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國內第一部為新型課程“中國社會”撰寫的教材。該教材以中國社會的巨變為主線,首先用社會學的眼光勾勒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品質,并對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現代社會作了概略描述,而后著重對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發生巨變的緣由、進程、機制及后果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該教材的基本內容是試圖沿著時間的脈絡講述中國社會自己的發展故事,從社會學角度系統總結中國社會轉型的前因后果及重要現象,總結社會學者對中國社會轉型的既有研究成果,使學生能夠學會對自己國家的土地和人民運用社會學的想象力。該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中國社會巨變的分析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社會學分析層面,而是引領學生理解中國社會巨變中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經濟與社會的關系、政治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社會自身的關系。就此而言,該教材體現出了社會學重返西方經典時期關懷總體問題的旨趣,即像韋伯、涂爾干和馬克思那樣關心社會轉型的核心領域——市場、企業、國家、權力、法律及其與社會的關系。
應星,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村莊審判史中的道德與政治》、《“氣”與抗爭政治》,主編《中國社會學文選》、《社會學概論》 等。
緒 論 1…………………………………………………………………
第一節 中國社會課程的定位 1…………………………………………
第二節 中國社會研究的基本范式 6……………………………………
第一篇 現代中國社會的形成
第一章 中國傳統社會的品質 19…………………………………………
第一節 政治體系 19………………………………………………………
第二節 經濟發展 23………………………………………………………
第三節 社會結構 24………………………………………………………
第二章 中國傳統社會的瓦解 28…………………………………………
第一節 帝制的終結與政治的衰敗 28……………………………………
第二節 二元結構和過密化下的經濟發展 31……………………………
第三節 鄉土社會的解體 35………………………………………………
第三章 現代中國社會的結構轉型 38…………………………………… 緒 論 1…………………………………………………………………
第一節 中國社會課程的定位 1…………………………………………
第二節 中國社會研究的基本范式 6……………………………………
第一篇 現代中國社會的形成
第一章 中國傳統社會的品質 19…………………………………………
第一節 政治體系 19………………………………………………………
第二節 經濟發展 23………………………………………………………
第三節 社會結構 24………………………………………………………
第二章 中國傳統社會的瓦解 28…………………………………………
第一節 帝制的終結與政治的衰敗 28……………………………………
第二節 二元結構和過密化下的經濟發展 31……………………………
第三節 鄉土社會的解體 35………………………………………………
第三章 現代中國社會的結構轉型 38……………………………………
第一節 中國革命的勝利與總體性社會的建立 38………………………
第二節 改革以前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 39………………………………
第二篇 經濟改革與社會變遷
第四章 土地、企業與勞動 51……………………………………………
第一節 土地承包制改革 51………………………………………………
第二節 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54…………………………………………
第三節 國家對勞動關系的調控 60………………………………………
第五章 城鄉關系與城市化 77……………………………………………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的城鄉關系 77………………………………………
第二節 城鄉二元結構 84…………………………………………………
第三節 城鄉統籌與土地城市化 93………………………………………
第六章 社會保障制度的轉型 99…………………………………………
第一節 改革前社會保障制度的框架與特點 100………………………
第二節 市場轉型中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110……………………
第三節 社會保護理念下社會保障制度的反向運動 119………………
第三篇 政治治理與社會結構
第七章 國家建設與政府行為 129………………………………………
第一節 行政機構改革 129………………………………………………
第二節 人事制度及其改革 140…………………………………………
第三節 中央—地方關系的演化 154……………………………………
第四節 政法傳統的演變 170……………………………………………
第八章 城鄉治理的轉型 184……………………………………………
第一節 社區的興起及其治理 184………………………………………
第二節 國家對農村治理形態的變遷 199………………………………
第三節 村民自治組織的出現及演變 211………………………………
第九章 社會組織與抗爭政治 218………………………………………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發育 218……………………………………………
第二節 維穩政治學與抗爭政治 229……………………………………
第四篇 社會生活與社會階層
第十章 中國家族與家庭 245……………………………………………
第一節 家族 245…………………………………………………………
第二節 家庭結構與家庭模式 250………………………………………
第三節 家庭關系 257……………………………………………………
第十一章 生活方式 263……………………………………………………
第一節 消費社會的興起 264……………………………………………
第二節 網絡社會的興起 269……………………………………………
第三節 宗教的興起 274…………………………………………………
第十二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279………………………………………
第一節 改革前的社會分層與流動 279…………………………………
第二節 改革初期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281…………………………
第三節 改革近期的社會分層與流動 285………………………………
參考文獻 292………………………………………………………………
第九章 社會組織與抗爭政治
第一節 社會組織的發育
2013年4月20日8點02分,四川蘆山發生里氏7.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除了政府部門和軍隊,像2008年汶川地震一樣,大量的民間組織和志愿者趕赴現場組織救援。在這場抗震救災的活動中,壹基金四川救援隊10點57分集結出發,官方背景的紅十字會11點02分才發出一條有關地震的微博。更值得玩味的是,地震首日壹基金籌得捐款1 000多萬,而受“郭美美事件”影響,紅十字基金會本身只籌得14萬。有數據表明,從2007年到2011年的5年里,壹基金受捐額增加了10倍,而紅十字會在2011年受捐金額僅僅比2007年增長了1%。盡管面臨種種問題,紅十字會領導仍表示為了“好辦事”,無意放棄自身的行政等級,只是宣稱要嚴查“郭美美事件”,而非承諾依照國際慣例進行結構性改革,實現更為開放透明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機制。
慈善救災是當代中國社會組織較為活躍,也最為開放的領域。這樣一幅地震救災的圖景集中體現出當前中國大陸社會組織發展的一些特點:在某些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那里,“權力尋租”替代了“社團自治”,由于公信力問題,社會動員能力減弱。民間組織獲得一定的成長,在某些領域已經開始發揮出難以忽視的作用,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官辦社會組織。不過總體而言民間組織的力量還相對薄弱,也缺乏統一協調的能力。即便像壹基金這樣有影響力的民間慈善組織,也面臨著身份合法性的問題。從救災中可以看到,政府為了治理災區的堵亂或出于其他考慮,甚至不惜采用類似軍管的手段限制民間救援進入。當地一些基層干部甚至對參與救援的民間組織懷有警惕,表示自己“是在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不主動和各種NGO接觸”。
在自然災害的情境中,社會組織對于及時救助、減輕災害具有積極作用。有研究表明,當高溫熱浪這樣的自然災害襲來,社區的死亡率與其組織化程度、鄰里網絡關系密度成反比。實際上不僅如此,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民間組織構成了社會生活和公共治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帕特南的研究表明,公民社會組織作為公民之間橫向互動的組織結構,有助于促進互惠、信任等合作規范的產生。這些社會資本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之下,社會組織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避免“社會潰敗”,擺脫“轉型陷阱”,實現一些學者所期許的“善治”或政府提倡的“和諧”,社會組織的良好發育是一個基本的前提。
所謂社會組織或社會中間組織,是各種非政府組織(NGO)和非營利組織(NPO)的總稱,又稱為“第三部門”,包括公民維權自治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組織、興趣團體、行業協會、學會等。20世紀80年代前后,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場“全球性結社革命”,推動了公民社會組織全球范圍的成長。作為新興的公共部門,社會組織構成應對“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一種途徑,有助于形成建立在相互制衡和良性互動基礎之上的多元社會治理體系,在當代世界很多國家的公共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改革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諸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比如貧富分化,環境破壞,勞資糾紛、群體性事件爆發式增長等。從社會結構的角度講,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根源,正是改革過程中權力、市場和社會三種力量的失衡,市場、權力相互結合、不斷膨脹,而社會缺位,由此造成“權力之惡”和“資本之惡”難以得到制衡。而所謂“社會缺位”,一個核心的體現便是社會組織發育不良。在當代中國,盡管社會組織從數量上看獲得較大增加,在城市治理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由于受到種種限制,總體上仍呈現二重性、過渡性的特點,自主性不足,力量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