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分析了中小城鎮的規劃思路和方法,同時提供了詳細的案例分析。分別介紹了中小城鎮的形態和功能、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中小城鎮的交通網絡、遺產保護與修復,以及中小城鎮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書中包含了大量北美和歐洲中小城鎮案例,以及若干示意圖和效果圖,生動實用,對城市規劃師、城市設計者和相關專業師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小城鎮是任何一個國家城市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正處于城鎮化的我國更是如此。鑒于此,本書作者充分研究了北美和歐洲中小城鎮案例,試圖借助圖片和效果圖,詮釋中小城鎮的方方面面。本書作者首先歸納出小城鎮的特征,考察小城鎮的形態和功能,以及它們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與影響。接著針對小城鎮環境方面的問題,列舉了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決策。然后考察了城鎮交通和連接體系,新社區的規劃問題和現有社區的修復、維護工作。繼而聚焦小城鎮鎮中心及其對城鎮經濟和社會活力的重要意義。指出了小城鎮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本書旨在提高城鎮適應新時代和不斷出現的實際情況的能力,為那些引導和規劃城鎮的人提供想法、策略和技巧。
前 言
作為在以色列小城鎮佩塔提科瓦(Petach Tikva)長大的孩子,我羨慕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
在一次到鄰近的繁華城市——特拉維夫市(Tel Aviv)的旅行中,我被那里的風景名勝、各種聲音和氣
息深深吸引。最新款的汽車模型陳列在商店櫥窗里,人行道綠樹成蔭,人潮如涌,這一切的一切都令
我印象深刻。
多年以后,我來到大城市定居,在大多數人向往的市中心學習和生活。當從事建筑設計和城市規
劃的職業時,我為了能夠將一座城市規劃得合理規范而苦苦尋覓一個標準、一個模型。我反復思考:
怎樣的人口規模和陸地面積與一個生機勃勃、功能齊全的居所相匹配?這些特征是怎樣影響人類活動
的?我的這些想法促使我回到小城鎮——那座我度過性格成型期的城鎮。當思考是什么原因將小型住
宅從其他居住類型分離出來時,我直覺上能夠想到的最顯著特征就是城市規模。那些人口不超過5 萬
的城鎮,可能擁有一些大城市才具備的構成要素;然而,它們的小型規模影響了它們的形式、功能和
社交。它促進了自然特征和人類特征的獨特結合,這些特征將在接下來的文字中予以介紹。
當開創了自己的設計事業后,我再一次關注小城鎮。我應邀考察了一些城鎮,參觀了另一些城鎮。
我有機會以不同的視角,即一個設計者的身份,來觀察它們。
我重點闡明了可持續發展藍圖、城市環境更新方案、經濟優化戰略、城區設計。我工作的重心在北美,
但是我卻需要走訪其他大陸,在那里可以觀察第一手的規劃戰略、城市結構和當地文化。
但是,自從我離開小城鎮后,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的社會變革正在改變公認的,
社會的、環境的、經濟的、文化的理念和實踐。正如工業革命引發的大規模移民潮,人們從農業社區
到人潮如涌的城市,從一定程度上講,21 世紀的到來給小城鎮的生存、生機和繁榮帶來挑戰。密切觀
察它們的核心價值觀和功能原則,進而提出規劃新社區和優化原有住房的設想是合理的。
文獻述評表明一些研究已經涉及大都市區。因種種原因,在小城鎮居住,這一議題還沒有引起
學者們的足夠關注,盡管小城鎮是某些國家大多數人口的生活家園。設計內容與交通、生態環境、經
濟狀況、城市環境更新等要素密切相關,但社會科學家還沒有根據最新的變化對這些內容進行充分
的論證。
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師和建筑師,我已將這些差異作為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書試圖關注和了解小城
鎮的結構與功能,借此將我研究所得的設計原則與設計策略向讀者娓娓道來。我重新考慮了社會形勢
及其表現形式,希望得出建造新城和改造舊城方面的結論。
當反思社會問題、歸納城市因素時,地理位置上離得較遠的城市,即使面積相同,比較起來也是
有些困難的。比如說一座北美中西部城市,其歷史事件、城市特征或者經濟狀況,明顯不同于小山城,
或者中國農村的一個小型社區。不過,人們能夠找到相應的原則。這些原則獲取的基礎是所有的區域
如何逐步發展以應對當前的挑戰。
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次組成部分的無序堆積與分層排列。一座功能完備的城市,其實就是城市自
身對交通、經濟、管理及環境等問題深思熟慮的結果。通過檢測和疊加這些因素,人們就能夠對整體
有更好的理解。在這本書中,帶著它是怎樣的與更廣闊的視角,我對每一種因素進行單獨的觀察,以
期能夠對其重要性及工作原理有所了解。
第一章界定本書范圍、概念,歸納出小城鎮獨一無二的特征。此外,還介紹了涉及人口統計、生
態環境、經濟方面的社會轉變,以及它們對小城鎮可能帶來的影響?傊P注可持續發展及其原則。
第二章考察小城鎮的形態和功能,以及它們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與影響。先根據小城鎮規劃
藍圖的歷史年表,研究居住地的形態,進而考察形態對功能模式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案例研究,呼
吁人們對本章所涉及的城市宏觀藍圖進行重新設計。
第三章回顧了小城鎮環境方面的問題,列舉了一系列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決策。首先梳理了某一
區域與其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聯系,其次介紹了土地管理、節能及節水、集水和循環用水的具體行動,
最后描述了小城鎮綠色社區規劃方案。
第四章考察城鎮交通的機動性和連接體系。本章首先考察小城鎮交通網絡的獨特特征。緊接著,
描述了連接城鎮的交通手段,并呼吁引入公交導向發展理念,為小城鎮規劃往返方式提供方案,為市
民形成良好的步行和騎車習慣提供解決途徑。該章最后介紹了一個關于城鎮實現活躍通勤方式的案例。
第五章關注了新社區的規劃問題和現有社區的修復、維護工作。第一部分回顧了新型居住環境的
設計理念,包括城市形態、聯通與停車、露天場所、建筑特征等因素的有機關聯。第二部分考察了成
熟建成區的住宅設計,討論選址、城市與建筑的匹配度和貼合實際的模式選擇等內容。最后,討論新
型居住社區的設計過程。
第六章焦點集中在對小城鎮鎮中心及其對城鎮經濟和社會活力的重要性。本章介紹了促進這些地
方發展或復興的想法和策略;提出古建筑保護原則以應對當前的挑戰。末尾介紹了小城鎮鎮中心的復
興過程。
第七章介紹了小城鎮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小城鎮的歷史沿革、獨特性、旅游開發的潛能、文化產業、
經濟復興戰略等內容是本章討論的重中之重。最后,本章考察了小型社區經濟復興過程的具體案例。
第八章考察了小城鎮的人文屬性及其與該區域的關聯性。本章探討術語“社會資本”的城鎮表現
形式,研究場所及場所營造的概念,闡述聚集場所及其對社區社會結構的貢獻。末尾介紹了一座城鎮
重建其基礎設施的案例,即引進了獨特的聚會場所。
小城鎮是任何一個國家城市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社區的成功和發展通常依賴于它們適應新
時代和不斷出現的實際情況的能力。希望這部書能為那些引導和規劃它們發展的人提供想法、策略和
技巧。
查看全部↓
阿維·弗里德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曾在意大利、以色列和加拿大學習建筑和城鎮規劃。1988年,他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創立了保障性住房項目。幾十年來,他為許多小城鎮做了可持續發展規劃和城市改造問題方面的咨詢工作。他在學術和商業雜志上發表了許多文章,并著有14本書,包括《住區可持續發展》(McGraw-Hill)和《城鎮和連棟住房:可承受性和可持續性》(Routledge)。他也是一位執業建筑師、規劃師,曾獲得許多獎項,包括“曼寧創新獎”和“世界人居獎”。2000年,他被《每日壁紙雜志》評為全世界“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十人之一。
目錄
第一章 提供一個視角/ 041
第二章 形態和功能/ 054
第三章 綠色小城鎮/ 075
第四章 交通網絡/ 095
第五章 小城鎮住宅/ 117
第六章 強化中心區域/ 138
第七章 經濟發展戰略/ 158
第八章 人、場所和健康/ 181
譯后記/ 204
可持續系統的原則
當為小城鎮精心規劃社區發展的戰略時,四個原則會起到指導性的作用(見圖1.17)。同時遵循
這四個原則,有助于人們表達一個美好愿景并制訂實際規劃,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個原則可以被稱為負面影響最小的方式。任何規劃工作的決策者,需要選擇那些能夠規避或
減少對環境、社會、文化、經濟負面影響的政策。在任何規劃進程的起始階段,影響評估應該能夠保
證避免出現短期的或長期的、破壞性的、代價巨大的后果。
遵循此原則將會建立一個有利于未來規劃的經濟基礎。例如,一個重污染企業對一個打算發展旅
游業的城市而言,不是一張好名片。又如,學校遠離居民區,將會減少學生步行或騎車的機會。
建立一個獨立運轉系統是另一個原則。在經濟波動的情況下,依賴單一的市政收入來源,是無法
支撐經濟正常運行的。這會使得城市在迫于“生存模式”壓力之下制訂的長期規劃無法實施。另一個
自給自足的表現是保護當地企業。當實行這一政策時,人們不再從外地購買商品,如此一來運輸成本
得以大大降低,工作機會也大量涌現。這就需要政府引導當地民眾了解他們的選擇及其相應影響。
意識到上述五大支柱間相互協作的關系是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例如,企業不會建在一個政府
官僚主義作風嚴重的區域。又如,在聚集區建設小戶型的住宅,勢必降低大都市擴張的幅度。同時,
當成本轉嫁到住房使用者身上時,經濟適用房就會大量興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控制土地成本和基礎
設施成本。通過吸引年輕人、首次置業人士大量涌入社區,確保合理的人口規模,政府便會從中獲益。
指導可持續發展的最后一個原則是擁有一種生命周期方法和一種長期過程觀。該原則主張,在實
施既定發展策略的過程中,總的原則是靈活應對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適應多變情況的靈活能力是其
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公共設施的設計,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便于根據最新需求加以調整,這為以后
的完善降低了成本。類似的觀點也應該為人們所接受,比如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制定。它們應該提供一
個行為規范的框架,但是當時代和環境需要它們做出改變時,這個框架并不會限制對它們進行修改和
補充。
尊重之前的決定并保持制度的連續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當政府頻繁更換,新一屆官員被任命時,
一個新的目標相應被提出,其中包含許多上屆政府忽視的內容。擁有持之以恒的品質在實施一項具有
長期影響的政策時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提及的原則是一個棱柱體,它們是本書涉獵的關乎小城鎮活力的不同側面。每一個因素代表
了一章,這些章節包括了對問題和案例研究的深入考察。本書不僅關注規劃城市新建所需的合理的可
持續發展的原則,也對改進城市現有的社區和部門有所留意。因此,城市形態應該被認為是對文化認同、
文化持續性、文化傳承的反映。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