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chao越友情的友情,叫 “派克與赫本”,有一種未達愛情的愛情,叫“派克與赫本”。他們在銀幕上留下了一段被后世奉為經典的愛情;他們用銀幕背后的互相鼓勵,換來了人們對純真友愛的憧憬。他們在靈魂上達成了聯盟,世俗的我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在淡淡憂傷中感動著。
適讀人群 :影視愛好者、人物傳記類讀者、赫本和派克的粉絲
銀幕上,天使與紳士的靈魂伴侶;生活里,相互扶持的同路人;情感中,兩兩相望的靈魂聯盟。
他們是彼此生命中的月光,溫柔了一個時代也照亮了我們內心深處。
讓我們每當看見“羅馬”,心中都歡騰起那個美妙的假日。
一生知己,一世傳奇。他們結緣于《羅馬假日》,這段友誼如同錦繡花開,卻于無聲無息間綿延了一輩子。他們不是戀人,卻勝似戀人。多少所謂的金玉良緣被現實擊得粉碎,多少海誓山盟的夫妻最終形同路人,而他們卻將這份友誼維持了一輩子,不曾變化。
異性朋友之間的分寸很難把握,稍有不慎就會授人以柄,甚至鬧得滿城風雨。然而他們卻將這份真摯的友情把握得恰到好處,在那些鋪天蓋地的明星負面新聞中,從來沒有他們的影子。
《羅馬假日》中的他是一名為工作奔波的小小記者,而她是尊貴優雅的安妮公主。派克笑著說:“《羅馬假日》是赫本的電影,我只是配角。”而事實上,那時的派克已經是大紅大紫的影星,而赫本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女孩。他將她當做最心愛的小妹妹,戲里戲外都對她呵護有加。
赫本結婚時,派克送給她一枚精致的蝴蝶胸針作為禮物。這一生,她都將這枚胸針好好地珍藏,就像珍藏他們之間的友誼一樣。無論走到哪兒,
朱丹紅:愛字如命,行走在世界各地,尋求著自由、愛與美。因其筆調清新,作品深受都市白領喜愛。代表作品有:《傾世傾情半生緣》《一念花開鎖情思》《寂寞花雕青顏改》《亂世風華愛成殤》《顛沛時光浮生夢》等十余部。
第一章 羅馬假日:戲里戲外都是緣
1.一個會走路的夢
2.我只是赫本的配角
3.奧斯卡領獎臺上的道謝
第二章 只要你幸福:為你披上嫁衣又何妨
1.朋友以上,戀人未滿
2.他的公主成了好友的新娘
3.一枚蝴蝶胸針,一輩子的珍藏
第三章 塵煙淡漠:只想過尋常人的簡單生活
1.派克離婚,多少人為他們扼腕
2.從瑞士寄來的明信片
3.原來她并不幸福
第四章 破碎的笑與淚:幸福時他轉身,痛苦時他出現
1.淚雨氤氳的羅馬
2.窈窕淑女的眼淚
3.電話那頭,他的聲音暖若春光
第五章 榮光萬丈:從演員到制片人的蛻變
1.暫別影視圈的公眾人物
2.《主席先生》與《藍煙火》
3.開啟制片人生涯
第六章 喪子之痛:他的大門只為她而開
1.又是一場婚姻成噩夢
2.白發人送黑發人
3.不辭萬里奔赴美國
第七章 溫存相依:最后的靈魂伴侶
1.不敢再觸碰婚姻的噩夢
2.救救孩子
3.奔走于世界各國的愛心大使
第八章 黃泉碧落:你是我一生中最愛的女人
1.電視熒幕上的性格演員
2.天使與死神的斗爭
3.落在棺木上的最后一吻
后記
查看全部↓
《永遠的羅馬戀人:奧黛麗·赫本與格里高利·派克》:
1
繁華人間,承載著一個又一個姹紫嫣紅的夢。上帝用畫筆為人 間的夢涂抹上色彩,卻偏偏在比利時的上空騰出了大量留白。因為 在這里,一個最純粹潔白的美夢,即將誕生。
初夏的季節,就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淡淡的馨香。1929年的初 夏,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迎來了初夏的暖陽。相比于往年,布魯塞爾 這一年的初夏,似乎擁有了更加純凈的色調,藍得透徹的天幕,在 不經意的瞬間劃下一抹溫柔。
沒有人知道,一名天使即將在這個時節降臨人間,布魯塞 爾,正是上帝為她精挑細選的人間天堂。
1929年5月4日,隨著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這名天使終于降臨 在了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她帶著天使特有的美麗容顏,躺在了一張柔軟舒適的小床上。她的降生,似乎為布魯塞爾的初夏,鍍上了一層金色的暖陽,除了純凈與美好,人們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詞,去形容這名初 來人間的女嬰。整個比利時的上空,都隨著她的降生,充滿了靜謐與詳和。 在這片彌漫著藝術與浪漫氣息的國度里,每個人的身上都流露出優雅的氣質,然而除了優雅,女嬰降臨的家庭,更為她提供了高 貴的身份與安逸的生活。
這個以“魯斯頓”為姓氏的家庭,是當地極為富裕的一戶人家。家人為女嬰取名“奧黛麗·凱瑟琳·魯斯頓”,不久之后,父親發現在祖先的姓氏中,曾經含有“赫本”,于是,便又將這兩 個字加入了女兒的姓氏當中,如此一來,女嬰便擁有了一個長長的名字——“奧黛麗·凱瑟琳·范·赫姆斯特拉·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這個復雜的名字在后來得到了簡化,于是,“奧黛麗·赫本”成為了這名 女嬰的名字。二十年后,這個名字變成了一種風格,甚至是一種代 表著美麗、優雅、高貴的符號,直到如今,整個世界依然對這個名 字念念不忘。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奧黛麗·赫本就展露出了極高的藝術天 賦,尤其對音樂和舞蹈十分喜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母親的 影響。一次,當母親在家中播放悠揚的音樂時,奧黛麗·赫本帶 著天真的表情問母親,音樂有什么用,母親告訴她,聽音樂是為 了跳舞。
也許是受到母親這句話的啟發,每當聽到音樂響起,奧黛 麗·赫本總是隨著音樂揮舞起一雙稚嫩的小手,每一個動作,都能 跟得上音樂的節奏。小小的她還沒有意識到,她對于音樂和舞蹈的 癡迷,正是從那時起,就已經在內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充滿著浪漫氣息的布魯塞爾,為奧黛麗·赫本的成長提供了一片藝術的土壤。在那里,隨處都可以聽到好聽的音樂,她似乎對古典音樂尤為喜愛,每當家中的留聲機中傳來古典音樂的曲調,她的臉上馬上就會呈現出孩子獨有的喜悅,長長的睫毛隨著大眼睛 的眨動忽閃忽閃,紅紅的臉蛋上掛著迷人的笑容,任誰看了都會為之沉醉。
身旁變換的季節,難以抵擋奧黛麗·赫本在人間的耀眼。她在凝香的歲月中兀自陶醉,舞出了專屬于自己的、夢幻的浪漫。 降落到人間的天使,似乎生來就要肩負起上帝交付的使命,也注定不會像常人一樣,平庸地度過一生。 六歲的奧黛麗·赫本,過早地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父親為了追隨他狂熱信奉的納粹主義,決然地離開了這個家。崩塌了 一角的天空還沒有來得及修補,隨之而來的一場世界大戰更是將她 安穩的家園徹底摧毀。
于是,奧黛麗·赫本隨著母親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在硝煙彌漫的舞臺上,她用踮起的足尖,舞出只有她一個人的獨 幕劇。
童年的一切遭遇,仿佛是天使在人間必將接受的磨練。當她的 內心變得更加強大時,她將在逆境中破繭重生。
她是那樣地熱愛芭蕾舞,卻貧窮到買不起一雙像樣的舞鞋, 一雙磨不破的木頭舞鞋,無數次地磨破了她的腳趾。每一次踮起足尖,伴隨的都是刺骨的疼痛。戰爭讓奧黛麗·赫本一下子徹底告別 了曾經安逸的生活,為了補貼家用,她不得不靠教人跳舞,賺取有 限的薪水。即便納粹分子制造出的恐怖氣氛籠罩著整個城市的上 空,她也從未想過放棄自己的芭蕾夢。
她曾經說:“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即使在槍炮聲和殺戮 面前,我還是會始終沉浸在最初的夢想里——我的音樂、我的芭蕾……”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