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課程中,平面構成是三大構成中具普遍意義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本書按照當前教學改革中突出實用性、提高創新能力的要求,精心設計內容;吸收新的思想與研究成果,結合在長期教學中取得的經驗和素材,著力強化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全書包括平面構成的一般性介紹、平面構成的研究內容、平面構成中的形式美法則與形象構成、平面構成的方法訓練四部分,結構層次清晰,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貫通,用設計實例來詮釋平面構成的原理與設計思想,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相關專業教材,也可供廣大藝術設計愛好者參考學習。
平面構成起源于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院的設計課程改革,包豪斯所奠定的設計思想和風格擺脫了純藝術的目的,把豐富的設想與精湛的技術結合起來為現實問題服務。在包豪斯的教學和設計活動中,吸收了大量當時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的思想,不斷探求結構本身的美感,并總結出規律性的構成設計原則。同時,為迎合工業化時代求新求異的需求,構成主義平面設計成為一種風尚。但隨著與更多領域的設計不斷融合,平面構成開始從設計的具體內容中分離出來,形成了指導設計的特有體系。
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改造現有自然狀態的可能性,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意自由地創造設計形態,與其他學科互相借鑒和補充。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使停留在感覺的構成藝術找到了理性的科學依據和實踐訓練模式。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平面構成逐漸應用于藝術設計的各個領域,并在世界范圍內成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習的必修課。
從這個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平面構成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總體認識,它是個開放的體系,隨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條件不斷充實完善,并趨于成熟。
平面構成是將各種形態要素按照一定的美學原則在二維平面上進行創造性的組合。平面構成作為藝術設計院校的一門基礎課程,與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并稱為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設計的訓練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藝術語言,提高審美水平;培養學生的抽象設計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我國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引入了平面構成,并在全國高等藝術類學校的教學中普及,使平面構成成為設計的基礎課程之一。早期的平面構成教學模式相對教條、單一,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當時出版的教材版本眾多,解決了教學上的基本需要。但從今天來看,這些教材顯然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沒有反映新的教學改革成果,與提倡創新、重視應用的理念偏離較遠,因此編寫適應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平面構成教材成了當前迫切的任務。
事實上,在經過我們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教學改革的探索,平面構成課程已經融入了一定的中國文化特色,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與素材。恰逢近期化學工業出版社組織編寫這套藝術設計類專業系列規劃教材,要求突出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這與廣大應用型高校對平面構成課程的要求不謀而合。在深思熟慮之后,我決定擔任這本書的主編,組織編寫一本理論適中、案例新穎、圖片豐富,適合目前教學改革的平面構成教材,以滿足高等教育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教學需求。
本書由尚震、徐麗擔任主編,霍文仲、趙鵬、曹衛健擔任副主編。全書的整體設計與統稿由尚震負責,第一章由霍文仲編寫,第二章由徐麗編寫,第三章由趙鵬編寫,第四章由曹衛健編寫,王佳譽、單歡等參與了本書部分章節的資料、圖片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哈爾濱商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寶成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感謝各兄弟院校參與編寫和提供幫助的每一位師生,感謝你們做出的貢獻!
平面構成的體系是一個創新體系,新的創意思想不斷涌現,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平面構成的設計對象千差成別,需要對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深刻理解。參與本書編寫的工作的編者真誠希望得到同行的關心、批評和幫助,以及時改正書中的疏漏與不足之處,提高質量,更好地滿足教學的需要。
編者
2017年11月
第一章 概述 1
一、平面構成的概念 2
二、學習平面構成的目的 3
三、平面構成的研究內容 4
第二章 平面構成的基本要素 7
第一節 點 8
一、關于點 8
二、點的情緒 9
1.點的心理特征 9
2.點的錯視 10
三、點的構成 12
第二節 線 13
一、關于線 13
二、線的情緒 13
1.線的心理特征 13
2.線的錯視 14
三、線的構成 16
第三節 面 16
一、關于面 16
二、面的情緒 16
1.面的心理特征 17
2.面的錯視 17
三、面的構成 18
第三章 平面構成中的形式美法則與形象構成 21
第一節 形式美法則 22
一、對比與調和 26
1.對比 26
2.調和 27
二、對稱與均衡 29
1.對稱 29
2.均衡 31
三、節奏與韻律 33
1.節奏 34
2.韻律 35
四、重復與留白 37
1.重復 37
2.留白 38
第二節 形象構成 38
一、基本形 38
1.基本形的特性與影響因素 39
2.基本形的作用 40
3. 基本形設計與應用 41
二、骨骼 44
1.有規律性骨骼 45
2.非規律性骨骼 48
練習一 49
三、單形切除 50
1.單形切除方法 50
2.單形切除注意事項 51
練習二 51
四、形的群化 52
1.形的群化概念 52
2.形的群化的注意事項 52
練習三 53
五、多形組合 53
練習四 53
第四章 平面構成的方法訓練 55
第一節 重復構成與近似構成 56
一、認識重復構成 56
二、重復構成的表現 57
1.基本形的重復 57
2.方向的重復 58
3.骨骼的重復 58
4.旋轉重復 59
5.絕對重復 60
6.反映重復 60
7.重復構成作品欣賞 61
三、認識近似構成 66
四、近似構成的表現 67
1.基本形的近似 67
2.近似基本形與重復骨骼 67
3.骨骼的近似 69
練習一 69
第二節 分割構成與比例構成 70
一、認識分割構成 70
二、分割構成的表現 70
1.等形分割 70
2.等量分割 71
3.自由分割 71
三、認識比例構成 72
四、比例構成的表現 73
1.黃金分割比率 73
2.等比數列 75
3.調和數列 75
4.斐波那契數列 76
練習二 78
第三節 漸變構成與發射構成 78
一、認識漸變構成 78
二、漸變構成的表現 79
1.形象漸變 79
2.交錯漸變 80
3.位置漸變 80
4.漸變構成作品欣賞 81
三、認識發射構成 84
四、發射構成的表現 84
1.離心式發射 84
2.向心式發射 85
3.同心式發射 86
4.移心式發射 87
5.多心式發射 87
6.發射構成作品欣賞 87
練習三 90
第四節 特異構成 90
一、認識特異構成 90
二、特異構成的表現 92
1.大小的特異 92
2.形狀的特異 92
3.方向的特異 94
4.色彩的特異 95
練習四 95
第五節 密集構成 96
一、認識密集構成 96
二、密集構成的表現 96
1.密集構成的基本形 96
2.密集構成的編排方式 97
練習五 98
第六節 對比構成 100
一、認識對比構成 100
二、對比構成的表現 100
1.方向對比 100
2.大小對比 101
3.數量對比 101
4.形狀對比 102
5.線條對比 102
6.明度對比 102
7.肌理對比 103
練習六 103
第七節 空間構成 104
一、認識空間構成 104
二、空間構成的表現 105
1.平面性空間 105
2.幻覺性空間 107
3.矛盾空間 108
練習七 110
第八節 肌理構成 111
一、認識肌理構成 111
二、肌理構成的表現 112
1.觸覺肌理 112
2.視覺肌理 113
練習八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