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有機結合。全書共分為10章,19個實訓,分別介紹了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特征和觀察方法,病毒的結構及外在表現特征,微生物的營養及培養基制備技術,微生物的生長與培養技術,微生物代謝、發酵生產和生化反應在細菌鑒定中的利用,微生物的遺傳育種和菌種保藏技術,微生物生態和免疫學知識等內容。本教材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強調實踐操作技能的訓練。通過本教材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微生物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
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強調實踐操作技能的訓練,體現“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技能型高級人才。
微生物學基礎是高等職業院校生物技術類專業的一門強調實踐能力的重要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全面了解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基本實踐操作技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崗位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教材是在全國生物技術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根據教育部有關高職高專教材建設的文件精神,以高職高專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為依據編寫的。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為了突出工學結合,強化職業技能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貫徹“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改革。在教材編寫之前,編者對行業企業進行了調研,充分了解生產企業對崗位人才的需求,然后確定編寫大綱。在教材編寫內容上廣泛地征求了生產企業一線技術專家的意見,緊密地結合了生產實際,突出了教材的實用性。本教材共分10章,19個實踐技能訓練,將實踐技能訓練放入到每章之后,使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操作訓練有機地結合。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可深入淺出,通過實踐技能操作訓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通過本教材的教學,能夠培養出企業需要的實踐操作能力強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胡相云,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微生物學、發酵技術、酶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等課程的教學,并負責微生物實訓室的管理工作;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的研究。
第一章 微生物學基本知識與技能1
第一節 微生物學基本知識 1
一、微生物概述 1
二、微生物分類及命名 2
三、微生物學的發展 4
第二節 微生物實訓的基本要求 6
一、實施“5S”實訓現場管理 6
二、實訓習慣基本要求 7
第三節 微生物實訓常用器具 9
一、微生物實驗(訓)室的組成 9
二、微生物實訓室常用設備及使用 9
三、玻璃器皿的洗滌 13
四、玻璃器皿的包扎 14
實踐技能訓練1 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能訓練 15
[目標檢測] 16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18
第一節 細菌 18
一、細菌的形態與大小 19
二、細菌的細胞結構 21
三、細菌的繁殖與菌落特征 31
四、常見食源致病細菌 32
實踐技能訓練2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及使用技術 36
實踐技能訓練3 細菌涂片制作及染色技術 41
實踐技能訓練4 細菌的特殊染色技術 43
第二節 放線菌 45
一、放線菌的形態結構 45
二、放線菌的繁殖與菌落特征 46
三、常見放線菌的主要種類 47
實踐技能訓練5 放線菌的形態觀察 48
[目標檢測] 50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52
第一節 真核微生物基本知識 52
一、真菌的分類 52
二、真菌細胞的基本結構 53
第二節 酵母菌 55
一、酵母菌概述 55
二、酵母菌的形態與大小 55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55
四、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56
五、常見的酵母菌 56
實踐技能訓練6 酵母菌的形態觀察及死活細胞的鑒別 58
實踐技能訓練7 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定 59
第三節 霉菌 62
一、霉菌概述 62
二、霉菌的一般形態 62
三、霉菌的繁殖方式 64
四、霉菌的菌落特征 66
五、常見霉菌種類 66
實踐技能訓練8 霉菌的形態觀察 68
[目標檢測] 70
第四章 非細胞生物———病毒的形態72
第一節 病毒的基本知識 72
一、病毒的定義及特點 72
二、病毒的發現及研究意義 73
三、病毒的分類及命名 73
第二節 病毒的形態結構 74
一、病毒的形態與大小 74
二、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 75
三、病毒的特征 77
四、亞病毒結構 78
第三節 病毒的增殖 79
一、一步生長曲線 79
二、噬菌體的一般增殖過程 80
三、烈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 82
四、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82
實踐技能訓練9 從自然環境中分離和純化噬菌體 83
[目標檢測] 85
第五章 微生物營養及培養基制備技術87
第一節 微生物的營養需求 87
一、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和營養要素 87
二、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91
三、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92
第二節 微生物培養基的制備技術 95
一、培養基配制的基本原則 95
二、培養基的類型 96
三、培養基的制備 98
第三節 微生物的控制 99
一、微生物控制的常用術語 99
二、微生物控制的物理方法 99
三、微生物控制的化學方法 102
實踐技能訓練10 培養基的制備與滅菌技術 103
[目標檢測] 105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長與培養技術107
第一節 微生物的生長 107
一、微生物生長的概念 107
二、微生物的群體生長規律 108
三、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110
四、微生物生長量的測定技術 112
實踐技能訓練11 血細胞計數板計數法 113
實踐技能訓練12 平板菌落計數法 116
實踐技能訓練13 比濁法測定啤酒酵母的生長曲線 118
第二節 微生物的純培養技術 119
一、微生物純培養的分離方法 119
二、微生物接種技術 120
三、微生物的培養 121
實踐技能訓練14 微生物的分離純化 123
[目標檢測] 126
第七章 微生物代謝及應用128
第一節 微生物代謝的基本知識 128
一、基本概念 128
二、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129
三、微生物代謝的調節 132
第二節 微生物的發酵生產 136
一、發酵生產的一般過程 136
二、發酵及產品的類型 136
三、發酵過程控制 137
第三節 生化特征在菌種鑒定上的應用 138
一、生理生化反應特征指標 138
二、實訓室常見生理生化實驗 139
實踐技能訓練15 糖發酵試驗 140
實踐技能訓練16 IMViC與硫化氫試驗 141
[目標檢測] 143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遺傳育種和菌種保藏技術145
第一節 微生物的遺傳物質 145
一、微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 145
二、細胞中DNA的復制 147
三、RNA與遺傳表達 147
第二節 微生物變異和育種技術 148
一、基因突變 148
二、基因重組 150
三、微生物的菌種選育 151
第三節 菌種的衰退與復壯 152
一、菌種的衰退 152
二、菌種的復壯 154
第四節 微生物菌種保藏技術 155
一、菌種保藏的目的、原理和要求 155
二、菌種保藏的方法 155
三、保藏菌種的注意事項 157
實踐技能訓練17 菌種保藏 158
[目標檢測] 162
第九章 微生物生態163
第一節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63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163
二、水體中的微生物 164
三、空氣中的微生物 165
四、工農業產品中的微生物 165
五、人及動物體上的微生物 166
六、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166
第二節 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系 168
一、互生 168
二、共生 168
三、寄生 169
四、拮抗 169
第三節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169
一、微生物在碳素循環中的作用 170
二、微生物在氮素循環中的作用 170
三、微生物在硫素循環中的作用 172
實踐技能訓練18 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172
[目標檢測] 175
第十章 免疫學基礎176
第一節 感染與免疫的基本知識 176
一、感染 176
二、免疫 177
三、抗原和抗體 180
第二節 血清學反應 182
一、血清學反應概念及特點 182
二、凝集反應 183
三、沉淀反應 183
四、補體結合實驗 184
五、免疫酶技術 184
實踐技能訓練19 凝集反應 185
目標檢測 187
附錄189
附錄Ⅰ 常用染液的配制 189
附錄Ⅱ 培養基的配制 190
附錄Ⅲ 試劑和溶液的配制 192
附錄Ⅳ 洗滌劑的配制與使用 192
參考文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