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尚缺少適用于應用型本科的《金融學》教材,本書致力于進行這方面的有益探索。全書主要介紹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與信用形式、利息與利率、金融市場、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其他金融機構、貨幣供求與均衡、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貨幣政策、外匯與國際收支、金融與經濟發展等內容,體現了應用型本科教學特點。本書基礎理論部分闡述簡明清楚,同時將理論聯系實際,配合大量案例分析,充分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經濟發展與金融改革的最新成果。2008年至2015年10月金融實踐中的很多新問題、新案例、新數據等都在本書中得到了體現。
本書主要適用于我國高等院校應用型本科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也可以作為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材,還可以作為在職中高級管理人員培訓或自學的教材。
本書對應的電子課件、各章習題及答案、多套模擬試題可以到 網站下載。
目 錄
第一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1
第一節 貨幣的起源1
一、中國古代貨幣起源說1
二、西方貨幣起源說1
三、馬克思貨幣起源說2
第二節 貨幣的本質和職能4
一、貨幣的本質4
二、貨幣的職能6
第三節 貨幣的形式10
一、實物貨幣10
二、金屬貨幣11
三、信用貨幣12
四、電子貨幣14
第四節 貨幣制度15
一、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15
二、貨幣制度的演變17
三、我國的人民幣制度23
四、歐元對傳統貨幣制度的挑戰24
本章小結27
習題27
案例分析27
第二章 信用33
第一節 信用概述33
一、信用的概念33
二、信用的產生和發展34
第二節 信用工具37
一、信用工具的特征38
二、信用工具的種類39
三、傳統信用工具40
四、衍生金融工具45
第三節 信用形式48
一、商業信用48
二、銀行信用51
三、國家信用52
四、消費信用53
五、國際信用55
六、租賃信用57
第四節 信用的作用58
一、信用與生產58
二、信用與消費60
三、信用與經濟調節60
四、信用與經濟危機61
本章小結62
習題62
案例分析62
第三章 利息與利率65
第一節 利息與利率概述65
一、利息的定義和本質65
二、利息理論65
三、利率的定義及其種類68
四、利息的計算方法74
第二節 利率的決定75
一、馬克思的利率決定論75
二、影響我國利率的主要因素78
第三節 利率的作用79
一、利率對儲蓄和消費的
引導作用79
二、利率對投資的影響作用80
三、利率對通貨膨脹的
影響作用80
四、利率對經濟核算的
影響作用81
五、利率對經濟的調節作用81
第四節 利率管理體制82
一、利率管理體制類型82
二、我國利率管理體制現狀82
三、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83
四、利率市場化問題88
本章小結91
習題92
案例分析92
第四章 金融市場98
第一節 金融市場概述98
一、金融市場的概念及
構成要素98
二、金融市場的類型99
三、金融市場的功能104
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106
第二節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110
一、直接融資110
二、間接融資111
第三節 貨幣市場112
一、同業拆借市場113
二、回購市場114
三、商業票據市場115
四、銀行承兌匯票及貼現市場116
五、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市場123
六、短期政府債券市場123
七、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市場124
第四節 資本市場124
一、股票市場124
二、債券市場130
三、投資基金132
本章小結134
習題135
案例分析135
第五章 商業銀行143
第一節 商業銀行概述143
一、商業銀行的地位143
二、商業銀行的職能144
三、商業銀行的類型和組織144
四、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146
五、實施商業銀行經營原則的具體措施148
第二節 商業銀行的業務150
一、負債業務150
二、資產業務152
三、中間業務155
四、表外業務157
第三節 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創造157
一、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創造
涉及的基本概念157
二、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過程158
三、其他制約派生存款的因素159
第四節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160
一、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理論160
二、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理論161
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163
本章小結163
習題164
案例分析164
第六章 中央銀行172
第一節 中央銀行產生及類型172
一、中央銀行的產生與發展172
二、中央銀行的組織形式175
三、中央銀行的資本類型177
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性質和職能179
一、中央銀行的性質179
二、中央銀行的職能180
第三節 中央銀行的業務183
一、中央銀行業務活動的原則183
二、中央銀行業務活動的分類184
三、中央銀行的負債業務185
四、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187
五、中央銀行的中間業務188
第四節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190
一、中央銀行相對獨立性的含義190
二、中央銀行相對獨立性的必要性190
三、中央銀行相對獨立性的原則191
四、中央銀行相對獨立性的內容192
五、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模式193
六、中國人民銀行獨立性問題196
七、增強中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198
本章小結199
習題199
案例分析200
第七章 其他金融機構208
第一節 專業銀行208
一、投資銀行208
二、儲蓄銀行210
三、抵押銀行210
四、合作銀行211
五、清算銀行211
第二節 政策性銀行211
一、開發銀行212
二、農業政策性銀行213
三、進出口政策性銀行214
第三節 非銀行金融機構215
一、保險公司215
二、信用合作社217
三、財務公司218
四、信托投資公司218
五、證券公司218
六、租賃公司219
七、典當行219
本章小結219
習題220
案例分析220
第八章 貨幣供求與均衡225
第一節 貨幣需求理論225
一、馬克思貨幣需求理論的一般內容225
二、費雪方程式與劍橋方程式226
三、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一般內容227
四、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229
五、中國對貨幣需求理論的研究230
第二節 貨幣需求231
一、貨幣需求的含義231
二、貨幣需求的微觀角度和宏觀角度232
三、名義貨幣需求與實際貨幣需求233
四、影響我國貨幣需求的因素233
第三節 貨幣供給236
一、貨幣供給與貨幣供給量236
二、貨幣供給的層次劃分236
三、貨幣供給過程239
四、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241
第四節 貨幣均衡243
一、貨幣供求與總供求的均衡243
二、貨幣供求均衡的含義244
三、貨幣供求均衡的條件245
本章小結246
習題246
案例分析247
第九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250
第一節 通貨膨脹概述250
一、通貨膨脹的含義250
二、通貨膨脹的度量251
三、通貨膨脹的分類253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成因254
一、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254
二、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254
三、供求混合型通貨膨脹255
四、結構型通貨膨脹255
五、其他原因256
第三節 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257
一、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257
二、通貨膨脹的分配效應258
三、通貨膨脹的資本積累效應258
四、通貨膨脹的資源配置效應259
第四節 通貨膨脹的治理260
一、西方國家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260
二、發展中國家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261
三、中國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262
第五節 通貨緊縮263
一、通貨緊縮概述263
二、通貨緊縮的定義和
判斷標準264
三、中國通貨緊縮的發展過程265
四、通貨緊縮的原因266
五、通貨緊縮對經濟社會的影響267
六、通貨緊縮的治理268
本章小結270
習題270
案例分析271
第十章 貨幣政策275
第一節 貨幣政策目標275
一、貨幣政策概述275
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276
三、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統一性與矛盾性278
四、貨幣政策中介指標279
第二節 貨幣政策工具281
一、貨幣政策工具概述281
二、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282
三、選擇性貨幣政策性工具294
四、其他貨幣政策工具295
第三節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297
一、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
一般模式297
二、貨幣政策時滯298
第四節 貨幣政策效應299
一、貨幣政策的效果檢驗299
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301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實踐303
本章小結305
習題305
案例分析305
第十一章 外匯與國際收支310
第一節 外匯與外匯市場310
一、外匯310
二、外匯市場311
第二節 匯率315
一、匯率及匯率制度315
二、匯率決定理論320
三、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324
四、人民幣匯率問題325
第三節 國際收支326
一、國際收支及國際收支平衡表概述326
二、國際收支失衡與調節328
三、國際收支對國內經濟的影響330
第四節 國際儲備332
一、國際儲備的概念和形式332
二、國際儲備的作用333
三、國際儲備的管理334
本章小結335
習題336
案例分析336
第十二章 金融與經濟發展341
第一節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341
一、金融發展的含義341
二、衡量金融發展的基本指標342
三、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檢驗343
第二節 金融壓抑與經濟增長344
一、金融壓抑的含義344
二、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壓抑現象345
三、中央集中計劃體制國家的金融壓抑346
四、金融壓抑對經濟增長的阻礙347
第三節 金融自由化與經濟增長348
一、金融自由化的本質和內容348
二、金融自由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349
三、若干發展中國家的金融
自由化改革352
四、金融自由化的實際效果353
五、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危機354
六、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經驗和教訓357
七、中國的金融安全和
金融改革358
本章小結360
習題360
案例分析360
第十三章 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365
第一節 金融風險365
一、金融風險的含義與特征365
二、金融風險的種類366
三、金融風險的成因368
四、金融危機含義和特點369
五、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及治理對策371
第二節 金融監管371
一、金融監管的含義和必要性371
二、金融監管的目標和原則372
三、金融監管的內容和方法375
四、中國金融監管體制379
本章小結381
習題382
案例分析382
參考文獻384
二、信用的產生和發展
信用的基礎是商品貨幣經濟,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產生、發展和消亡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那么,信用是怎樣產生的呢?信用產生于商品或貨幣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間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現為商品或貨幣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企業單位和個人之間的此多彼少、此余彼缺,或者彼多此少、彼余此缺;時間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現為同一國家、同—地區、同一企業單位和個人,商品或貨幣的時多時少、時余時缺。而這種余缺調劑的方式只能是債權人賒銷商品或貸出貨幣,債務人則按規定日期支付貨款或償還貸款。例如,某甲手中有—批商品想出售,而某乙想購買這批商品,然而手中暫時沒有貨幣,于是某甲將手中的商品賒銷給了某乙,條件是某乙按規定時間支付貨款;某丙手中有閑置不用的貨幣,而某丁卻急需貨幣,于是某丙將貨幣借給了某丁,條件是某丁必須按規定期限償還貨幣,并支付一定的利息,于是就產生了信用。
信用產生以后,經歷了高利貸信用、資本主義信用和社會主義信用這幾個發展階段。
(一)高利貸信用
高利貸信用亦稱高利貸資本。高利貸資本就是通過貸出實物或貨幣方式榨取高額利息的古老形式的生息資本。
高利貸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原始公社解體和私有制出現,原始公社內部出現了富裕家族和貧窮家族。富裕家族占有較多的財產,貧窮家族為了解決生產或生活上的急需,不得不向富裕家族借物借錢,遂產生了高利貸。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和商人階級出現以后,高利貸有了發展。起初,高利貸多是以實物形態出現的。以后,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貨幣形態的借貸逐漸發展為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