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根據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與化工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近化學專業化學基礎課教學基本要求編寫而成的。全書所有物理量的符號和單位一律采用國際單位制(SI),專業名詞則盡可能與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所公布的《化學名詞》一致。
全書分上、下冊出版。上冊包括氣體pTV關系和性質、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化學平衡和相平衡六章;下冊包括電化學、統計熱力學、界面現象、膠體化學和動力學五章。書中列舉了眾多物理化學在日常生活和科研生產中的實例,將有助于讀者對物理化學原理和定律的理解。此外,與本書配套的含有全部習題詳解的解題指南與本書同步出版。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工類、材料類、制藥類、環境類、化學類、生化類等化學類和近化學類有關專業的教學用書,亦可供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呂德義,浙江工業大學化材學院,教授,從事物理化學教學二十五年,具有較豐富的物理化學教學經驗。作為物理化學課程責任教授,負責物理化學教學體系、內容、質量等的制定、監督和管理。在近幾年的學評教中其教學質量被評為A等,2008年被浙江工業大學化材學院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老師”。在教材編寫方面,已出版《物理化學考研方略》和多本物理化學實驗教材。與校外同行具有廣泛的交流,與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合作出版了《工科物理化學試題庫》,具有較豐富的教材編寫經驗。
除了主要從事物理化學本科教學之外,還參與研究生課程《催化科學前沿》的教學、指導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近5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完成者,承擔了“可見光響應型非金屬摻雜磁載核-殼結構光催化化劑TiOxYx/γ-Fe2O3的研究” 、“五氟丙烷中烯烴雜質的吸附分離技術開發” 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6項,先后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Surface Science》、《物理化學學報》、《無機材料學報》、《無機化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緒論
0.1物理化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0.2學習物理化學的要求及方法
第1章氣體的pVT關系和性質
1.1低壓氣體的經驗定律
1.2理想氣體及狀態方程
1.2.1理想氣體模型
1.2.2理想氣體狀態方程
1.2.3摩爾氣體常數
1.3理想氣體混合物
1.3.1混合物組成表示方法
1.3.2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用于理想氣體混合物
1.3.3道爾頓(Dalton)分壓定律
1.3.4阿馬加(Amagat)分體積定律
1.4真實氣體 緒論
0.1物理化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0.2學習物理化學的要求及方法
第1章氣體的pVT關系和性質
1.1低壓氣體的經驗定律
1.2理想氣體及狀態方程
1.2.1理想氣體模型
1.2.2理想氣體狀態方程
1.2.3摩爾氣體常數
1.3理想氣體混合物
1.3.1混合物組成表示方法
1.3.2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用于理想氣體混合物
1.3.3道爾頓(Dalton)分壓定律
1.3.4阿馬加(Amagat)分體積定律
1.4真實氣體
1.4.1真實氣體分子間力
1.4.2真實氣體的pVm-p圖及波義爾(Boyle)溫度
1.4.3真實氣體的p-Vm圖及氣體的液化
1.4.4真實氣體狀態方程
1.4.5對應狀態原理及普遍化壓縮因子圖
本章小結及基本要求
習題
第2章熱力學第一定律
2.1概論
2.2基本概念
2.2.1系統與環境
2.2.2狀態和狀態函數
2.2.3熱力學平衡態
2.2.4過程和途徑
2.2.5熱、功和熱力學能(內能)
2.3熱力學第一定律
2.3.1熱力學第一定律
2.3.2熱力學第一定律數學表達式
2.4膨脹功與可逆過程
2.4.1功與過程
2.4.2可逆過程
2.5恒容熱、恒壓熱、焓
2.5.1恒容熱(QV)
2.5.2恒壓熱(Qp)及焓
2.5.3ΔU=QV和ΔH=Qp關系式的熱力學意義
2.6理想氣體熱力學能和焓
2.7熱容及恒容或恒壓變溫過程ΔU和ΔH的計算
2.7.1摩爾恒容熱容和摩爾恒壓熱容的定義
2.7.2CV,m和Cp,m的關系
2.7.3Cp,m(CV,m)與溫度的關系
2.7.4恒容或恒壓變溫過程ΔU或ΔH的計算
2.8理想氣體的絕熱過程
2.9實際氣體的節流膨脹
2.9.1焦耳-湯姆遜實驗——節流膨脹及其熱力學特征
2.9.2焦耳-湯姆遜系數
2.9.3等焓線
2.9.4轉化曲線
*2.9.5焦耳-湯姆遜系數(μJ-T)正、負號的熱力學分析
2.10相變焓
2.10.1摩爾相變焓
2.10.2相變過程熱力學能和功
2.10.3摩爾相變焓隨溫度變化
2.11熱化學
2.11.1化學反應的熱效應——恒壓反應熱效應與恒容反應熱效應
2.11.2反應進度
2.11.3標準態、標準摩爾反應焓和熱化學方程式書寫
2.12標準摩爾反應焓的計算
2.12.1標準摩爾生成焓及由標準摩爾生成焓計算標準摩爾反應焓
2.12.2標準摩爾燃燒焓及由標準摩爾燃燒焓計算標準摩爾反應焓
2.12.3標準摩爾反應焓隨溫度變化——基希霍夫公式
2.13絕熱反應——非等溫反應
本章小結及基本要求
習題
第3章熱力學第二定律
3.1自發過程的共同特征
3.2熱力學第二定律
3.3卡諾循環及卡諾定律
3.3.1卡諾循環
3.3.2熱機效率
3.3.3卡諾定律及其推論
3.4熵的概念
3.4.1可逆過程熱溫商及熵函數的引出
3.4.2不可逆過程熱溫商
3.4.3克勞修斯不等式——熱力學第二定律數學表達式
3.4.4熵增原理及熵判據
3.4.5熵的物理意義
3.5熵變的計算
3.5.1環境熵變計算
3.5.2單純pVT狀態變化過程熵變的計算
3.5.3相變化熵變的計算
3.6熱力學第三定律及其化學反應熵變的計算
3.6.1熱力學第三定律
3.6.2規定熵和標準熵
3.6.3S?m(T)的計算
3.6.4計算標準摩爾反應熵ΔrS?m(T)
3.7亥姆霍茲函數和吉布斯函數
3.7.1亥姆霍茲函數及其判據
3.7.2吉布斯函數及其判據
3.8熱力學函數間的關系
3.8.1熱力學函數間的關系
3.8.2熱力學基本方程
3.8.3麥克斯韋關系式
3.9ΔG(ΔA)的計算
3.9.1簡單狀態變化的恒溫過程
3.9.2理想氣體恒溫恒壓混合
3.9.3恒溫恒壓可逆相變過程
3.9.4化學反應
3.9.5簡單狀態變化的變溫過程
3.9.6ΔA、ΔG隨溫度T的變化——吉布斯?亥姆霍茲方程
本章小結及基本要求
習題
第4章多組分系統熱力學
4.1偏摩爾量
4.1.1混合物和溶液
4.1.2單組分與多組分系統的區別——問題的提出
4.1.3偏摩爾量的定義
4.1.4偏摩爾量的集合公式
4.1.5同一組分的各種偏摩爾量之間的函數關系
*4.1.6偏摩爾量的測定方法舉例
4.1.7吉布斯-杜亥姆方程
4.2化學勢
4.2.1單相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基本方程
4.2.2化學勢的定義
4.2.3多相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基本方程
4.2.4化學勢與溫度、壓力的關系
4.2.5化學勢判據及應用舉例
4.3氣體及其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
4.3.1純理想氣體化學勢的表達式
4.3.2理想氣體混合物中任一組分化學勢的表達式
4.3.3純真實氣體的化學勢
4.3.4真實氣體混合物中任一組分的化學勢
4.4逸度及其逸度因子
4.4.1逸度及逸度因子
4.4.2逸度因子的計算及普遍化逸度因子圖
4.5拉烏爾定律和亨利定律
4.5.1拉烏爾(Raoult)定律
4.5.2亨利(Henry)定律
4.5.3關于拉烏爾定律和亨利定律
4.6理想液態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
4.6.1理想液態混合物的定義及其任一組分的化學勢
4.6.2理想液態混合物混合過程的熱力學特征
4.7理想稀溶液中各組分的化學勢
4.7.1理想稀溶液的定義
4.7.2理想稀溶液中溶劑的化學勢
4.7.3理想稀溶液中溶質的化學勢
4.7.4溶質化學勢表示式的應用舉例——分配定律
4.8稀溶液的依數性
4.8.1蒸氣壓下降(溶質不揮發)
4.8.2沸點升高(溶質不揮發)
4.8.3凝固點下降(析出固態為純溶劑)
4.8.4滲透壓
4.9非理想多組分系統中各組分的化學勢
4.9.1非理想液態混合物對理想液態混合物的偏差
4.9.2非理想液態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及活度
4.9.3非理想溶液中各組分的化學勢及活度
*4.10吉布斯-杜亥姆方程和杜亥姆-馬居耳方程及其應用
本章小結及基本要求
習題
第5章化學平衡
5.1摩爾反應吉布斯函數ΔrGm與化學反應的方向
5.1.1摩爾反應吉布斯函數與化學勢的關系
5.1.2摩爾反應吉布斯函數的物理意義
5.1.3化學反應的方向與平衡條件
5.2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和標準平衡常數
5.2.1化學反應等溫方程
5.2.2標準平衡常數的定義
5.2.3標準平衡常數數值與反應方程式的書寫關系
5.3不同反應體系的標準平衡常數
5.3.1理想氣體反應
5.3.2常壓有純凝聚態物質參與的理想氣體反應
5.3.3實際氣體反應
5.3.4常壓下液態混合物中的化學反應
5.3.5常壓下液態非電解溶液中的化學反應
5.4平衡常數的不同表示方法
5.4.1平衡常數的不同表示方法
5.4.2理想氣體反應標準平衡常數K?與其他平衡常數的關系
5.5標準平衡常數K?的計算與測定
5.5.1由熱力學數據求算標準平衡常數K?
5.5.2標準平衡常數K?的實驗測定
5.6溫度對標準平衡常數K?的影響
5.6.1范特霍夫方程微分式
5.6.2范特霍夫方程積分式
5.7其他因素對理想氣體反應化學平衡的影響
5.7.1壓力對于理想氣體反應平衡移動的影響
5.7.2加入惰性組分對于理想氣體反應平衡移動的影響
5.7.3反應物配比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本章小結及基本要求
習題
第6章相平衡
6.1相律
6.1.1基本概念
6.1.2相律及相律的推導
6.2克拉佩龍和克拉佩龍-克勞修斯方程
6.2.1克拉佩龍方程(任意兩相平衡)
6.2.2克拉佩龍-克勞修斯方程(液-氣或固-氣兩相平衡)
6.2.3固-液或固(s1)-固(s2)平衡
6.2.4外壓對蒸氣壓的影響
6.3水的相圖
6.3.1水的相圖
6.3.2克拉佩龍及克拉佩龍?克勞修斯方程對單組分相圖的應用
6.3.3獨立變量的改變對系統狀態的影響
6.4二組分理想液態混合物的氣-液平衡相圖
6.4.1壓力-液相組成圖(p-x圖)
6.4.2壓力-氣、液相組成圖(p-x-y相圖)
6.4.3溫度-組成圖(T-x相圖)
6.4.4杠桿規則
*6.5蒸餾(精餾)基本原理
6.6二組分實際液體混合物的氣-液平衡相圖
6.6.1一般正(負)偏差
6.6.2較大正偏差
6.6.3較大負偏差
6.6.4科諾瓦洛夫(Konovalov)規則
6.6.5二組分實際液態混合物點、線、面的物理意義
6.7二組分液態部分互溶及完全不互溶系統的氣-液平衡相圖
6.7.1液相部分互溶系統液-液平衡T-x相圖
6.7.2液相部分互溶系統氣-液平衡T-x相圖
6.7.3液相完全不互溶系統氣-液平衡(T-x)相圖及水蒸氣蒸餾
6.8二組分固態互不相溶系統固-液平衡相圖
6.8.1溶解度法繪制水-鹽系統相圖
6.8.2熱分析法繪制二組分凝聚系統相圖
6.9生成化合物的二組分凝聚系統相圖
6.9.1生成穩定化合物系統
6.9.2生成不穩定化合物系統
6.10二組分固態互溶系統固--液平衡相圖
6.10.1固態完全互溶系統
6.10.2固相部分互溶系統
6.10.3區域熔煉
*6.11等邊三角形坐標表示法
*6.12部分互溶的三組分系統
6.12.1三組分中有一對部分互溶系統
6.12.2有兩對部分互溶系統
6.12.3有三對部分互溶系統
*6.13二鹽一水三組分系統
6.13.1固相是純鹽的系統
6.13.2生成水合物的系統
6.13.3生成復鹽的系統
本章小結及基本要求
習題
附錄
附錄Ⅰ國際單位制
附錄Ⅱ希臘字母表和基本常數
附錄Ⅲ壓力、體積和能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附錄Ⅳ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表
附錄Ⅴ一些氣體的摩爾定壓熱容與溫度的關系
附錄Ⅵ一些有機化合物的標準摩爾燃燒焓
附錄Ⅶ一些物質的熱力學數據
附錄Ⅷ一些物質的自由能函數
附錄Ⅸ水溶液中某些離子的熱力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