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增加了富人們避稅的可能性。財政公平的基本原則和國家金融的良性運作被一小部分不法地區所破壞,他們侵蝕著民族國家的主權。瑞士、開曼群島、盧森堡……這些意味深長的名字掩蓋著一個可怕的事實:一小群超級富豪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避稅。
借助于新的研究方法,作者評估了這一現象的規模:這些避稅天堂控制了5.8萬億歐元,相當于家庭金融資產的8%。 偷稅漏稅的秘密軌跡首次得到如此清晰的揭示,經濟調查涵蓋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數據和全世界各個國家。然而本書并未停留于揭露事實。作者提出了一個實用而合理的反對金融不透明的行動方案,一個具體而又詳細的計劃去向那些蒸發的財富征稅:實施商業制裁,建立世界級別的金融地籍名簿,對資產設置總稅收。
避稅天堂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是民主制度的公敵,國家之間的聯合將使避稅的天堂處于失敗的境地。
作者 加布里埃爾·祖克曼(Gabriel Zucman),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助理教授,加州伯克利大學研究員,主要致力于研究全球財富分配問題。2013年獲得巴黎經濟學院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法國著名經濟學家、《21世紀資本論》作者托馬斯·皮凱蒂。
譯者 杜蘅,1993年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法語系,1995年獲得法國魯昂大學對外法語碩士學位。1999—2002年在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現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任教,現在某外企從事采購和翻譯工作。曾翻譯過童話《洞里洞外的小老鼠(二)》、莫里亞克的散文等。
引論 行動起來抵制避稅天堂1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5
避稅天堂的代價10
金融的象征權力13
第一章 一個世紀以來的離岸金融17
一個避稅天堂的誕生20
證券之謎25
瑞士金融大爆炸27
對伯爾尼的首次威脅32
瑞士作為金融中心的黃金時代35
新興避稅天堂的偽競爭39
魔鬼三角:維珍群島—瑞士—盧森堡41
瑞士地位:1.8萬億歐元45
第二章 國家缺失的財富51
家庭金融資產的8%54
盧森堡深淵58
7.5萬億還是21萬億61
一個保守的估算63
全球稅收損失高達1300億歐元67
法國的具體情況73
國債和隱匿財產之間的關系76
第三章 前車之鑒81
自動征詢信息的誕生84
“申請型”信息征詢的假面鬧劇88
從卡于扎克事件中汲取的教訓91
對海外納稅法案的期待94
儲蓄指令引起的軒然大波98
第四章 怎么辦?新辦法107
金融懲治貿易懲治109
合理而現實的懲治114
關稅提案117
關于盧森堡的情況124
盧森堡:進還是出?129
世界金融賬戶名簿131
資產稅139
跨國企業的避稅技巧143
21世紀的企業稅147
結論151
第一章 一個世紀以來的離岸金融
到底什么是避稅天堂?糊里糊涂地詛咒它(不起作用),不如讓我們來撥開總是圍繞在它四周的層層迷霧。沒有什么辦法比深入了解一下它們當中的佼佼者——瑞士——的歷史更好了,因為這能使我們事半功倍。
瑞士聯邦是全球最古老的理財圣地,迄今為止仍是全世界最大的避稅天堂,從這兒我們可以揭秘隱匿財富的種種伎倆,它們從日內瓦播撒到了全世界。有史以來,銀行家們化解抵制銀行保密制度風潮的機巧就層出不窮。最重要的是,瑞士是所有避稅天堂中可供分析數據最充分的一個。依靠這些非比尋常的信息資源,本章揭示了從20世紀初到今天隱藏在瑞士銀行里的總資產在全球演進的過程。
一個避稅天堂的誕生
瑞士成為金融中心的傳奇始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歐洲各國開始對高額財富征收重稅。歐洲各大家族在整個19世紀依靠幾乎為零的繳稅,累積了大量財富。在一戰前夕的法國,100法郎的紅利征稅后仍然值96法郎。到了1920年,世道變了。政府承諾支付大量撫恤金給陣亡軍人,還要支付養老金給退伍軍人,公債飆升。1920年所得稅最高稅率上升到50%,1924年高達72%。避稅產業呼之欲出。得益于兩種有利趨勢,避稅天堂在日內瓦、蘇黎世和巴塞爾應運而生。
瑞士并非從零開始。早在一戰前夜,它發達的信用社網絡就已構建了一個行之有效的金融產業。各銀行在20世紀初已聯合而成為卡特爾集團(瑞士銀行業協會誕生于1912年)。它們聯手讓瑞士聯邦政府支付相對較高的利息,從而使這個產業變得有利可圖。1907年以來瑞士國民銀行始終是它們最后的保護傘,能夠在危機時施以援手,以保證整個體系的穩定。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來,瑞士一直享有永久中立國的待遇,這保證了它在一戰中毫發無損,也逃過了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
資產形態的改變也促使避稅產業興起。19世紀中葉以來,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動產即有價證券。1920年富裕階層的財產主要由金融證券構成,包括股票、大型公立機構或大型私企發行的債券等。這些證券的紙張外形如同大額鈔票。同鈔票一樣,絕大多數證券都是無記名有價證券,屬于“持有者所有”,任何擁有它們的人就是合法的財產所有人。因此也就毫無必要記錄在所有權名簿上。與鈔票不同的是,這些股票和債券可能數額龐大,如今甚至可以高達幾百萬歐元。換句話說,匿名持有巨額財富成為可能。
如果把這些證券藏在自家的羊毛襪套里,很可能要冒被盜的風險,于是證券持有者們開始尋找一個穩妥的地方來安置這些財產。從19世紀中葉以來,歐洲的銀行投其所好開始了一項新的業務:理財。基本的服務項目就是銀行提供一個可供儲戶安全地存放股票和債券的保險箱。銀行代為收取紅利和利息。起初這項服務只針對富裕階層,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小資產者”也可獲得此項服務。在這個市場上就有瑞士銀行。但是,關鍵之處在于,瑞士銀行還提供一項額外的服務:幫助避稅。由于瑞士銀行和外國之間幾乎沒有信息交流,儲戶們把資產托付給這些銀行,就無需申報他們所取得的紅利和利息,且沒有任何被檢舉的風險。
給守法公民講一個偷稅的故事
在大半個20世紀,人們可以輕易地攜帶巨額財富穿越邊境,只要帶著“持有者所有”的無記名證券旅行就行了。如今這樣做卻行不通了,因為這些證券都被非物質化了:它們只以電子形式存在。隱藏這些錢財有兩大手段:一是帶著整箱的鈔票出行,這樣做有風險。第二種方法就是電子轉賬,這也是更常用的方法。
舉一個虛擬的例子吧。莫里斯先生,巴黎莫里斯&西公司的董事長,一家擁有800名員工的企業的唯一股權所有者。為了寄1000萬歐元到瑞士,莫里斯先生分三步走:他首先創立一家虛假的公司,假設該公司位于在這方面管控極少的美國特拉華州。然后他以這家公司的名義在日內瓦開一個賬戶,這在幾個小時內就能辦妥。接著莫里斯&西公司向這家特拉華州的公司購買虛擬服務(如咨詢等),為了支付款項而向其在瑞士的賬戶匯款。匯款表面上看是合法的,也不太可能被銀行內部的反洗錢機構查到,因為每天都有企業向瑞士和各大離岸金融中心進行成千上百萬次的匯款,無法實時監控誰合法(比如匯給真正的出口商的款項)誰不合法(比如逃稅)。
這樣莫里斯先生獲得了雙倍的收益。通過購買虛擬的咨詢服務,他降低了莫里斯&西公司可征稅的盈利部分,從而降低了他本應在法國上繳的企業所得稅。當這筆錢在瑞士到賬之后又被用于國際市場的投資,由此帶來的收入,因為有銀行保密制度,法國稅務機關毫不知情。這樣莫里斯先生只要不在稅單上申報他所獲得的紅利和利息,就輕而易舉地降低了自己所應上繳的所得稅。
如果莫里斯先生想使用他的隱匿賬戶上的這筆錢——這錢已經生出了錢,原來的1000萬歐元變成了1500萬歐元——,他有兩種選擇。他可以通過一張信用卡取出小額的錢,但是要拿回大筆的資金就要動些腦子了。最常用的伎倆被稱為“隆巴多信貸”。莫里斯先生通過這家瑞士銀行在法國的分行借一筆貸款,以日內瓦的資產作為抵押,錢仍然存在瑞士用于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同時也可以在法國消費,比如用來購買蔚藍海岸的一座別墅或購置一幅名畫。
總結報表:稅務機構損失了700萬歐元,而莫里斯先生靜悄悄地收回了1500萬歐元。
證券之謎
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瑞士銀行持有的資產總數一直是世界上保守得最好的機密之一。銀行沒有任何義務公開它所管理的資產總數,銀行家們對檔案資料守口如瓶。實際上,儲戶托付的證券永遠也不會出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往昔和如今皆是如此,原因很簡單:這些證券不屬于銀行所有。“表外”這個詞語自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以來增添了一層邪惡的含義:主要是指把美國的抵押貸款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拿出來這一系列復雜的操作。大家似乎忘記了最大的“表外”業務——最古老也是如今最重要的一項業務——簡單得如同兒戲:那就是為別人保管屬于他們的金融證券。
如今我們總算弄清楚了整個20世紀瑞士所持有的資產總數,這主要仰仗20世紀90年代后期所進行的兩項重要的國際行動:瑞士銀行總算揭開了它的面紗。第一項是由美國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主持的一場識別納粹受害者及其繼承人賬戶的行動。跨國審計公司的數百名專家花費3年多的時間查閱了在二戰中進行理財服務的254家瑞士銀行的檔案,發掘了大量從未公諸于眾的數據,尤其是每家銀行在1945年時所管理的資產總數。第二項行動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瑞士在二戰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歷史學家讓弗朗索瓦·貝爾吉(JeanFranois Bergier)主持的這項活動也在廣泛地查閱詳實資料后得出了整個20世紀瑞士七大機構所托管的證券資產總數,這七大機構經過并購后成了如今的瑞銀集團和瑞士信貸銀行。
這兩項行動取得的數據也有其局限性。在他們所查閱的檔案中,有一部分被摧毀了,另外一部分無法查閱。然而沃爾克、貝爾吉和他們的團隊收集的信息仍然是當今研究離岸金融史最佳的第一手資料。尤其有關“托管”資產這部分的數據非常重要,雖然銀行沒有對外公布這些數據,但是內部對理財業務有著詳細的賬目,準確地記錄了它們所托管的證券資產總數、股票的市值和債券的票面價值。
盡管如此,由于國民資產總數據的缺乏,這些數據從未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的總資產和總收入掛鉤。本書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在這方面做了初步的嘗試——其結論令人稱道,因為這讓我們重新思考瑞士作為避稅天堂誕生的種種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