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工科專業本科工程訓練(金工實習)教學用書,主要內容包括:工程材料及金屬熱處理、鑄造、鍛壓、焊接、管工、切削基礎知識、鉗工、車削、銑削、刨削、磨削、數控加工、現代制造技術、塑料成形和陶瓷工藝等內容。與本書配套使用的《工程訓練指導書》和《工程訓練報告》同時出版,可供相關院校選用。
第1章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1.1金屬材料的性能
1.2鐵碳合金相圖
1.3金屬熱處理基本概念
1.4常用金屬材料
1.5鋼鐵材料的現場鑒別
1.6非金屬材料
1.7金屬材料的選用
思考題
第2章鑄造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2.1概述 第1章金屬材料及熱處理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1.1金屬材料的性能
1.2鐵碳合金相圖
1.3金屬熱處理基本概念
1.4常用金屬材料
1.5鋼鐵材料的現場鑒別
1.6非金屬材料
1.7金屬材料的選用
思考題
第2章鑄造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2.1概述
2.2造型材料和模樣
2.3手工造型和制芯
2.4機器造型和制芯
2.5合金的熔煉
2.6鑄件清理和常見缺陷分析
2.7特種鑄造方法
思考題
第3章鍛壓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3.1概述
3.2金屬的加熱和鍛件的冷卻
3.3自由鍛
3.4模鍛
3.5沖壓
3.6壓力加工新工藝簡介
思考題
第4章焊接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4.1概述
4.2焊條電弧焊
4.3其他焊接方法
思考題
第5章管工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5.1概述
5.2管工基本知識
5.3管工操作
思考題
第6章切削基礎知識
教學基本要求
6.1切削的概念
6.2零件的技術要求
6.3常用量具
思考題
第7章鉗工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7.1概述
7.2劃線
7.3鋸削
7.4銼削
7.5孔與螺紋加工
7.6刮削
7.7裝配
7.8典型鉗工件示例
思考題
第8章車削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8.1概述
8.2普通車床
8.3車刀
8.4工件的安裝及所用附件
8.5基本車削工作
8.6典型零件車削工藝示例
思考題
第9章銑削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9.1概述
9.2銑床及其附件
9.3銑刀和工件安裝
9.4銑削工藝
9.5齒面加工
思考題
第10章刨削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10.1概述
10.2刨床
10.3刨刀
10.4刨削工藝
10.5拉削簡介
思考題
第11章磨削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11.1概述
11.2磨床
11.3砂輪
11.4磨削工藝
11.5精整與光整加工
11.6先進磨削方法簡介
思考題
第12章數控加工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12.1概述
12.2數控程序結構和指令
12.3數控加工技術
思考題
第13章現代制造技術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13.1現代制造技術的產生與特點
13.2快速成形技術
13.3電火花加工
13.4電解加工
13.5超聲波加工
13.6激光加工
13.7電子束和離子束加工
13.8電鑄加工
13.9先進制造技術簡介
思考題
第14章塑料成型基礎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14.1概述
14.2塑料的一次成型
14.3塑料的二次成型
14.4塑料的二次加工
思考題
第15章陶瓷成形
教學基本要求
安全技術
15.1概述
15.2粉體的制備技術
15.3陶藝工具與材料
15.4陶瓷成形工藝
15.5陶瓷裝飾技法
15.6燒制
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本書是根據教育部制定并實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精神,以及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即質量工程),結合金工系列課程改革與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擴大工程訓練教學內容為目的而組織編寫的。本教材具有如下特點。
1.針對多數院校現有的教學條件,考慮繼續發展的需要,針對機類、近機類工科各專業,以傳統機械制造方法為主,增加了管工、數控加工、快速成形技術、其他工程材料成形工藝等多種先進技術,充分體現工程訓練教學內容的系統性。
2.教材編寫中強調“貼近實際、體現應用”,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加了相關技術領域最新進展的介紹。既注重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工程技術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又力求體現對學生工程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工程實訓強化學生從事工程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3.注重學生科技創新思維和意識的引導。教材引進了許多結合社會和個人生活實際的科技新案例,希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處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4.本書堅持敘述簡練、深入淺出、直觀形象、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點,不使篇幅過大。
5.全書名詞術語和計量單位采用最新國家標準及其他有關標準。
6.《工程訓練報告》和《工程訓練指導書》同時出版,配套使用。
本書由趙忠魁、張元彬、崔明鐸承擔主要編寫工作。許斌教授對書稿進行了認真審閱并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
參加本書編寫的還有:于寬、景財年、林曉娟、任國成、劉燕、崔浩新、米豐敏等。
本書在編寫中參考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見參考文獻)和教材,并征求了相關人士的意見,在此謹向本書所引用參考文獻的原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謝。
由于筆者理論水平及實踐教學經驗所限,本書難免有缺點或欠妥之處,敬希讀者和各校教師同仁提出批評建議,共同做好這門課程教材建設工作。
編者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