話舉例(152)
第一節文藝思想對話:阿多諾的“反藝術”與莊子的“法天貴真”(152)
一、 “反藝術”:反對“同一性”的藝術與反對人為的藝術(152)
二、 理想的藝術:現代藝術和天然藝術(155)
三、 理想藝術的實現:凌亂破碎的圖景與虛靜物化的狀態(158)
第二節文藝思潮對話:法國古典主義文論與中國復古主義文論比較(160)
一、 法國古典主義文論與中國復古主義文論的異質性(161)
二、 法國古典主義文論與中國復古主義文論在生成條件上的可通約性(163)
三、 法國古典主義文論與中國復古主義文論在理論形態上的共同性(165)
第九章中西方文論范疇、創作心理機制與敘述技法對話舉例(168)
第一節文論范疇對話:虛靜與直覺(168)
一、 虛靜和直覺體現了思維活動的物我不分性(169)
二、 虛靜和直覺體現了思維活動的直觀體悟性(171)
三、 虛靜和直覺體現了思維活動的超越功利性(173)
第二節創作心理機制對話:“自由聯想”與“興”(175)
一、 “自由聯想”是創作主體自由自主的意識活動(175)
二、 “興”是創作主體連綿不斷的意識流動(176)
三、 “興”的“聯想地想象”與“自由聯想”是相通的(178)
第三節敘述技法對話:“常山之蛇”與“巴爾扎克之蛇”(180)
一、 整一性與圓整性(181)
二、 時間性與空間性(182)
三、 實現效果與表達主題(184)
四、 線性思維與圓形思維(185)
參考文獻(186)
后記(195)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