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系統介紹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論、機理;重點闡述了水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注重反映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并介紹了廢水的生物固體處理、回用和處置,強化了操作運行管理與維護的內容。《水污染控制工程》編寫重視經典理論的傳承和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注重與工程實踐和規范的銜接,并對陳舊的知識進行了刪減,以適應新時期工程類本科教學改革以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具有較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水污染控制工程》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水處理和環境保護的研究、設計與運行管理人員使用。
自工業革命200年以來,全球經濟不斷增長,同時全球性問題和全球性環境問題相繼出現,使人類生存和發展受到巨大的挑戰。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短缺是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全球必須面對的環境問題之一,而快速發展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將成為解決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短缺這一難題的唯一途徑。
近幾十年來,水污染控制工程無論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在工程應用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大量涌現,如A/O工藝、A/O工藝、SBR工藝等好氧生物處理工藝,厭氧接觸氧化、厭氧生物濾池、厭氧膨脹床、UASB等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濕式空氣氧化、催化濕式氧化、光化學氧化、光化學催化氧化等高級氧化技術,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過氧化氫消毒和紫外(UV)輻射消毒等消毒技術,多種新型填料和膜技術推廣,生物聚磷一釋磷以及高效生物菌的篩選、培養和固定化,交替式厭氧一好氧生物處理、懸浮生長與附著生長復合生物處理,中水回用與污(廢)水資源化等。與此同時,計算機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應用得到迅速發展,水質模型研究及其在污水處理廠設計中的應用逐漸得到推廣,并使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更加科學和高效,技術經濟性更加合理。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應用的進步為水污染的治理、水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水資源的保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應回避,當前世界各國均面臨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短缺的嚴重現實。如何在短時期內有效控制水環境污染,保護日益短缺的水資源,成為每一位環境保護工作者肩負的重大使命之一。編寫這本教材,旨在使從事環境學科的青年學子全面了解水環境污染現狀與危害,系統學習和掌握水環境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工程技術知識,以期為未來的水環境污染治理、水生態環境恢復和水資源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書是在十余年《水污染控制工程》本科教學研究基礎上編寫的。十余年來,本課程的教學經過了從系級重點課程、學校重點課程、學校精品課程、省(區)級重點課程、省(區)級精品建設課程到國家級精品建設課程的建設過程,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資源。本書編寫重視經典理論的傳承和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注重與工程實踐和規范的銜接,并對陳舊的知識進行了刪減,以適應新時期工程類本科教學改革以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水資源和水環境
一、水資源
二、水環境
第二節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內容和任務
第三節 水污染控制技術的發展與展望
一、水污染控制技術的發展
二、水污染控制技術的展望
第二章 污水水質及排放標準
第一節 污水分類
一、生活污水
二、工業廢水
三、初期雨水
四、城鎮污水
第二節 污水水質及其指標
一、污水的物理性質及特征指標
二、污水的化學性質及特征指標
三、微生物學特征及指標
第三節 排放標準
一、水環境質量標準
二、污水排放標準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
第一節 水體自凈作用及其水污染控制工程原型
一、水體污染
二、水體自凈作用
三、水污染控制工程原型
第二節 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及其處理工藝
一、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
二、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工藝
第三節 水體水質模型
一、水體水質基本模型
二、河流氧垂曲線方程
第四節 水環境容量及其污染負荷削減
一、水環境容量的分類
二、水環境容量計算
三、污染負荷削減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污水的物理處理
第一節 格柵與篩網
一、格柵的作用
二、格柵的分類
三、格柵的設計計算
第二節 調節池
一、調節池的作用
二、調節池的設置
三、調節池的設計計算
第三節 沉淀理論
一、沉淀類型
二、沉淀理論基礎
三、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第四節 沉砂池
一、設計規范要求
二、平流沉砂池
三、曝氣沉砂池
四、旋流沉砂池
第五節 沉淀池
一、設計規范要求
二、平流式沉淀池
三、豎流式沉淀池
四、輻流式沉淀池
五、斜板(管)沉淀池
第六節 隔油池
一、隔油池結構
二、隔油池的設計計算
第七節 氣浮池
一、氣浮原理
二、氣浮法的類型
三、加壓溶氣氣浮裝置組成及設計計算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污水生物處理基礎
第一節 污水生物處理的微生物學原理
一、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生長
三、微生物的生長環境
四、微生物的代謝
五、微生物生長動力學
第二節 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
一、好氧生物處理
二、厭氧生物處理
三、生物硝化與反硝化
四、生物除磷
第三節 曝氣理論
一、基本原理
二、曝氣供氣量計算
三、曝氣設備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污水好氧生物處理工藝(一)——活性污泥法
第一節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活性污泥法的發展
一、活性污泥法曝氣池的基本形式
二、活性污泥法的發展和演變
三、污水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發展
四、膜生物反應器(MBR)
第三節 去除有機污染物的活性污泥法過程設計
一、傳統活性污泥法設計的有關規范要求
二、曝氣池容積設計計算
三、剩余污泥量計算
四、需氧量設計計算
第四節 脫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藝及其設計
一、生物脫氮工藝
二、生物除磷工藝
三、生物脫氮除磷工藝(A2/O)
四、氧化溝
五、SBR法
六、生物脫氮、除磷系統的影響因素
第五節 活性污泥法系統設計方法的深化
一、污水水質特征的表征
二、活性污泥法模型簡介
第六節 活性污泥法處理系統的設計、運行與管理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污水好氧生物處理工藝(二)——生物膜法
第一節 概述
一、生物膜的結構及其工藝特征
二、影響生物膜法污水處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生物膜法反應動力學介紹
第二節 生物濾池
一、概述
二、生物濾池的設計計算
三、生物濾池的運行
第三節 生物轉盤
一、概述
二、生物轉盤的設計計算
三、生物轉盤法的應用和研究進展
第四節 生物接觸氧化法
一、概述
二、生物接觸氧化法的設計計算
第五節 曝氣生物濾池
一、概述
二、曝氣生物濾池工藝設計的有關規定
及其工藝參數
第六節 生物流化床
一、概述
二、生物流化床工藝設計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污水的自然生物處理
第一節 穩定塘
一、概述
二、好氧塘
三、兼性塘
四、厭氧塘
五、曝氣塘
第二節 污水土地處理
一、概述
二、污水土地處理系統的凈化原理
三、污水土地處理系統的工藝類型
第三節 人工濕地處理
一、概述
二、人工濕地的凈化機理
三、人工濕地的類型
四、人工濕地的設計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污水的厭氧生物處理
第一節 污水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
一、厭氧消化(發酵)的機理
二、厭氧消化(發酵)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污水的厭氧生物處理技術
一、化糞池
二、厭氧生物濾池(AF)
三、厭氧接觸法
四、兩級厭氧消化和兩相厭氧消化
五、厭氧膨脹床(AAFEB)和厭氧
流化床(AFB)
六、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
七、污水生物制氫技術
第三節 厭氧生物處理法的設計計算
一、流程和設備的選擇
二、厭氧反應器的設計
三、消化池的熱量計算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污水化學處理工藝
第一節 中和法
一、中和法原理
二、中和法工藝技術與設備
第二節 化學混凝法
一、化學混凝基本原理
二、廢水處理中常用的混凝劑和助凝劑
三、混凝的影響因素和操作程序
四、混凝設備
第三節 化學沉淀
一、化學沉淀法基本原理
二、化學沉淀法除氨除磷
三、化學沉淀去除重金屬
第四節 氧化還原
一、基本原理
二、氧化還原反應及其流程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污水深度處理與回用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膜過濾
一、膜分離類型及基本原理
二、膜組件
三、膜分離器的運行
第三節 吸附
一、吸附劑
二、吸附原理
三、吸附工藝和設備
四、吸附劑的再生
第四節 離子交換
一、基本原理
二、離子交換劑
三、離子交換設備及其應用
第五節 高級氧化
一、光化學氧化
二、光化學催化氧化
三、濕式氧化法
第六節 消毒技術
一、二氧化氯消毒
二、紫外線消毒
第七節 污水回用
一、回用水水質標準
二、污水回用處理技術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污泥處理與處置
第一節 污泥的來源、性質及其處理處置方法
一、污泥的來源
二、污泥的性質
三、污泥處理與處置方法
第二節 污泥濃縮
一、重力濃縮
二、氣浮濃縮
三、離心濃縮
第三節 污泥消化
一、污泥厭氧消化
二、污泥好氧消化
三、消化池設計計算
第四節 污泥脫水
一、干化場脫水
二、機械脫水
三、規范規定
第五節 污泥的最終處置
一、農業回用
二、污泥堆肥
三、污泥焚燒
四、污泥填埋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廢水處理站的設計
第一節 污水處理廠設計的基礎資料
一、設計任務與設計依據的原始資料
二、設計規范和水質排放標準
第二節 設計步驟
一、設計前期工作
二、初步擴大設計
三、施工圖設計
第三節 城市(鎮)污水處理廠設計
一、廠址選擇
二、工藝流程選擇
三、工藝流程選擇的工程案例
第四節 平面布置與高程布置
一、平面布置
二、高程布置
第五節 技術經濟性分析
一、技術經濟性分析的主要內容
二、建設投姿與經營管理費用
三、經濟比較與分析方法
四、社會與環境效益評估
第六節 工業廢水處理站設計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附錄二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
附錄三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92)
附錄四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
附錄五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
附錄六 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89)
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水資源和水環境
一、水資源
人類的生存、生產與生活離不開水。
地球是一個以水圈為主的球體,地球上海洋面積占全球面積的71%,全世界的總水量約有l4×108km3。其中海水占全部水資源的97.3%,淡水占2.7%,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和冰帽形式存在于兩極和高山。每年地球上從陸地流人海洋的水量為4×104km。其中18X104km3為洪水徑流,5×104km3進入無人區,只有0.7×104km3的水資源可供人類利用,其中人們可以直接從河流和湖泊中直接抽取的只占0.014%。
由于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全球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靠近赤道和極地的國家水資源豐富,而大陸性國家較為干旱,如北非和中東等諸國,中國也是世界上水資源最貧乏的十三個國家之一,甚至比中東水資源還要貧乏。
中國水資源量為28124億立方米,人均不足2300m3,僅占世界人均的22.5%,列世界120位。我國華北地區(京津唐地區和遼東半島)人均僅556m3,僅為世界人均的5%;我國許多省市水資源也十分缺乏,如北京人均僅375m3、天津165m3、上海201m3、江蘇480m3、山東394m3、河北384m3、河南471m3、山西495m3、寧夏210m3,水資源已處于崢界狀態。為應對水資源危機,我國在長江流域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以緩解京津塘地區、河南、洞北、山東等地水資源緊缺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