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從隋唐起,直至清末,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1300余年,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國、傳承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離不開對科舉制度的研究。而在此之前,學術界還缺少一部全面系統闡述中國科舉制度歷史,剖析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社會多方面的多重影響,并詳細介紹科舉制度在各個朝代如何運作的大型通史。《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是由張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三位在學界有重要影響的專家主編領銜,由所在領域學有專攻且有影響的學者撰寫的大型項目。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包括五卷、452萬字。總論部分從宏觀層面綜論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深遠影響、研究科舉制度的意義以及科舉制度在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然后分隋唐五代卷、宋代卷、遼金元代卷、明代卷和清代卷五卷,以大量資料和扎實研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科舉制度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深刻剖析了科舉制度對每個時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多重影響,并根據每個時代的特點對當時科舉制度的實際運作情況、獨特性和后果等予以生動細致的敘述與分析。
隋唐五代卷,金瀅坤著,108萬字,主要內容涉及隋唐五代時期的“常科”、“常科鄉貢”、“常科省試”、“省試制度的完善與防弊措施”、“制舉的確立與發展”、“武舉的確立與發展”、“科舉制度的影響與作用”等多方面,詳述隋唐五代時期科舉制度的發生、發展、完善及其影響。
·**部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大規模、原創性學術巨著·名家主編,重要學者分卷撰寫·國家社科基金、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十二五出版規劃重大項目和上海市重點圖書項目
隋唐五代卷作者金瀅坤 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日本廣島大學綜合科客座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研究訪問學者,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童蒙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主要從事隋唐五代史、科舉史、童蒙文化、敦煌學研究,著有《中晚唐五代科舉與社會變遷》、《唐五代科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