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以翻譯域外佛教研究為主,同時反映其他相關宗教的研究成果,涉及中西交通、藝術史、政治史、宗教信仰、哲學思想、語言文字等多個領域。
導言
第一章 靈力
舍利
造像
第二章 象征
僧伽衣具
念珠
如意
第三章 功德
書籍
寺院
橋梁
第四章 無心插柳
椅子
糖
茶
結論
參考文獻
《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
在天臺九祖湛然大師的傳記中,以變換衣裝來說明湛然決定放棄高官的仕途生涯出家:“解逢掖而登僧籍。”相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唐代僧人甄公身上,他在通過了科舉考試還未開始擔任官職的時候,“三上中第未釋褐,與沙門議論玄理,乃愿披緇”。這兩段引文都顯示在中國不同的社會階層對于衣著有不同的規矩,而僧人只是廁身于諸如官員、士兵、農民等眾多社會群體中的一個群體,每個群體都可以通過衣著來識別。當然,除衣著之外,也可以從別的方面分辨僧人與士大夫,但是當要用最簡潔明了的標識以示區分時,僧衣成為了傳記作者的首選。一套僧衣——漢語的“袈裟”出自梵文kasaya—能區分僧人與官員,而不同類型的僧衣也代表著不同類型的僧人。在印度,分屬不同部派的僧人所穿的僧衣顏色不同,從赤色、木蘭色到青色、皂色;而在中古時期的中國,通過僧衣的顏色可以判斷僧人來自何方——江南地區的僧人“多服黑色赤色衣”,開封一帶則“尚褐色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