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羅·格羅西編著的中文版《拳頭》收錄意大利版《拳頭》的三個短篇《拳頭》、《馬》、《猴子》和格羅西2007年出版的中篇小說《馬蒂尼》。前三篇分別講述了幾個男孩如何面對現實、努力在成人世界里生存的成長故事;《馬蒂尼》講述的是一個當紅作家如何從輝煌轉而消失于公眾視野的故事,刻畫了存在與表相、內心的煎熬與外在的舉止之間的深刻差別。
《短經典·第四輯:拳頭》是意大利新生代作家彼得羅·格羅西2006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曾入圍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學獎維亞雷焦獎和斯特雷加獎,并獲得意大利坎皮埃羅歐洲文學獎,其英文版入圍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
《短經典·第四輯:拳頭》語言簡潔,敘述平和、娓娓道來,但充滿張力,偶然間揮出一拳,令人震顫和回味。讀者或許從中可以看到美國作家海明威、塞林格或菲茨杰拉德的影子。
彼得羅·格羅西,意大利新生代重要作家。
1978年生于佛羅倫薩,在結束一年多游歷世界的壯游后,他于1999年至2001年回到佛羅倫薩完成大學哲學系學位,并在都靈參加了由意大利著名作家阿利桑德羅·巴里科創辦的霍爾頓學校寫作課程。2001年,他在紐約居住一年,學習電影導演和比較宗教學,同時為一家電影制片公司工作。回到意大利后,他做過各種工作,包括審稿人、酒吧招待、翻譯和廣告公司文案,偶爾也與電影公司合作。
2006年,格羅西出版短篇小說集《拳頭》,入圍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學獎維亞雷焦獎和斯特雷加獎,并獲得意大利坎皮埃羅歐洲文學獎,其英文版入圍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
目前,彼得羅·格羅西在托斯卡納和米蘭生活、工作。
在臺上,我們互相盯著對方的眼睛,拳擊這樁事,讓我非常迷戀。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讓我那么喜歡拳擊,也許是因為那種信心十足的感覺,或者是意識到自己在做應該做的事情。或者兩者兼有,也許是因為那種無與倫比的感覺:在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個地方,我還可以算得上一個人物、一個傳奇,可以勢均力敵地跟別人戰斗。
在那里面有某種邏輯,在那里面沒有人能逃得了,你逃不了,別人也逃不了。你知道你的對手是誰,你的對手只有一個,而且和你重量相當,假如他把你打倒在地,這說明他比你強,或者說他比你有經驗,在這兩種情況下,你輸了的話,你只能吸取教訓。這聽起來很荒謬,但最終你會去那里,在里面所有人都相互毆打,這讓你有安傘感。
還有,事實是,我打得不錯。可能是因為我小時候,我爸爸經常看的穆罕默德·阿里和舒格·雷·倫納德的拳擊錄像起了作用。但是,當你第一次踏進那種場地,你看到那些加固的拳擊擂臺——在比賽中臺子沒被撞倒真是奇跡,我會想象自己像拳王阿里一樣跳躍,然后閃電一樣打出刺拳。
我不知道,或許,你覺得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最后你就會成為那種人。事實上,我后來學會了這樣打拳:圍著對手跳躍,就像蚊子一樣,用那種又快又準又干脆的拳頭折磨著他,每一拳都像一記鞭子。我們誠實一點說:我的體格并不適合做拳擊手,我的身體看起來不怎么強壯。我很瘦,脖子又長又細,手腕也很纖細,腿干瘦,而且關節突出,就像一根棍子上隨意綁了幾根樹枝。或者說,我縮著肩膀,抬起拳頭,我向前、向后跳起來的時候,就像要飛起來一樣。有時候,我腦子里回響著貝多芬的樂曲,可能是一段鋼琴演奏,我覺得自己完全沉浸在那個死聾子的音符里,他的音樂伴隨著直拳的聲音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