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既注重經典理論的闡述,又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全書內容精簡、模型簡化,注重實踐,有利于學生將經濟學的知識融入生活,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每章開始都有“你知道嗎”這一模塊,提出學生身邊的經濟學問題;然后,每章以“經濟學小品”的形式將學生帶入本章所涉及的情景當中,使學生們感受到身邊存在的經濟學。本書中設置的“趣味閱讀”,增加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并擴展知識面;還有“生活中的經濟學”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本書可作為應用型本科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供有經濟學學習興趣愛好的人自學。
第1章 導論
1.1 西方經濟學的起源與發展
1.1.1 重商主義: 經濟學的早期階段
1.1.2 古典經濟學: 經濟學的形成時期
1.1.3 新古典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的形成與建立時期
1.1.4 當代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時期
1.2 稀缺性、資源配置與經濟學
1.2.1 稀缺性: 資源稀缺與無窮欲望的矛盾
1.2.2 資源配置: 經濟學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2.3 資源配置的三個基本經濟問題
1.2.4 國家層面上基本經濟問題的三種不同解決方式:三種經濟制度
1.3 經濟與經濟學的理解
1.4 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1.4.1 微觀經濟學
1.4.2 宏觀經濟學
1.5 經濟學與生活
第2章 供求基本原理
2.1 需求理論
2.1.1 需求的概念
2.1.2 影響需求的因素
2.1.3 需求的表達
2.1.4 需求定理
2.1.5 需求量變動與需求變動
2.2 供給理論
2.2.1 供給的概念
2.2.2 影響供給數量的因素
2.2.3 供給的表達
2.2.4 供給定理
2.2.5 供給量變動與供給變動
2.3 市場均衡理論
2.3.1 均衡
2.3.2 均衡價格的變動
2.3.3 供求定理
2.4 彈性理論
2.4.1 彈性的概念與分類
2.4.2 需求價格彈性
2.4.3 需求彈性與銷售收入
2.4.4 需求彈性的影響因素
2.5 其他彈性
第3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3.1 基數效用論和邊際效用分析法
3.1.1 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3.1.2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3.1.3 基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
3.1.4 基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剩余
3.2 序數效用論和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3.2.1 無差異曲線
3.2.2 邊際替代率
3.2.3 預算線
3.2.4 序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
第4章 生產者行為理論
4.1 生產函數
4.2 短期生產函數
4.2.1 函數表達式
4.2.2 三種生產變量
4.2.3 生產的合理投入區間
4.3 長期生產函數
4.3.1 長期生產函數的含義
4.3.2 等產量線
4.3.3 等成本線
4.3.4 生產者最優選擇
4.3.5 規模報酬
4.4 經濟學意義上的成本
4.5 短期成本分析
4.5.1 短期成本曲線
4.5.2 短期成本的分類
4.5.3 各短期成本曲線的關系
4.6 長期成本分析
4.6.1 長期成本曲線
4.6.2 長期成本的分類
第5章 市場結構理論
5.1 完全競爭市場
5.1.1 完全競爭市場的含義與條件
5.1.2 完全競爭廠商的價格與收益
5.1.3 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5.1.4 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5.2 完全壟斷市場
5.2.1 完全壟斷市場的含義與條件
5.2.2 完全壟斷市場上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5.2.3 完全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
5.2.4 完全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
5.2.5 完全壟斷廠商的價格歧視
5.3 壟斷競爭市場
5.3.1 壟斷競爭市場的含義與條件
5.3.2 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5.3.3 壟斷競爭市場上的短期均衡
5.3.4 壟斷競爭市場上的長期均衡
5.3.5 完全競爭與壟斷競爭的比較
第6章 要素市場的供求
6.1 生產要素市場的含義
6.2 生產要素市場的需求與供給
6.3 完全競爭產品市場中廠商使用要素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
6.3.1 邊際產品價值
6.3.2 邊際要素成本
6.3.3 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VMP=MFC
6.4 勞動的價格——工資率的決定
6.5 土地的價格——地租的決定
6.6 資本的價格——利率的決定
第7章 一般均衡與福利
7.1 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
7.2 判斷經濟效率的標準
7.3 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
7.3.1 交換的帕累托最優
7.3.2 交換的艾奇沃斯盒狀圖
7.3.3 交換的契約曲線
7.4 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
7.4.1 生產的帕累托最優
7.4.2 生產的艾奇沃斯盒狀圖
7.4.3 生產的契約曲線
7.5 交換和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
7.6 社會福利
第8章 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8.1 市場機制的局限性
8.2 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
8.3 政府干預的必要性
8.4 應對市場失靈的微觀經濟政策
8.4.1 壟斷與管制
8.4.2 外部性與消減對策
8.4.3 公共產品的政府供給
8.4.4 信息不對稱的政府監管
第9章 國民收入核算
9.1 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與核算方法
9.1.1 國內生產總值的內涵
9.1.2 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9.2 衡量國民收入的其他指標
9.2.1 國民生產總值
9.2.2 國內生產凈值
9.2.3 國民收入
9.2.4 個人收入
9.2.5 個人可支配收入
9.3 國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公式——恒等關系
9.3.1 兩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構成及恒等關系
9.3.2 三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構成及恒等關系
9.3.3 四部門經濟中的收入構成及恒等關系
9.4 名義GDP和實際GDP
第10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
10.1 凱恩斯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
10.1.1 國民收入取決于總需求
10.1.2 兩部門經濟的均衡
10.1.3 消費理論
10.1.4 儲蓄函數
10.1.5 兩部門、三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決定
10.2 乘數理論
10.2.1 乘數的含義
10.2.2 經濟中的各種乘數
10.3 貨幣的需求與供給
10.4 產品市場的均衡:IS曲線
10.4.1 IS曲線的推導
10.4.2 IS曲線的經濟含義
10.5 貨幣市場的均衡:LM曲線
10.5.1 LM曲線的推導
10.5.2 LM曲線的斜率
10.5.3 LM曲線的三個區域
10.5.4 LM曲線的經濟含義
10.6 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同時均衡:IS-LM模型
第11章 總需求與總供給
11.1 總需求曲線
11.1.1 總需求曲線的含義及其推導
11.1.2 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11.2 總供給曲線
11.2.1 影響總供給的主要因素
11.2.2 宏觀生產函數
11.2.3 勞動市場均衡理論
11.3 三種總供給曲線分析
11.3.1 古典總供給曲線
11.3.2 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11.3.3 常規總供給曲線
11.4 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現實意義
11.4.1 經濟中總需求與總供給曲線的移動
11.4.2 滯脹的治理
第12章 宏觀經濟政策
12.1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12.1.1 充分就業
12.1.2 物價穩定
12.1.3 經濟持續均衡增長
12.1.4 國際收支平衡
12.2 財政體制與財政政策
12.2.1 財政體制的基本結構
12.2.2 財政制度的自動穩定器
12.2.3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12.3 財政政策效應
12.3.1 財政政策效應及其影響
12.3.2 公債的擠出效應與財政赤字貨幣化
12.4 貨幣政策
12.4.1 貨幣政策目標與實施體系
12.4.2 存款創造與貨幣創造乘數
12.4.3 貨幣政策工具與傳導機制
12.5 貨幣政策效應
12.5.1 貨幣政策效應與IS曲線的斜率
12.5.2 貨幣政策效應與LM曲線的斜率
12.6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12.6.1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
12.6.2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第13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13.1 失業理論
13.1.1 失業與充分就業
13.1.2 失業的類型
13.2 失業的影響及奧肯定律
13.2.1 失業對個人的影響
13.2.2 失業對社會及經濟的影響
13.2.3 奧肯定律
13.2.4 解決失業的方法
13.3 通貨膨脹理論
13.3.1 通貨膨脹的含義和測量指標
13.3.2 通貨膨脹的分類
13.3.3 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
13.4 通貨膨脹的影響
13.4.1 通貨膨脹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13.4.2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3.4.3 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選擇
13.5 菲利普斯曲線
第14章 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
14.1 經濟增長概論
14.1.1 經濟增長的含義
14.1.2 經濟增長的源泉
14.2 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
14.2.1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及模型
14.2.2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14.2.3 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
14.3 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14.3.1 增加勞動供給
14.3.2 鼓勵資本形成
14.3.3 鼓勵技術進步
14.3.4 發展循環經濟
14.4 經濟周期
14.4.1 經濟周期的概念
14.4.2 經濟周期的階段與特征
14.5 乘數-加速數模型
14.5.1 加速原理
14.5.2 乘數-加速數原理
參考文獻
《經濟學/高等學校商科教育應用系列教材》:
在存在外部性時,社會對市場結果的關注擴大到超出市場中買者與賣者的福利之外;它還要包括受到影響的旁觀者的福利。由于買者與賣者在決定需求或供給多少時并沒有考慮他們行為的外部效應,所以,在存在外部性時市場均衡并不是有效率的。這就是說,均衡并沒有使整個社會的總收益最大化。例如,把廢水排人環境中就是負外部性。利己的造紙企業并沒有考慮它們引起的污染的全部成本,因此,除非政府阻止或限制它們這樣做,否則就會大量排放。外部性有多種多樣,這正如努力解決市場失靈的政策反應一樣,也有多種多樣。
外部性影響的存在造成了一個嚴重后果: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換句話說,即使假定整個經濟仍然是完全競爭的,但由于存在著外部影響,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也不可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看不見的手”在外部影響面前失去了作用。
雖然外部性往往使市場無效率,但解決這個問題并不總是需要政府行為。在一些情況下,人們可以提出私人解決方法。
有時外部性問題可以用道德規范和社會約束來解決,即通過道德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還可以采用一種私人解決外部性的方法——慈善。許多慈善行為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外部性問題。私人市場往往可以通過依靠有關各方的私利來解決外部性問題。有時這種解決方法采取了把不同類型經營結合在一起的形式。例如,蘋果種植者和養蜂人都給對方帶來了正外部性:蜜蜂在蘋果樹上采花粉,有助于果樹結果實;同時,蜜蜂也用從蘋果樹上采集的花粉來釀造蜂蜜。如果養蜂人購買蘋果樹,或蘋果園主買蜜蜂,這些外部性就內在化了。可以在同一個企業內進行這兩種活動,而且這一個企業可以選擇最優蘋果樹和蜜蜂數量。外部性內在化是某些企業包括了不同經營的一個原因。另一種解決外部效應的私人市場方法是利益各方簽訂合約。在以上的例子中,蘋果園主和養蜂人之間的合約也可以解決樹太少和蜜蜂太少的問題。這個合約可以規定樹的數量,蜜蜂的數量,也許還包括一方對另一方的支付。通過決定樹和蜜蜂的正確數量,這個合約就可以解決通常這種外部性產生的無效率問題,并使雙方的狀況都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