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上海基礎教育經驗已為全世界所矚目,在此情況下,中國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認真研究自己,總結上海基礎教育的經驗,尋找問題,不斷改進。上海基礎教育能有今天是幾十年積累的結果,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來不斷變革與發展的深厚積淀,因此,教育研究者有責任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基礎教育變革與發展的過程,其中,“教育家辦學”是這個過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研究教育家辦學可以呈現、剖析上海基礎教育變革與發展過程,總結、理解上海教育經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此,本書選擇段力佩、呂型偉、顧泠沅、劉京海四位教育家作為典型個案,系統探討其辦學理念與實踐,進而結合區域文化特征,提煉海派教育家辦學的群體特征和獨特精神,突顯海派教育的獨特性,展現海派教育文化的豐富內涵。
段力佩、呂型偉、顧泠沅、劉京海是當代上海乃至中國基礎教育界聲名赫赫的教育家,他們的教育生涯充滿傳奇,他們的人格魅力令人點贊,他們的教育思考質樸而又深邃,他們的辦學實踐接地氣又不乏前瞻性。作者通過系統探討這四位教育家的辦學理念與實踐,提煉出海派教育家辦學的群體特征和獨特精神。
陳玉芳,女,1977年10月生,漢族,昆明學院專職教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史博士、教育學原理碩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史、教師教育。副主編《大夏大學編年事輯》(2014),參與撰寫《移植與重建:中國中小學教學的話語轉換》(2007)、《變遷與轉型:中國傳統教化的近代命運》(2014)、《基礎教育發展的中國之路》(2016)等專著。
引言
一、何為教育家,何為教育家辦學
二、為什么研究改革開放后的上海教育家辦學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 改革開放后上海中小學教育家辦學的多樣性
第一節 辦學主體:不同類型的教育家
一、教師型教育家
二、校長型教育家
三、理論研究者型教育家
四、行政工作者型教育家
第二節 辦學起始與重心: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后
一、鮮明的時代烙印:年前開始的教育家辦學
二、與時俱進,融入國際:年后開始的辦學探索
第三節 辦學線路:行政主導與主動自發
一、行政主導的辦學線路: 更多政策和資源保障
二、主動自發的辦學線路: 更“接地氣”
三、行政主導與主動自發結合的辦學線路
第四節 辦學切入點:單科教改與學校整體改革
一、從單科教改入手: 逐步遷移擴大
二、從學校整體改革開始:理念先行
第二章 當代上海教改先鋒:段力佩與育才中學
第一節 段力佩:為育才而生
一、家學浸染:段力佩的教育淵源
二、教育實踐與革命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段大炮”
三、來到育才中學,教育改革起步
四、再回育才中學,大刀闊斧辦教育
五、段力佩教育思想在育才中學的延續
第二節“育才經驗”:段力佩的教育改革實踐
一、“十六字教學經驗” ——年代的教改樣板
二、有領導的“茶館”式教學法:在解決難題中形成
三、自編語文教材——以中國古典小說為內容
四、“男拳女舞”
五、取消期中考試,改革期末考試
第三節 段力佩“三自”教育思想之創獲
一、“育”與“學”
二、“學校教育要為下一代著想”
三、“自治自理、自學自創、自覺體鍛”
第三章 面向未來:呂型偉的多樣化辦學探索
第一節 上海教育改革史的親歷者
一、動蕩中成長起來的教育救國論者
二、新中國的第一批校長
三、參與教育的頂層設計與論戰工作
四、“文化大革命”中守住本心
五、引領上海教育變革的行政型學者
六、跨世紀教育整體改革項目的設計師
第二節 引領潮流的多樣化辦學探索
一、女子中學實驗
二、農村學校改革實驗
三、十年一貫制學校實驗
四、開展教育整體改革實驗,設計面向未來的基礎學校
五、首倡社區教育
六、支持民辦教育
第三節 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
一、核心矛盾論
二、人才觀
三、學校管理思想
第四節 德高望重的海上教育家
一、同行眼中的精神領袖
二、師生眼中的偉岸身影
三、兒女眼中睿智慈愛的家長
第四章 數學教改帶動整體改革:顧泠沅的“青浦實驗”
第一節 顧泠沅教育求索路上的三個地方與三位人物
一、教育生涯的起始:蘇步青的教誨
二、在青浦的三十年
三、作華東師大劉佛年校長的弟子
四、跟隨呂型偉開展課題研究
五、在上海教科院做“行動教育”
第二節 “青浦實驗”——“回到教育科學的規律去”
一、全面調查——實驗的堅實基底
二、經驗篩選——創新性實驗研究方法
三、“嘗試指導,效果回授”——“青浦實驗”的核心成果
四、提煉基本原理——實驗成果的升華
五、從全縣到全國——青浦經驗的推廣
第三節 從單科教改實驗到學校整體改革
一、“各科遷移、諸育并進”
二、課程改革與學制改革
三、全縣教育綜合改革
第四節 “行動”與“和解”:顧泠沅的教育體悟
一、“不惘不怠,總能進步”
二、“理想與現實和解”
第五章 薄弱學校發展之道:劉京海與“成功教育”
第一節 與薄弱學校和學習困難學生結緣
一、從事教育的最初十年:—年
二、薄弱初中綜合改革實驗開始:—年
三、“成功教育”思想形成:—年
四、再回閘北八中:年至今
五、“成功教育”擴大推廣:年至今
第二節 在解決難題中不斷發展的“成功教育”
一、怎樣轉變學習困難學生,提高薄弱初中教育質量
二、怎樣解釋和總結改革經驗
三、怎樣深化和推廣改革經驗
四、關于成功教育的爭議
第三節 “成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一、“三個相信”——“成功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強調操作性:“成功教育”是理念更是方法
三、辦學方式創新:委托管理辦學
四、劉京海的“成功教育”學校管理實踐
第六章 海派教育家辦學的文化底色與群體特征
第一節 海派文化與海派教育家
一、海派文化的特征
二、海派文化與海派教育家的關系
第二節 領風氣之先:海派教育家辦學群體特征之一
一、頭腦靈活,理念超前
二、敢講真話,特立獨行
第三節 國際視野:海派教育家辦學群體特征之二
一、借鑒西方理論,參與國際教育交流
二、走上國際的舞臺,宣傳中國教育
第四節 注重教育過程公平:海派教育家辦學群體特征之三
一、關注“弱勢群體”和“差生”
二、以規范保障公平和質量
第五節 務實致用:海派教育家辦學群體特征之四
一、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二、“沉下去”也“上得來”
參考文獻
附 錄
訪談提綱舉例一:訪顧泠沅
訪談提綱舉例二:訪劉京海
后記
查看全部↓
為什么研究改革開放后的上海教育家辦學
改革開放以來基礎教育領域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其中,向來引領教育變革風氣之先的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上海,更是教育家匯集之地。上海襟江帶海,地理優勢明顯,解放前就有一大批教育家,如馬相伯、盛宣懷、舒新城、陳鶴琴、廖世承、黃炎培、楊賢江等,他們奠定了近代以來上海教育變革的深厚文化基礎。改革開放后,上海教育進入了全新時代,得到長足發展,一位又一位具有創新、務實、大膽、靈活等鮮明的海派教育特征和精神的教育家不斷出現,如呂型偉、段力佩、于漪、倪谷音、顧泠沅、劉京海、唐盛昌等,他們進行了大量的、各具特色的創新性辦學實踐,并系統總結出豐富而深刻的辦學思想,引領、影響著上海乃至中國中小學的發展。這一批教育家是改革開放后波瀾壯闊的教育改革中的弄潮兒,是新世紀中國教育創新之路上的先驅,具有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個性化的教育思想。系統考察上海教育家群體的辦學理念和實踐,總結其各具特色的辦學經驗和思想,進而揭示海派教育家辦學的文化內涵,這不僅有助于理解改革開放后上海教育變革的內在發展邏輯,而且對當代上海著力提倡的教育家培養工程,以及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當前,上海基礎教育已為全世界所矚目。在2009年PISA測試中,上海中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三項測試成績的排名均是第一,在世界基礎教育界引起轟動,《上海的秘密》、《超越上海:美國應該如何建設世界頂尖的教育系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等研究上海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不斷出現,來上海中小學一探究竟和學習經驗的各國訪問團絡繹不絕。三年以后,在第四屆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又斬獲三項第一,同時排在世界第一的還有上海學生平均每周作業時間。這個幾多歡喜幾多愁的結果,表明上海教育的成效是顯著的,但問題也很多。這個結果在全球發布后,再次產生轟動——如果有人仍在懷疑三年前上海學生獲得PISA全球第一可能有某些偶然因素的話,這次蟬聯冠軍基本打消了此類疑慮。可以斷定的是,更大一波研究和學習上海教育的熱潮將在國際教育界掀起,上海基礎教育理念和實踐會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教育研究者更應該認真研究自己,研究上海基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總結經驗,尋找問題,不斷改進。上海基礎教育能走到今天,絕非臨陣突擊或短期努力的結果,而是幾十年來長期發展的積累,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來,基礎教育不斷變革與長足發展的深厚積淀。因此,教育史研究者有必要、有責任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基礎教育變革與發展過程,其中,教育家辦學是這個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樣本。研究上海教育家的辦學思想和實踐,可以呈現、剖析上海基礎教育變革與發展過程,總結、理解上海教育經驗,展現海派教育的獨特性,彰顯海派教育文化魅力。
同時,教育家辦學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教育研究的熱點,且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國內學者在20世紀末就開始重視教育家辦學研究,主要成果有:沈灌群、毛禮銳主編的《中國教育家評傳》(三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陳景磐主編的《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宋恩榮《中國近現代教育家系列研究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等,這幾位前輩學者所進行的是教育家全景式專題研究。還有一些學家者對教育家的類型、特征和標準進行探討,如:胡德海的《論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家》(《教育研究》1998年第8期),田正平、肖朗的《中國近代教育家群體特征綜論》(《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林良夫的《民國時期教育家群體特征論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年第4期)等。
近年來國內對改革開放后教育家辦學的關注迅速升溫,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主要是對教育家辦學的學理論層面的思考,如:提倡教育家辦學的意義?為什么現代教育界少有教育家?何為教育家?教育家有什么類型與標準 ?怎樣成為教育家等。如顧明遠的《讓懂得教育的教育家辦學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楊東平的《呼喚當代中國教育家》(《學術界》,2010年第1期)、王湛的《時代需要教育家》(《廣西教育》,2008年第1期)、林森的《“教育家”面面觀:既神圣又平凡的偉大》(《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袁振國的《教育家是一個時代教育文化的象征》(《江蘇教育》,2007年第9期)、葉瀾等的《中國渴盼教育家》(《中小學管理》,2010 年第4期)、周洪宇的《一流教育家的四個標準》(《師道》,2004年第10期)、劉慶昌的《論教育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陳玉琨《也談教育家辦學》(《教育發展研究》,2008年第22期)等。第二類研究主要教育家辦學實踐層面的探討,介紹某個或某些教育家具體的辦學實踐與辦學思想。如張彥春、朱寅年主編的《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2006),丁鋼主編的《中國教育的脊梁:著名教育家成功之路》(2010)等。此外還有大量介紹當代教育名家思想與實踐的叢書,如高等教育出版社自2004年起分批出版,由袁振國主編的“中國當代教育家叢書”;2006年起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出版的“教育家成長叢書”等。
在近代上海教育研究中,有關上海教育家的研究主要有:陳科美,金林祥主編的《 上海近代教育史(1843—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其中介紹了蔡元培、黃炎培等一大批教育家在上海的教育活動和影響;馬鏞的《外力沖擊與上海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則研究了近代上海新式教育產生的過程,其中涉及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等;俞可的《海上教育家》(文匯出版社,2010)以抒情的筆調描寫了馬相伯、張壽鏞、顏福慶、劉湛恩、胡敦復五位教育家的辦學經歷;還有陳華的《名校與名校長的誕生:中國近代“校長群落”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等。
當代上海教育家的研究成果更為豐富,改革開放后活躍在上海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家,如呂型偉、段力佩、于漪、顧泠沅、劉京海、唐昌盛、倪谷音等,自己的著作就有一大批,介紹、研究他們辦學經驗的論文和著作更是不少(此部分內容后文將會涉及,在此不一一列舉),這些都是本書的寶貴資源。
西方中小學教育界同樣重視優秀教育工作者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只不過他們不一定使用“教育家”這種說法,更多的可能是“杰出校長”、“優秀教師”之類的稱謂。比如美國常將最杰出的教師稱為“英雄”,因為在美國人看來,教育與其說是神圣的,不如說的艱難的,能在艱難的教育中獲得巨大的成就并引導著學生、同行和學校不斷發展的教師,他們無疑就是“英雄”。這些“英雄”教師是美國當代一大批著名教師的代表,是美國教育信念、教育激情的化身,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傳遞者,是新世紀教育改革的先鋒,國家、政府和各種機構毫不吝嗇于發掘、表彰、宣傳他們。這類獎項有美國教育最高獎項“全國年度教師”,還有“密爾肯全美教育獎”、“迪斯尼全美教師”、“全國杰出校長”等。其中“全國年度教師”獎是美國歷史最久、聲譽最高的獎項,各州選拔出本州的年度教師參加評選,最終只有一名教師成為當年的“全國年度教師”,獲獎者將受到美國總統的接見。
這些獲獎的校長和教師確實有獨特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實踐并樂于分享他們的經驗,出版了許多相關著作,發表了很多論文,引發了教育理論工作者們的研究。國內一些學者也收集并編譯了這類優秀校長和教師們言論,介紹到中國。如桑德拉?哈利斯的《美國獲獎中小學校長的建議》(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就將“全國杰出校長”獎的獲獎者——多位優秀校長的治校經驗進行了系統整理和介紹;菲利普?比格勒等的《美國最優秀教師的自白》(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收集了11位獲得各種教育獎項的教師和校長的教育經驗。周成平主編的《外國優秀教師的教育特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中介紹了外國一些教育名家。李茂編譯的《在與眾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國當代名師的精神檔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介紹了近三十年來美國出現的八位著名教師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等。
國外對中國當代教育領域中優秀教師工作者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但也有優秀成果,如加拿大學者許美德的《思想肖像:中國知名教育家的故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該書以歷史敘事的方式勾勒出的十分生動的“中國知名教育家的故事”。許美德是一個長期研究中國教育的學者,她訪談了當代中國知名教育家王承緒、李秉德、朱九思、潘懋元、謝希德、王逢賢、汪永詮、顧明遠、魯潔、劉佛年、葉瀾,然后以敘事研究的方式對她們一生的教育、生活、學術和領導經歷做出深入研究,并結合他們個人及其所處大學的發展歷程,勾畫出近百年來中國教育復雜多變和豐富多彩的發展圖景,詮釋了在當代社會和文化發展過程中,中國教育的走向和命運。許美德的研究對象主要身處高等教育領域,與本研究的涉足領域有所不同,但她獨特的研究視角與方法給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和極為有益的借鑒。又如美國圖書公司出版的《中國教育家》(Chinese Educators,USA:General Books LLC,2010),介紹了胡適、盛宣懷、馬相伯、蔡元培、張伯苓、蔣夢麟、陶行知等79位中國教育家。
從以上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關于改革開放后教育家辦學的研究極為豐富,已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這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已有研究雖各有其不同的視角和理論側重點,卻較少見到對那些教育功業卓著的教育家之共同特質以及成長經歷的系統探討,也較少對海派教育家的群體特征和共同志趣進行深刻揭示。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統考察改革開放后上海中小學不同類型教育家的辦學實踐和辦學理念,總結其本土經驗、思想基礎以及文化底蘊,進而挖掘海派教育的獨特精神和風格,展現海派教育文化魅力。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