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轉變,久坐和缺乏體力活動已成為舉世公認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它們被確認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超重與肥胖、2型糖尿病、骨質疏松、直腸癌等惡性腫瘤、高血壓、焦慮和抑郁等身心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同時也是影響個人健康滿意感、生活滿意感等主觀健康和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
司琦博士,畢業于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師范學院體育教育系,現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任教。主要研究方向:鍛煉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目前主要研究領域:不同性質人群鍛煉行為的特點及心理決定因素,行為干預策略的制定及有效性檢驗,跨文化背景下鍛煉行為的特點及心理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等。已存國內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并參與編寫了部研究生教材、部本科生教材。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什么是鍛煉心理學
一鍛煉是一種體力活動
二鍛煉心理學是研究與鍛煉有關的心理現象的科學
三鍛煉心理學的相關學科
第二節 為什么要學習鍛煉心理學
一學習鍛煉心理學的主要原因
二參與鍛煉的好處
三影響鍛煉參與的障礙
第三節 鍛煉心理學發展簡史
一鍛煉心理學的早期源泉
二鍛煉心理學的近代探索
三鍛煉心理學的現代發展
四鍛煉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第四節 更多有關鍛煉心理學的信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什么是鍛煉心理學
一鍛煉是一種體力活動
二鍛煉心理學是研究與鍛煉有關的心理現象的科學
三鍛煉心理學的相關學科
第二節 為什么要學習鍛煉心理學
一學習鍛煉心理學的主要原因
二參與鍛煉的好處
三影響鍛煉參與的障礙
第三節 鍛煉心理學發展簡史
一鍛煉心理學的早期源泉
二鍛煉心理學的近代探索
三鍛煉心理學的現代發展
四鍛煉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第四節 更多有關鍛煉心理學的信息
一鍛煉心理學相關數據庫
二鍛煉心理學相關專業組織
三鍛煉心理學相關專業期刊、雜志
第二章 鍛煉行為的理論
第一節 自我效能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一自我效能理論概述
二自我效能的測量
三相關研究成果
四評價
第二節 合理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
一合理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概述
二合理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的測量
三相關研究成果
四評價
第三節 階段變化模型(跨理論模型)
一階段變化模型概述
二階段變化模型的測量
三相關研究成果
四評價
第四節 自我決意理論
一自我決意理論概述
二自我決意理論的測量
三相關研究成果
四評價
第五節 其他相關理論
一健康信念模型概述
二健康信念模型的測量
三相關研究成果
四評價
第三章 鍛煉行為的“流行病學”特征
第一節 鍛煉行為模式
一成人鍛煉模式
二年齡和鍛煉
三性別和鍛煉
四社會經濟地位和鍛煉
五受教育水平和鍛煉
六我國體育人口的基本狀況
第二節 ACSM對鍛煉的建議
一制訂鍛煉處方的一般原則
二制訂兒童倩少年鍛煉處方的一般原則
三制訂老年人鍛煉處方的一般原則
第三節 鍛煉/不鍛煉和消極鍛煉行為
一鍛煉、發病率和死亡率
二消極鍛煉行為
第四章 影響鍛煉的心理前因和參與鍛煉的心理效應
第一節 鍛煉和認知機能
一長期鍛煉/短期鍛煉和認知能力
二長期鍛煉、劑量一反應和認知能力
三長期鍛煉、年齡和認知能力
第二節 鍛煉和人格
一鍛煉和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二鍛煉和卡特爾的人格理論
三鍛煉和“大五因素模型
四鍛煉和其他人格因素
第三節 鍛煉和情緒、心境
一情緒和心境的一般測量
二鍛煉情景下的情緒和心境測量
三鍛煉和情緒、心境
第四節 鍛煉和自我概念、自尊
一自我概念、自尊及相關理論
二身體自我概念和自尊的測量
三鍛煉和自我概念、自尊
第五節 鍛煉和身體意象
一身體意象的概念和影響因素
二身體意象的理論
三身體意象的測量
四身體意象和身體塑型
五身體意象和形體修形
六鍛煉和身體意象
第六節 鍛煉和應激
一應激導致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二應激反應的測量
三鍛煉和應激
第七節 鍛煉和焦慮
一焦慮概述
二焦慮的測量
三鍛煉和焦慮
第五章 社會因素對鍛煉的影響
第一節 鍛煉和社會支持
一社會支持和社會網絡分類
二社會支持的測量
三鍛煉和社會支持
第二節 鍛煉的團體效應
一團體凝聚力概述
二團體凝聚力的測量
“三鍛煉和團體凝聚力
四鍛煉和團體大小
五鍛煉和團體的構成
第三節 鍛煉和社會環境
一鍛煉和氣候變化
二鍛煉和環境提示
三鍛煉和主觀感知鍛煉資源的可利用性
四鍛煉和現實鍛煉資源的可利用性
第六章 促進鍛煉行為的手段
第一節 鍛煉干預回顧
一干預概述
二干預的類型
三干預實施的方式和背景
第二節 促進鍛煉的信息型干預手段
一大眾傳媒宣傳活動
二社區性活動
三決策提示
四如何設計有效的信息型干預策略
第三節 促進鍛煉的行為型干預手段
一目標設置
二自我監督
三防止故態回復
第四節 促進鍛煉的社會型干預手段
一組建鍛煉群體或伙伴系統
二學習尋找幫助
三使用團體支持系統
第五節 促進鍛煉的環境和政策型干預手段
一修訂政策和學校體育課的課程設置
二制造和增加人們接近體育鍛煉設施和場所的途徑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