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精品課程“創業教育”的配套教材,是根據教育部新教材改革精神要求編寫的一本實用型教材。全書共分五篇十四章,對創業者應具備的能力,如誠信力、決策力、管理力、創建力和社交力等的培養,以及如何成功定位自己的企業、如何進行經營準備、如何進行企業申辦、如何建立銷售渠道及產品定位、如何規避風險等問題,通過案例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和探索,既有成功者的經驗,也有失敗者的教訓。同時,列舉經營實例,以實用為主,頗有借鑒作用。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的創業管理教材,也可供相關人士閱讀參考。
第一篇 創業導論
第一章 創業的概念
本章目標
引導案例
第一節 創業者與企業家精神
一、創業者的含義
二、創業者的類型
三、企業家精神
案例1-1:周鴻祎:微創新當道
第二節 創業的含義
一、什么是創業
二、創業的定義
第三節 創業的過程
一、發現和評估市場機會
二、準備和撰寫創業計劃
三、確定并獲取創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
四、管理新創事業
第四節 有關創業理論的研究
一、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二、核心競爭力理論
本章小結
思考與討論
實訓題
第二章 創業者素質構成
本章目標
引導案例
第一節 誠信力
一、誠信的內涵
案例2-1:任志強談誠信:企業沒誠信等于自殺
二、誠信在創業中的作用
三、創業者誠信的培養
第二節 決策力
一、決策的含義
二、決策的內容
三、決策的一般程序
四、創業者決策誤區
案例2-2:蘋果公司決策失誤的沉痛教訓
第三節 管理力
一、激勵
二、溝通
三、應變
第四節 創新力
一、創新的概念
二、創新的前提
三、創新的核心
四、影響企業創新的因素
五、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
案例2-3:90后“菜鳥做物流,物流不再菜”
第五節 社交力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
二、廣泛的社會資源
案例2-4:成功的創業者會利用各種資源
本章小結
思考與討論
實訓題
第二篇 評估創業機會
第三篇 創建企業
第四篇 創業過程管理
第五篇 創業企業的文化培育
附錄
參考文獻
《創業管理(第3版)》:
二、機會評價指標體系
國外的機會評價指標體系簡單的只有兩三項指標,復雜的可達數百項指標。指標的多少視創業者性格和創業機會識別的復雜程度而有所差異。在同等條件下,細心、嚴謹的創業者在進行機會評價時,會考慮用較多的評價指標;在對較難識別的創業機會進行評價時,多數創業者會選擇較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一)行業與市場
一個具有較大潛力的企業應能夠生產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這種產品應能令客戶感到具有較大的價值。也就是說,對客戶來說,他們能夠從產品或服務的購買中得到利益,或可降低成本,或可獲得較明顯的、可衡量的和確定的價值。因此,有吸引力的市場機會應容易識別,且預期能帶來持續收入。另外,創業者應盡量避免進入競爭激烈的市場,一是風險太大,二是意味著較低的毛利和獲利能力。
(二)經濟因素
投資回報率在15%以上認為是必需的,那些投資回報率不到5%稅后利潤的企業是十分脆弱的。有著較少或中等程度的資本需要量的投資機會是有吸引力的,如果創業需要太多的資金,這樣的機會就較為缺乏吸引力。考慮到初創企業的盈利能力,需要較多的研究開發資金顯然不現實。
(三)收獲條件
創業的目的主要有兩種:一是作為一項事業經營下去;二是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若有更好的機會,創業者一般會考慮將現有的企業出售。作為風險投資者,也要考慮在一定的時候將所投資金抽回。因此,退出機制對于創業機會的評估也具有相當大的重要‘陛。資金的退出主要有企業被收購或出售、公開發行股票等各種途徑。有吸引力的機會應該能夠擁有或者想象一種獲利和退出的機制,而沒有一種退出機制的機會就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