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在國內外已有的各類關于電子政務方面教材的基礎上,經過整合借鑒,融會貫通,博采眾長,才得以面世的,但是也有一些創新之處,主要有:一是本 教材主要面向專業本專科、研究生課堂教學需要,突出理論性、知識性和一定的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特別適合作為文管類學生的學習用書;二是本教材可供各級政 府公務人員進行在業務培訓、進修學習和平時閱讀時使用,教材對電子政務基礎理論、網站建設與管理、電子政務規劃與實施、運行保障、法規政策、安全體系等方 面有重點講解;三是瞄準電子政務未來建設,基于教學和當前電子政務熱點分析,專門編寫電子政務績效管理、電子政務文化建設、電子治理和智慧城市與移動政務 4章,目前,這幾方面文獻研究很多,理論和實踐較熱,盡管尚有不成熟之處,但列為專門章節,可供讀者探討;四是本教材囊括了目前與電子政務相關的熱點概 念、思想和技術等,讓讀者能夠基本明確社會熱點知識和熱點問題,并能夠給出一定的理性建議。
國內學者在Electronic Government的翻譯上,存在著“電子政府”和“電子政務”之爭。當然,隨著認識的深入、研究的展開,國內學者逐漸統一了概念認知:電子政府是區別于傳統政府而言的,是基于電子通信技術(ICT)架構的虛擬政府形態;電子政務則是相對于傳統政務活動和內容而言的,是基于電子政府架構中的虛擬政府管理或者服務活動的統稱。這兩個概念相輔相成,相互依賴,其建設和運行將有效解決傳統政府飽受詬病的行政低效率、機構臃腫、財政赤字、官僚主義盛行、侵犯公眾權益等問題,轉而滿足社會公眾對政府提高管理績效、改善公共服務效能、實現公眾民主參與等期待。從研究和學習的角度,當前學術界多數選擇“電子政務”一詞,用以表達多層含義:更高的服務效率、政府行政組織變革和民主參與。從公眾日常接觸和政府實踐中要解決的突出矛盾來看,電子政務能更直接、有效、清晰地表達特有的屬性、內容和價值目標。電子政府是電子政務的平臺和基礎環境,是實現電子政務的前提和依托,其功能和社會價值則是由“一系列法定授權的政務”體現出來的。因此,從我國政府管理創新和政務活動改革的角度來看,使用“電子政務”一詞更適合、更實際、更有現實指向價值。
編者從2004年開始研究和從事電子政務教學工作,教學對象是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生(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網絡教育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以及MPA學生(當時的課程名稱是“計算機信息基礎”)。當時教學選用的教材主要是2002年前后由趙國俊、姚國章、徐曉林等老師編著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電子技術、流程設計、軟件等,“電子”成為教學中心和主要內容。2006年底,全國MPA電子政務教學工作會議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召開,很榮幸,大會主持人徐曉林教授于當天下午專門給編者留5分鐘,作主題為“關于電子政務教學和關注轉向”的發言,主要是希望教材編著內容、教學過程和內容多轉向研究和教授“政務”而非“電子”。因為廣大MPA學生和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生今后更多從事的是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工作,遇到的多是“政務”問題,技術問題只要會用、懂得操作就可以,這與絕大多數會開汽車的人不用學會維修汽車是一個道理。
在之后的教學科研中,編者力求在教學內容上,突出“政務”,重點研究政務新問題;在學術研討和國內外會議上,多與國內外知名專家交流,吸收他們的最新成果;在教材出版方面,則厚積薄發,有幸成為吉林大學張銳昕老師教材編寫組成員,承擔電子政務法規政策部分編寫;等等。2008年開始,編者在吸收國內外專家學者關于電子政務研究成果、出版教材的基礎上,開始編寫獨立的教學體系,并且爭取在電子政務的某些方面進行新的探索研究,提出了電子政務文化研究方向,認為電子政務文化是從“軟”的方面研究電子政務,電子政務文化是行政文化在電子政務環境下的新發展。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可以嘗試從文化角度解決,而且會事半功倍。2012年吉林大學召開的電子政務研討會針對電子政務文化研究成果進行了交流,得到了張銳昕、孟慶國、徐曉林、吳江、傅廣宛、宋文好等學者的指導。2014年在我國臺灣淡江大學召開的臺灣行政系所聯合會年會上,編者作為電子治理專題組成員,進行了電子政務文化治理方面的發言,與臺灣電子治理方面的專家學者,如陳俊明、李仲斌、黃東益、胡龍騰等進行交流。特別是國內《電子政務》雜志先后兩次登載編者關于電子政務文化方面研究的文章。為促使電子政務文化研究推向深入,將其專門列入本教材。
正是不斷地在教學科研中積累專家素材、凝練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新的研究領域、開發新的教學體例基礎上,十年來,編者才敢于在東北大學教務處、清華大學出版社的鼓勵和支持下,誠惶誠恐地拿出本教材。出版本教材,可謂思考再三:一是要像一本教材,即符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學習需要;二是要具有自己的教材體系,特別是突出公共管理類專業教材特色;三是綜述學術界關于電子政務研究的成果;四是融入編者的學術認知。基于此,本教材確立了以下研究結構和重點研究內容。
電子政務基礎,主要包括4章,分別是第一章電子政務理論基礎;第二章電子政務政府基礎;第三章電子政務技術基礎;第四章電子政務運行基礎。
電子政務框架,主要包括5章,分別是第五章電子政務內網;第六章電子政務外網;第七章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和管理;第八章電子政務法規政策建設;第九章電子政務安全體系建設。
電子政務趨向,主要包括4章,分別是第十章電子政務績效管理;第十一章電子政務文化建設;第十二章電子治理;第十三章智慧城市與移動政務。
寫作分工是:東北大學陳德權負責統籌全文,列出教材結構和確立基本寫作思路、內容重點,并且負責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具體寫作;沈陽體育學院柳春清負責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的具體寫作;東北大學王作寶負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具體寫作。
本教材是在國內外已有的各類關于電子政務方面教材的基礎上,經過整合借鑒,融會貫通,博采眾長,才得以面世的,但是也有一些創新之處,主要有:一是本教材主要面向專業本專科、研究生課堂教學需要,突出理論性、知識性和一定的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特別適合作為文管類學生的學習用書;二是本教材可供各級政府公務人員進行在業務培訓、進修學習和平時閱讀時使用,教材對電子政務基礎理論、網站建設與管理、電子政務規劃與實施、運行保障、法規政策、安全體系等方面有重點講解;三是瞄準電子政務未來建設,基于教學和當前電子政務熱點分析,專門編寫電子政務績效管理、電子政務文化建設、電子治理和智慧城市與移動政務4章,目前,這幾方面文獻研究最多,理論和實踐較熱,盡管尚有不成熟之處,但列為專門章節,可供讀者探討;四是本教材囊括了目前與電子政務相關的熱點概念、思想和技術等,讓讀者能夠基本明確社會熱點知識和熱點問題,并能夠給出一定的理性建議。
必須要指出的是,在本教材編寫中,因為資料搜集問題,最重要的是因為編者能力問題,有一些資料沒能給出詳細出處,敬請相關同仁諒解。同時,也特別感謝多年來在學習和工作中給予編者莫大支持的電子政務專業前輩、學長,如吉林大學張銳昕教授、清華大學孟慶國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徐曉林教授、華南理工大學范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樊博教授、臺灣淡江大學黃一峰教授、《電子政務》雜志宋文好主任,等等,向你們深表謝意,并請你們給予本教材批評指正。
行文末端,坦承惶恐之意,本教材體例、內容和用詞盡管幾經刪改,但限于編者能力、學識,教材一定有紕漏之處,希望學界友人、讀者朋友不吝賜教,在此向您致敬!
第一章 電子政務理論基礎 1
第一節 電子政務的概念 1
一、電子政務的定義 1
二、電子政務的特點 4
第二節 電子政務體系 5
一、電子政務結構 5
二、電子政務模式與內容 9
第三節 電子政務的價值 12
一、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12
二、變革政府服務方式,改進政府服務質量 12
三、匯集民意,建設服務型政府 13
四、發揮示范帶動效應,促進國家信息化建設 13
第四節 電子政務發展歷程 13
一、電子政務緣起 13
二、國外電子政務發展 15
三、中國電子政務脈絡 18
第五節 電子政務支撐理論 22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22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 23
三、政府業務流程再造 25
四、客戶關系管理理論 27
五、管理信息系統 29
第二章 電子政務政府基礎 34
第一節 政治體制的類型與特點 34
一、古典政體 34
二、中世紀歐洲的政治體制理論 35
三、現代政治體制分類 35
四、現代典型政治體制評介 36
五、當代不同政體國家的電子政務差異化發展路線 38
第二節 政府變革與服務型政府 40
一、政府形式的發展演變 40
二、政府管理創新與行政機構改革 41
三、政府管理創新與電子政務的關系 43
第三節 現代政府治理 45
一、政府治理理論的興起 45
二、政府治理理論的內容 46
三、現代政府治理與電子政務發展 47
第三章 電子政務技術基礎 51
第一節 計算機技術 51
一、計算機硬件 52
二、計算機軟件 53
第二節 網絡與通信技術 54
一、計算機網絡技術 55
二、計算機通信協議 57
第三節 服務器 59
一、服務器概述 59
二、服務器的應用 60
第四節 數據庫技術 61
一、數據庫概述 61
二、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數據庫應用 64
第五節 安全技術 65
第六節 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65
一、世界部分國家信息化建設 66
二、我國國家信息化建設 70
第四章 電子政務運行基礎 74
第一節 電子政務的行為主體 74
一、公務員 74
二、企業 76
三、社會公眾 78
四、其他主體 80
第二節 政府電子政務規劃與管理 82
一、電子政務規劃概述 82
二、電子政務系統設計 84
三、電子政務項目管理 85
第三節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管理 86
一、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概述 86
二、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管理方式 88
三、電子政務信息管理的挑戰 91
第四節 電子政務運行環境 92
一、經濟環境 92
二、技術環境 93
三、體制環境 94
四、管理環境 95
第五章 電子政務內網 100
第六章 電子政務外網 123
第七章 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和管理 145
第八章 電子政務法規政策建設 180
第九章 電子政務安全體系建設 205
第十章 電子政務績效管理 230
第十一章 電子政務文化建設 253
第十二章 電子治理 276
第十三章 智慧城市與移動政務 301
參考文獻 333
后記 339
《電子政務:基礎、框架與趨向/高等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
再次,重視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對信息服務內容的管制和凈化。互聯網是一柄“雙刃劍”,歐盟各國采取統一積極措施,凈化互聯網環境和內容,為他國樹立了可供借鑒的榜樣。比如,針對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很多歐洲國家都采取了較為嚴格的管制態度。1996年5月,法國逮捕了兩家網絡公司的主管,原因是在這兩家公司的網站上提供了大量的兒童色情照片;而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州,也發生過類似的案例。所以,目前在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簡稱ISP)的法律責任問題上,特別是在ISP提供的主頁空間上有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名譽權等行為時,針對ISP究竟要不要承擔連帶責任的問題,歐盟采取的是相對嚴格的責任原則,即:如果ISP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之后,不立即采取有效行動關閉侵權網站,就要承擔法律責任,有的成員國甚至規定ISP必須及時把侵權者的有關信息提供給權利人。
最后,重視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歐盟主張設立嚴格的網絡個人隱私保護標準。通過設立特別委員會,歐盟敦促各國以立法的形式來保護網絡隱私權。歐盟對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框架文件有4個:一是為配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關于隱私和個人資料的跨國境流動的保護指引》制定的《關于在自動運行系統中個人資料保護公約》;二是1998年10月生效的《關于個人資料的運行和自由流動的保護指令》;三是1997年7月歐委會個人資料保護工作組制定的《關于個人資料向第三國傳遞的第一個指導——評估充分性的可能方案》;四是1999年部長會議關于互聯網隱私保護指引備忘錄中規定的《關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傳送個人資料的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