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化唱片工業的一個基地。經上海輸入*國的留聲機和唱片負載著娛樂、教育和宣傳的功能。《在娛樂與革命之間:留聲機唱片和上海音樂工業的初期(1878-1937)》作者史通文借助于西方現代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諸理論,描繪出上海音樂工業的生產和銷售的完整過程,揭示出留聲機和唱片在都市有產階級尋找身份認同中的作用和唱片內容從傳統京劇向西方爵士樂過渡的緣由,探討了國共兩黨如何利用唱片進行意識形態宣傳和音樂工業與文化在復雜的晚清、民國社會的嬗變,勾勒出眾多參與音樂工業的ZHU名藝術家、音樂家、作家、科學家、企業家、記者和政治家等群體形象。
史通文,1963年生。德國人。現為丹麥奧胡斯大學東亞系漢學教授。曾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國復旦大學攻讀漢學與*國現代文學,1996年獲碩士學位。以后又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涉及*國近現代史、上海史,以及關于*國音樂、*國唱片企業、*國媒體、*國波普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著有《搖滾音樂的長征:流行與搖滾音樂在*國》(1996年德文版)、《中德關系1911—1927:從帝國主義到平等主義》(2006年德文版)等。
呂澍:復旦大學歷史學學士。曾任職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1989年赴法蘭克福大學留學,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叱咤風云的外國戰將》、《上海的德國文化地圖》等,譯有《另眼相看:晚清德語文獻中的上海》、《德語文獻中晚清的北京》等。
王維江:復旦大學歷史學碩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清流”研究》、《上海的德國文化地圖》等,譯有《另眼相看:晚清德語文獻中的上海》、《德語文獻中晚清的北京》等。
譯者說明
總序
中文版前言
導言:上海與音樂工業
第YI章 聲音的擴展:外交、探險和中國首張唱片的生產(1878―1906)
一、蠟筒留聲機在中國:洋物與科學(1878―1900)
1.蠟筒留聲機和留聲機
2.外交關系以及蠟筒留聲機的“發現”
3.留聲機進入中國并被接受
二、通往中國之路:第YI個商業錄音(1903―1906)
1.愛迪生:美國的中國錄音
2.蓋斯伯格為留聲機公司所做的亞洲之旅
3.德國:“蓓開錄音大探險”
第二章 在上海的開端:現代化實驗室中的唱片工業(1903―1919)
一、文化領域里的留聲機
1.外國集團公司和文化分隔
2.中國對外國音樂的接受
3.娛樂明星(一):京劇的傳統
4.娛樂明星們(二):現代“花界”
5.留聲機的實際應用
二、上海的國際性唱片工業組織
1.“四萬萬顧客”:唱片貿易和競爭
2.勝利留聲機和謀得利公司
3.哥倫比亞公司和鳥利文公司(Ullmann&Co.)
4.東方百代(Pathe Orient)
三、篩選出的演員、錄音和造假
1.譚鑫培:唱片、冒牌貨和“雞和狗的斗爭”
2.從茶園到舞臺:叫座的歌女
四、第YI次世界大戰的后果
1.戰爭損害和新的可能性
2.民族主義的抵制與“新文化”
3.來自日本的競爭
第三章 內戰期間的音樂工業:民族利益與商業享受(1919―1927)
一、租界里的抗議和享樂
1.民族主義和革命
2.消費:外國唱片、電影和廣播
3.上海的移民及其音樂文化
二、上海唱片的生產和銷售(I)
1.“東方百代”的時代
2.進口業務、勝利、哥倫比亞和高亭
3.大中華唱片公司
4.上海留聲機生產的開端
三、20年代唱片的內容
1.流行歌曲和歌詞
2.梅蘭芳:從舞臺藝術到唱片明星
3.黎錦暉:通往現代“時代曲”的道路
第四章 上海唱片工業的繁榮時期:在娛樂與革命之間(1927―1937)
一、唱片的權WEI與控制
1.郭沫若:“當一個留聲機器!”(1928)
2.教育上的要求和唱片的權WEI
3.在民族音樂文化辯論中的“古典唱片”
4.進口的娛樂:爵士樂和跳舞音樂
5.南京政府的唱片審查
二、上海的唱片生產和銷售(II)
1.進口業務:留聲機、唱片和收音機
2.唱片生產公司
3.中國:大中華、新月和長城
4.德國:高亭、蓓開、歌蘭摩風(Grammophon)和寶利(Polydor)
5.美國:開明和勝利
6.英國:百代公司
三、唱片消費和市場秩序
1.唱片目錄
2.唱片廣告和“預設”中的消費者
3.上海唱片貿易的地理分布
4.廣播和版權
四、唱片:娛樂和民族抵抗
1.梅蘭芳和“四大名旦”
2.黎錦暉和“時代曲”
3.電影歌曲和電影中的唱片
五、中國唱片的民族與政治界限
1.百代公司:為民國政府所做的“教育唱片”
2.唱片工業的國際審查
3.從上海到延安:留聲機和中國共產黨
結語
第五章 結束語:上海的樂聲
附錄
參考文獻
縮略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