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朱迪絲�6�1德�6�1容試圖扭轉人們對城市和郊區兩極分化的一貫看法,闡述了美國大都會正在發生的扁平化過程,即許多郊區與城市正變得越來越相似。本書旨在通過對休斯敦和芝加哥兩座大都市的扁平化研究,尋求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為當代的大都會重新構建框架,以此激發更多創新性的思考、更加實際的參與和更好的設計。本書希望發現和探究扁平化過程中城市和建筑變化的潛力,思考在空間和形態上進行創新實踐的機會,指明城市郊區化的新模型,并啟發更多關于國際案例的思考。
適讀人群 :城市規劃師、城市設計者、城市規劃專業學生
美國城市杰出學者朱迪絲·德·容深度解讀美國城市與郊區的關系,為當地大都市重新構建框架,指明城市郊區化的新模型,并探究扁平化過程中城市和建筑變化的潛力,探索在城市空間和形態上進行創新實踐的機會,啟發更多關于國際案例的思考。
20 世紀90 年代的休斯敦是一座謎一般的城市,它奇怪,有時甚至可怕、問題重重,卻出人意料地適宜居住。我作為一名執業建筑師在那里度過了七年。這本書的寫作就深受那段經歷的啟發。休斯敦挑戰了我對傳統郊區及城市的看法。在很多方面,它都與人們期望中的城市相符。但對于身為建筑師的我來說,它卻有一個極其明顯的不同之處,那就是,它看起來并不像典型的城市。正如那時的休斯敦所清晰呈現的,城市與郊區之間的傳統關系正在逐步走向終結,而我在那兒的親身經歷表明,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些慣有概念——到底城市和郊區意味著什么呢?在關于諸如休斯敦等“分散城市”(dispersed city)的文學作品中,頻繁地將這種情形定位在利奧�6�1 馬克斯(Leo Marx)所謂的“中間景觀”(middle landscape)中。后者是綜合了文明(城市/ 城市的)和野蠻(自然/ 鄉野的)的一種環境,導致建筑萎縮,自然成為城市主要構成。因為這個理念與我的實際經驗相符,所以起初我覺得它極其令人信服。但事實上,20 世紀90 年代后期的休斯敦已經由城市過渡為其他的一些東西了,只是我還不確定是什么而已。
然而,遠離休斯敦、對城市化的大量研究,以及1999 年后對休斯敦的重訪,印證了我的預感——它正在變成一個極其不同的城市。即使受到郊區決定性的影響,它并不像人們所預言的,更加像郊區,而是變得更加像城市。曾經一度令人信服的“中間景觀”理念不再適用或有效,特別是當我意識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美國的其他許多城市,包括我自2001 年開始居住的芝加哥,這些變化也同樣明顯。所以,我認為有必要根據我所觀察和經歷的,對在21 世紀演變中的休斯敦進行一番新的描述。我將美國的城市和郊區變得越來越相似的過程稱為“扁平化”,本書旨在重新描述和理解這一過程,并為此構建框架。與此同時,本書也希望能夠在由此產生的郊區/ 城市混合的情形中,識別出建筑和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機會。
由于研究和個人經歷的緣故,休斯敦和芝加哥成為我最熟知的大都會區,本書集中討論的、具有說服力的例子,都來自這一區域。這里所強調的空間和形態上的新型城市郊區化的案例旨在具有代表性,而非面面俱到。然而,總的來說,這些例子都發生在美國最大的20 個都會區,對于其中的大多數來說,它們的城市和郊區都在發展。這些各不相同的城市表明了,扁平化能夠產生一系列“郊區/ 城市”混合的后果。雖然為了使主題明確,本書將重點放在美國的大都會區;但是,據我推測,相似的過程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發生,并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希望本書的理念和案例可以啟發更多關于國際案例的思考。
通過指出新的范例,本書尋求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為當代的大都會重新構建框架,希望這種方式在現今的環境中能夠帶來更多創新性的思考、更加實際的參與和更好的設計。在這里論點的獨特之處是,城市的郊區化和郊區的城市化互相影響,聯系緊密。這兩個過程因美國城市和郊區人口和文化廣泛和革命性的變化而產生,并對它們產生影響。本書亦希望發現和探究扁平化過程中城市和建筑變化的潛力,指明城市郊區化的新模型,并思考在空間和形態上進行創新實踐的機會。
查看全部↓
朱迪絲·德·容(Judith K. De Jong)
建筑學家、城市規劃專家、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建筑學院副教授。她的科研項目得到格雷厄姆藝術高等研究基金會的贊助。她有多篇論文發表于《土地專欄》《風景園林雜志》《建筑學教育期刊》《規劃實踐與研究》等雜志。她的提案“帶狀購物中心如何拯救郊區”在2010 年“建造一個更好郊區”競賽中獲得提名獎。她被評為2011—2012 年度城市杰出學者。
第一章 框架/ 001
第二章 停車空間/ 033
第三章 居住空間/ 051
第四章 公共空間/ 071
第五章 商業空間/ 099
第六章 混合搭配/ 125
第七章 新型城市郊區化/ 147
注 釋/ 164
譯后記/ 172
…
在20 世紀中期的郊區化進程中,典型的美國城市及其郊區反映了極為不同的文化、人口和空間狀態。中心城區通常被描繪為陳舊和衰敗的所在,但有相對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就業率。它們具有人口多樣化、密度高、垂直發展的特點。同時,邊緣地區則被視為嶄新的、增長中的住宅區域,它代表著大眾文化。它是均質的、分散的、橫向發展的。事實證明,這樣的兩極分化極為頑固,難以被修正。
與此同時,美國的大城市正在悄悄地經歷一場扁平化,許多郊區與市中心正在變得越來越相似。扁平化既是原因又是結果,巨大的人口和文化變化促成了它,而嶄新的空間和形態實踐則是明證。同時,扁平化使建筑和城市的創新成為可能。這些新奇的實踐,常出現在城市化的郊區或者郊區化的城市中,成為郊區與城市混合形態出現的例證,其中包括:嵌入式的停車場、居住密集化的郊區、內城區中的箱式大賣場、多功能的公共空間等。這些新型城市郊區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和郊區的相互影響。與此同時,這些綜合性的實踐結合和改變了我們對這些詞語的一貫理解。這樣一來,它們為形成演變中的美國大都會,提供了設計創新及發展新方法的機會。
但是要理解扁平化的過程,以及它所產生的形態和空間上的新型城市郊區化,不僅需要更好地理解“城市”(city)、“城市的”(urban)的含義,還需要了解信息量更大的詞語“郊區”(suburb)、“郊區的”(suburban)的含義。起初,郊區并不是完全統一的,它由各種情形組成,亦有各自的特點,有的特點與城市一致,而有的則區別于城市。然而,特定的描述和假設很快圍繞它而生,它們中的大多數得以延續至今,雖然從古至今不乏反面的證據,包括人類數千年歷史中的各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很多重要的方面,諸如“城市/ 城市的”“郊區/ 郊區的”的術語所描述的都并非現實,而是一種固化了的形象。它們除了被用作衡量主流思想觀念的基準外,似乎別無他用。雖然不盡全面,本書將會從以下四個角度對這些術語的意義和應用進行分析:地理(將論及政治和經濟關系)、功能、形態和空間,以及生活方式。我們將會發現,即使在一些非常基本的意義上,這些專業術語或是從未真正起過作用,或是早已過時。然而,從另一些角度來看,它們將繼續界定一些相關的特質,而這些特質至少在當下,對于理解美國大都會的演變仍然是有價值的。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