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國的學術文化,有兩篇不可繞過的經典名文,分別是《莊子·天下篇》和《史記·太史公自序》。前者對應的時代是戰國,后者對應的時代是西漢,各有其不可磨滅的精彩。
《史記》一百三十篇,以十表八書對應時空或天地,以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對應不同層次的人。《太史公自序》是最后一篇,是《史記》的總結性文章,包含兩大內容:一是總結《史記》這本書,一是總結自己這個人。司馬遷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歷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變遷、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爐。這是一篇大文章,分判了當時所有的學問,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獻,深邃復雜,張文江先生以逐句講解方式,作了卓有洞見的探索。
《<史記·越世家>中的范蠡》,解說《越世家》中的一段插筆。《史記·貨殖列傳》探討經濟,此文探討政治。《貨殖列傳》中的范蠡傳記,得此文補充方才完整。其中部分內容類似小說家言,可以看成對人性的深刻分析。
張文江先生三十余年來,“一直在試圖理解中國古代的部分典籍,清理它們的源流演變,并探討它們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從更大的背景上來說,這也同時意味著尋求中華學術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厘定其特殊性。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一工作不僅是中國的,而且也是世界的。”《<史記·太史公自序>講記》是這項工作的成果之一。張文江先生對經典的解釋,在與古人對話的同時,意在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發生作用。
張文江,1956年生,上海人。1978-1985年,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施蟄存教授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獲碩士學位。畢業后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主要著作有《錢鐘書傳》《管錐編讀解》《漁人之路和問津者之路》《古典學術講要》《<莊子>內七篇析義》《潘雨廷先生談話錄》(記述)。整理、校點潘雨廷先生易學著作十余種。
《史記·太史公自序》講記 001
《史記·越世家》中的范蠡 135
后記 167
《史記·太史公自序》講記
一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總結性文章。這篇文章原來有兩個互相競爭的題目,《史記集解》的題目是《太史公自序》,《史記索隱》的題目是《太史公自序傳》。這兩個題目的不同,可能是考慮角度的不同:《太史公自序》表示這是全書一百三十篇的總結,《太史公自序傳》表示這是七十列傳的最后人物。兩個題目競爭的結果,是《太史公自序》勝出,更強調它是全書的總結,而不是列傳的結束。雖然《太史公自序》的題目已經確定,這篇文章還是包含了兩個內容,一是總結《史記》這本書,一是總結自己這個人,兩個內容合一成為本文。
這篇《太史公自序》,追溯了民族的歷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變遷,文化的傳承,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爐,是一篇大文章。根據我對中華學術的理解,我想嘗試性地下一個斷語,《史記》是總結先秦古學的集大成著作。以此來劃出時代,《史記》以前都是古學,《史記》以后都是今學。《史記》是后代人理解先秦古學的階梯,當然通過以后,這個階梯也可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