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一、中藥及中藥相關的概念
二、中藥商品知識與技術和其他課程的關系
三、學習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四、本教材的特色
第二章 中醫基礎知識
第一節 中醫史常識
一、先秦、秦、漢時期
二、晉、隋、唐時期
三、宋、金、元時期
四、明、清時期
五、近代和現代
第二節 中醫的哲學基礎
一、陰陽學說
二、五行學說
第一章 緒論
一、中藥及中藥相關的概念
二、中藥商品知識與技術和其他課程的關系
三、學習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四、本教材的特色
第二章 中醫基礎知識
第一節 中醫史常識
一、先秦、秦、漢時期
二、晉、隋、唐時期
三、宋、金、元時期
四、明、清時期
五、近代和現代
第二節 中醫的哲學基礎
一、陰陽學說
二、五行學說
三、精氣學說
第三節 中醫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第四節 中醫理論簡介
一、中醫怎樣認識人體
二、中醫怎樣認識疾病
三、中醫怎樣診治疾病
第三章 中藥的性能與功效
第一節 中藥的性能
一、四氣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歸經
四、毒性
第二節 中藥的應用
一、配伍
二、禁忌
三、用量
四、用法
第三節 中藥的功效分類
一、解表藥
二、清熱藥
三、瀉下藥
四、祛風濕藥
五、化濕藥
六、利水滲濕藥
七、溫里藥
八、理氣藥
九、止血藥
十、活血化瘀藥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藥
十二、平肝息風藥
十三、安神藥
十四、開竅藥
十五、補虛藥
十六、收澀藥
十七、消食藥
十八、驅蟲藥
十九、外用藥
二十、常用中藥功效分類一覽表
第四章 藥用植物基礎知識
第一節 植物的器官形態
一、根
二、莖
三、葉
四、花
五、果實
六、種子
第二節 藥用植物分類知識
一、植物分類概述
二、藥用植物主要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第五章 中藥炮制基礎知識
第一節 中藥炮制的概念與分類
一、中藥炮制的概念
二、中藥炮制的分類
第二節 中藥炮制的目的
一、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二、轉變或緩和藥物性能,適應用藥需要
三、增強作用,提高療效
四、引藥歸經或改變作用趨向
五、便于調劑和制劑
六、便于貯藏,保存藥效
七、矯味矯臭,利于服用
八、除去雜質
第三節 中藥炮制的方法
一、藥材的凈選加工(凈制)
二、飲片切制
三、炮炙分類與方法
四、中藥炮制對中藥化學成分與藥效的影響
第六章 藥材商品知識概述
第一節 藥材商品發展簡史
一、藥物的起源
二、本草的沿革
三、近代與現代中藥著作簡況
第二節 藥材的名稱與分類
一、名稱的由來
二、藥材的分類
第三節 藥材的來源
一、植物來源
二、動物來源
三、礦物來源
第四節 藥材資源分布與道地藥材
一、藥材的資源分布
二、各省、區、市中藥資源種類總數
三、道地藥材及資源保護
第五節 藥材商品鑒定技術
一、鑒定的任務
二、藥材鑒定的取樣方法
三、鑒定的方法
第七章 常用藥材商品
第一節 根及根莖類藥材
牛膝
川牛膝
白芍
赤芍
防己
附:漢中防己
板藍根
遠志
人參
紅參
西洋參
黃芪
甘草
山豆根
苦參
北沙參
白芷
防風
獨活
當歸
柴胡
丹參
黃芩
玄參
巴戟天
南沙參
黨參
桔梗
木香
川木香
龍膽
紫菀
細辛
何首烏
延胡索
太子參
草烏
川烏
附子
葛根
三七
地黃
附:熟地黃
白術
百部
麥冬
天冬
郁金
大黃
川芎
藁本
蒼術
黃精
土茯苓
莪術
天麻
香附
澤瀉
天南星
半夏
附:水半夏
黃連
羌活
知母
玉竹
射干
川貝母
浙貝母
第二節 樹皮與莖木類藥材
厚樸
杜仲
合歡皮
苦楝皮
黃柏
關黃柏
秦皮
桑白皮
牡丹皮
白鮮皮
香加皮
鉤藤
雞血藤
大血藤
川木通
通草
小通草
蘇木
沉香
降香
第三節 花葉類藥材
大青葉
番瀉葉
艾葉
辛夷
槐花
丁香
附:母丁香
金銀花
山銀花
菊花
旋覆花
款冬花
紅花
西紅花
夏枯草
第四節 全草類
麻黃
附:麻黃根
淫羊藿
金錢草
廣金錢草
薄荷
紫蘇葉
荊芥
廣藿香
茵陳
穿心蓮
青蒿
石斛
淡竹葉
第五節 果實種子類
枳殼
枳實
青皮
吳茱萸
豆蔻
附:小豆蔻
砂仁
附:進口砂仁
益智
訶子
連翹
馬錢子
梔子
附:山枝仁
五味子
南五味子
山楂
木瓜
苦杏仁
桃仁
川楝子
山茱萸
枸杞子
王不留行
補骨脂
沙苑子
酸棗仁
蒼耳子
決明子
檳榔
第六節 其他類藥材
冬蟲夏草
茯苓
豬苓
靈芝
兒茶
附:方兒茶
蘆薈
蒲黃
海金沙
乳香
沒藥
血竭
第七節 動物類藥材
僵蠶
桑螵蛸
蟬蛻
石決明
海螵蛸
龜甲
附:龜甲膠
鱉甲
鹿茸
羚羊角
阿膠
地龍
水蛭
全蝎
海馬
蘄蛇
金錢白花蛇
蛤蚧
第八節 礦物類藥材
雄黃
朱砂
附:辰砂
赭石
自然銅
芒硝
附:玄明粉
石膏
第九節 其他藥材商品簡介(
第八章中成藥商品知識
第一節 中成藥的處方來源與組方原則
一、中成藥的處方來源
二、中成藥的組方原則
三、中成藥的組方特點
第二節 中成藥的命名與劑型
一、中成藥的命名
二、中成藥的劑型
第三節 感冒類藥
一、風寒感冒類藥
午時茶顆粒
川芎茶調丸
藿香正氣口服液
二、風熱感冒類藥
銀翹解毒片
雙黃連顆粒
板藍根顆粒
感冒退熱顆粒
三、體虛感冒類藥
玉屏風口服液
參蘇丸
第四節 咳嗽類藥
一、寒咳類藥
通宣理肺丸
蘇子降氣丸
半夏露
二、熱咳類藥
川貝枇杷糖漿
橘紅丸
急支糖漿
三、燥咳類藥
百合固金丸
養陰清肺膏
第五節 胃痛類藥
香砂養胃丸
左金丸
越鞠丸
胃蘇顆粒
小建中合劑
溫胃舒顆粒
養胃舒顆粒
三九胃泰顆粒
第六節 傷食類藥
保和丸
大山楂丸
香砂枳術丸
枳術丸
第七節 中暑類藥
十滴水軟膠囊
六合定中丸
六一散
仁丹
第八節 不寐類藥
柏子養心丸
天王補心丸
刺五加片
養血安神丸
棗仁安神膠囊
安神補腦液
第九節 虛證類藥
一、氣虛類藥
補中益氣丸
參苓白術散
人參健脾丸
生脈飲
二、血虛類藥
歸脾丸
八珍丸
十全大補丸
阿膠補血口服液
人參養榮丸
三、陰虛類藥
六味地黃丸
知柏地黃丸
麥味地黃丸
大補陰丸
首烏丸
河車大造丸
四、陽虛用藥
腎寶合劑
五子衍宗丸
右歸丸
桂附地黃丸
第十節 便秘類藥
麻仁丸
當歸龍薈丸
麻仁潤腸丸
蓯蓉通便口服液
第十一節 實火證類藥
牛黃解毒片
黃連上清丸
三黃片
安宮牛黃丸
牛黃上清丸
第十二節 痹證類藥
小活絡丸
天麻丸
木瓜丸
第十三節 胸痹類藥
復方丹參滴丸
速效救心丸
冠心蘇合丸
冠心丹參片
麝香保心丸
銀杏葉片
地奧心血康膠囊
第十四節 利尿類藥
五苓散
第十五節 婦科類藥
一、月經不調用藥
逍遙丸
烏雞白鳳丸
八珍益母丸
益母草膏
香附丸
固經丸
定坤丹
二、痛經用藥
艾附暖宮丸
痛經丸
三、帶下用藥
千金止帶丸
潔爾陰洗液
第十六節 兒科用藥
一、小兒感冒用藥
小兒感冒顆粒
小兒熱速清口服液
金銀花露
二、小兒咳嗽用藥
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
小兒咳喘靈口服液
三、積滯用藥
小兒化食丸
四、小兒泄瀉用藥
啟脾丸
第十七節 五官科用藥
一、鼻病用藥
鼻竇炎口服液
藿膽丸
二、咽喉病用藥
清咽丸
復方草珊瑚含片
穿心蓮片
銀黃片
三、眼病藥
杞菊地黃丸
明目上清丸
石斛夜光丸
第十八節 外科用藥
梅花點舌丸
如意金黃散
小金丸
燒傷藥膏
紫云膏
第十九節 皮膚科用藥
防風通圣丸
腳癬一次凈
二妙丸
愈裂貼膏
松花散
當歸苦參丸
第二十節 傷科用藥
云南白藥
七厘散
跌打丸
頸復康顆粒
第九章中藥識別技術實踐指導
第一節 藥材(飲片)的識別
一、方法與要求
二、認識藥材(飲片)的范圍
第二節 藥材(飲片)商品的調查
一、方法與要求
二、調查內容
第三節 中藥顯微鑒定技術及簡易理化鑒定的練習
一、方法與要求
二、中藥顯微鑒定技術練習的品種
三、藥材顯微制片的方法
四、細胞壁性質的鑒別
五、細胞內含物性質的鑒別
實驗一顯微觀察的注意事項和粉末的制備及裝片
實驗二豬苓、茯苓的鑒定
實驗三紅花、番紅花的鑒定
實驗四甘草的鑒定
實驗五薄荷的鑒定
實驗六人參的鑒定
實驗七大黃的鑒定
實驗八黃連的鑒定
實驗九川貝母的鑒定
實驗十黃柏的鑒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