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編排主線遵循統計工作四大過程--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與統計分析,各章由工作案例引出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思考,注重Excel軟件的應用,符合現代辦公的基本要求,并降低了相關內容的難度。
針對高職學生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普遍特點,結合日常經濟管理類崗位的工作需求,本書對統計基礎內容進行了相應調整。抽樣推斷部分只保留了抽樣調查的基本方法,在統計調查任務中進行此部分內容的講解,而將較難的參數估計部分剔除;指數分析在日常經濟管理中應用較少,如果某些專業領域用到指數分析,則需要更為專業的統計學習,因此統計基礎中也將此部分剔除;相關與回歸分析在市場調查與預測中會經常用到,且使用Excel軟件較為容易,因此仍然保留此部分。
本書加大了使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整理的內容,讓學習更適應現代化的日常應用要求。增添更多日常經濟生活中的小案例以及高職學生樂于接受的統計常識,盡可能讓高職學生減少畏懼心理,讓統計基礎的學習變得富有趣味性。
第2章 統計設計與統計調查
本章要點:
了解基本的統計設計內容。
了解統計調查的含義、種類和方法。
明晰統計調查方案的內容。
熟悉調查問卷的設計。
技能目標:
能對統計設計進行簡單的理解。
能進行基本的調查問卷設計。
能用Excel進行調查問卷的整理。
工作案例導入
如何設計統計調查?
單位里準備對2012-2015年的大中專畢業生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對報考國家公務員持何種態度。假定給你一名剛錄取的公務員做助手。試問你如何開展調查?
設計一:
首先,要制定一份問卷,經領導審閱同意后開始著手考慮調查的途徑。
其次,由于現在許多高校的校園網絡建設都比較完善,那么可以與學校聯絡,看在哪些高校可以通過網上投票,這樣就可以節省時間和開支,也方便統計。
再次,對于無法在網上進行調查的學校,就可以找到各個學校的學生會負責人分頭調查,動員他發動學生會下屬學生干部協助我們發放和回收調查問卷,這樣應該是最有效的做法。
最后,調查完畢后,統計好結果并寫一份詳細的報告給上級領導。
評析:采取了問卷調查和網絡調查兩種形式,認識到人手不足的問題。但是沒有講明是問卷調查法,對調查的組織和人員安排并不恰當,較為簡單,調查結果不會有較好的信度。
設計二:
這次調查我準備采取開座談會的形式進行,將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調查:
首先,我會做好調查準備:第一,確定座談會上要調查的問題,選取調查對象的具體范圍,分為兩種--一種是已經畢業參加工作的,一種是即將畢業的,做好經費預算,確定調查時間和期限,制訂調查計劃,向領導匯報,這一部分工作由我去完成;第二,根據調查對象的范圍,安排剛錄取的公務員聯系調查對象,聯系調查場地、準備錄音及記錄工具、小禮物、安排交通工具等。
其次,與助手一起展開調查:到達調查對象單位,組織調查,由我負責提問,助手負責記錄,根據調查問題進行調查,調查完畢后由助手發放小禮物給調查對象。
再次,進行調查分析:由助手整理錄音及記錄材料,將調查內容歸類,結算調查經費,由我負責根據調查內容撰寫調查報告,同助手溝通后向領導匯報。
評析:采取座談會的方式進行調查,方法得當,人員安排較為合理。
設計三:
這次調查我將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按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首先,調查的準備。這階段主要是制作調查問卷,選取2012-2014年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若干名并找到聯系方式,選擇2015年即將畢業的若干學校的學生,確定調查時間和期限,選聘調查員,向領導匯報并爭取適量的經費,安排好交通工具及禮物等后勤保障。
其次,進行調查。這階段主要是根據所選的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回收調查問卷、發放調查小禮物等。
再次,對調查問卷進行資料整理和分析。這階段主要是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審核、統計;確定調查資料分析研究方法,并進行調查分析;撰寫調查報告及調查總結并向領導匯報;問卷歸檔,結算經費及其他相關工作。
最后,分工安排。由我負責總體策劃和安排,并制作調查問卷、經費預算、撰寫調查報告等較為復雜的工作;由剛錄取的公務員助手負責聯系調查對象、結算經費、安排交通工具、選聘調查員、進行數據統計等較為簡單的工作;兩人一起負責對調查員的培訓、數據分析、文件歸檔、向領導匯報等工作。
評析:采取的是調查問卷方式,方法較為可行,方案較為詳盡。
思考:(1) 本案例中的統計研究目的是什么?
(2) 請你為三種設計方案打打分,"優、中、差"如何評定?
提示:本案例的統計研究目的是了解2012-2015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報考國家公務員的態度。一個統計調查涉及的東西很多,調查方法可以是問卷調查法、座談會法、訪問法等,選擇什么樣的調查方法,組織起來是不一樣的。因而統計設計在明確統計研究目的的情況下,要先確定調查形式和方法,按照統計工作過程設計調查方案。設計一總體評分:差;設計二總體評分:中;設計三總體評分:優。
2.1 統 計 設 計
2.1.1 統計設計的概念和作用
統計設計是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統計研究的目的,對統計工作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的通盤考慮和安排。它是統計設計的第一階段,結果表現為各種設計方案,如統計指標體系、分類目錄、統計報表制度、統計調查方案、統計整理方案等。統計設計是統計工作實施的基本依據,是使統計工作能協調地、有秩序地、順利地進行的必要條件,是保證以后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諸階段工作質量的重要前提。
統計設計對整個統計工作起到兩方面的作用。
(1) 從認識上講,是對統計總體的定性認識和定量認識的連接點。它將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全面的反映和研究,避免統計標準的不統一。
(2) 從工作上講,它起通盤安排的作用,分清主次先后,按需要和可能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避免重復和遺漏,使統計工作有秩序地、順利地進行。
2.1.2 統計設計的種類和內容
1. 專項設計與整體設計
按統計設計所包括對象的范圍可將其劃分為專項設計和整體設計。專項設計,是從研究對象的某一部分出發,對該方面的具體內容進行設計。例如: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有關生產的統計設計是專項設計,有關營銷的統計設計也是專項設計;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專門進行人口方面的統計設計(如人口普查)是專項設計、進行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方面的統計設計也是專項設計。整體設計,是將統計研究內容作為一個整體,對其進行全面的設計。例如,一個企業統計工作的設計、全國工業統計工作的設計。統計整體設計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的設計;②統計分類和統計分組的設計;③統計表的設計;④統計資料搜集方法的設計;⑤統計工作各部門和各階段的協調與聯系;⑥統計力量的組織和安排等。
整體設計和專項設計比較,整體設計是第一位的,專項設計應當服從整體設計的統一安排。整體設計和專項設計的劃分是相對而言的。若在一個研究目的下為專項設計,在另一個研究目的下可能會變成整體設計。例如,對于反映全國規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的設計來說,商業統計的設計就是專項設計。若把商業作為獨立的統計研究對象時,商業統計的設計就成為整體設計。
2. 單階段設計與全過程設計
按統計設計所包括的工作階段可將其劃分為單階段設計和全過程設計。單階段設計,是對統計工作過程中某一具體階段所進行的設計,一般體現為某一階段具體的統計設計方案。例如,統計調查的設計、統計整理的設計、統計專題分析的設計等。全過程設計,是對統計工作中經歷的各個階段所進行的全面設計,也稱為全階段設計,是從確定統計內容、統計指標和統計指標體系開始到統計分析全過程的通盤安排,其中包括統計工作階段所有的設計方案及工作階段之間的協調統一。統計全過程設計的內容主要有:①明確規定統計工作的目的;②確定統計對象的范圍;③規定統計的空間標準和時間標準;④根據統計研究的目的,制定出調查登記的項目、分類和分組的方法以及統計指標的計算方法;⑤制定保證統計資料準確性的方法;⑥規定各個階段的工作進度、時間安排、各個工作階段的聯系和各階段的基本方法;⑦安排好統計工作全過程的組織工作。
全過程設計和單階段設計,各有側重。全過程設計側重于從宏觀上安排各階段之間的銜接與聯系,強調全面;單階段設計則側重于安排工作的具體步驟與方法,強調細節。全過程設計和單階段設計相比,全過程設計是主要的,單階段設計要在全過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并服從全過程設計的安排。
【知識鏈接】統計設計的內容
統計設計是對統計工作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的考慮,它包括整個統計工作過程的全部內容,相當于整體設計和全過程設計的集合。
1. 明確統計研究的目的和任務
統計設計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統計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它決定了統計設計內容的差異。因為對同一種現象,根據不同的任務,從不同的目的來進行統計研究,所得到的統計結果不同。
2. 確定統計指標和統計指標體系
統計工作是通過統計指標來反映和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方面的情況。社會經濟現象是一個復雜多角度的整體,需要相互聯系的一群統計指標(即指標體系)來反映總體的立體全貌。因此,確定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是統計設計的中心內容。
3. 確定統計分類和分組
確定統計分類和分組也是統計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是對社會經濟現象本身的分類和分組,如國民經濟部門分類、人口的職業分類、人口的年齡分組等。
4. 制定統計調查方案
為了保證在統計調查過程中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和協調一致,必須制定統一的統計調查方案,包括確定調查的任務和目的,確定調查對象與調查單位,確定調查項目和設計調查表,確定調查工作的組織實施計劃等內容。
5. 制定統計整理方案
統計整理不僅是對大量原始資料進行科學分類和匯總,也是對次級資料進行再加工,為統計分析提供系統化和條理化的綜合資料。制定統計整理方案實際上是對統計分類和匯總工作做出統一的安排。
6. 規定各個階段工作進度和時間的安排
這里所說的各個階段,既包括統計工作過程中幾個大的階段,如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等,也包括大的階段中的細節。
7. 明確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和協調
由于各個部門、各級機構對指標口徑、分類粗細的要求不同,需要統一考慮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以滿足各方面的要求。因此,統計設計的內容必須考慮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協調與保障。
8. 統計力量的組織和安排
統計力量的組織和安排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統計機構的組織與統計力量的安排,如統計局、統計咨詢公司等專業的統計機構,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各級別的統計人員。二是非專業統計機構的組織與統計力量的安排,主要是各類協助統計工作的機構,非專業統計人員較多。需要協調安排好兩個方面的力量,才能讓統計工作順利開展并完成。
2.1.3 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的設計
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的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是統計設計的中心內容。根據統計研究的任務要求和特點,主要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確定統計指標體系的組成,明確統計指標體系的核心指標
客觀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作為反映客觀事物數量方面的統計指標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一個統計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在總體范圍上應該一致,在指標口徑上應該相互聯系,與統計研究目的關聯性不強甚至無關的指標應盡可能排除在該指標體系之外。
核心指標是統計指標體系中以它為主的中心指標。以哪一個指標作為核心指標,取決于許多因素。例如,統計對象的性質、統計總體的范圍、統計研究的目的等。核心指標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應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核心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好壞的指標體系應以利潤作為核心指標。
核心指標確定以后,應當圍繞它設計各種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體系。例如,利潤的形成依賴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各種因素所處的情況,如原材料、燃料、動力的供應和消耗狀況、設備的利用和運轉情況、勞動生產率高低、工藝技術水平等。這樣便可設計各種指標,對各種因素的數量進行觀察,從而形成工業企業統計指標體系。
2. 確定統計指標的含義和范圍
統計指標的含義應該具有以精確的統計數字來測度現象總體的功能。在所研究的現象中,有些定性概念是具有明顯的測度功能的,如價格、成本、工資、利潤等。這些現象的名稱一般直接體現了測度的特征,在設計統計指標時,往往可以直接用作指標名稱。統計設計所需要做的僅僅是將現象的定性概念表述為統計指標的測度含義,例如,成本現象的定性概念為:消耗在產品中的物化勞動和必要勞動。從測度的要求出發,按照勞動的消耗轉化為費用的支出,就是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的支付,就成為可測度的成本指標。
有些定性概念是不具備測度功能的,例如,企業規模、經濟效益、人的智力、產品質量等。對這一類現象,必須另行尋找既能體現現象的本質,又具有測度功能的特征來作為統計指標。這類現象的統計指標名稱不可能與現象的定性概念相一致,需要尋找替代的方法。例如,"農場規模"這一現象是不可度量的,可從與其性質近似的許多具有測度功能的特征(如耕地面積、職工人數、資金額、產值等)中,挑選最能體現"規模"這一特征來作為統計指標。而"工人生產技術水平"取決于工人接受文化教育專業訓練的年限,以及工齡等。這樣,就可以從現象變動的因果關系中選擇最能體現其本質的特征作為測度這一現象的統計指標。
思考:人的智力是通過什么指標來度量的呢?
提示:人的智力通常用智商這一指標來度量,智商=智力年齡/實際年齡×100,是根據人的智力現象的性質和運動規律而專門設計的具有測度功能的指標。
【知識鏈接】產品質量指標
產品質量指標是指計劃期內企業生產的各種產品應達到的質量標準。產品質量受若干個質量控制參數控制。對質量參數的統一規定形成了質量技術標準。在執行質量標準上有幾種形式:包括國際標準、國家標準、部頒標準、企業標準、企業內部標準等。產品質量指標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反映產品內在質量的指標,主要是產品平均技術性能、產品質量等級等;另一類是反映產品生產過程中工作質量的指標,如質量損失率、廢品率、成品返修率等。產品質量本身不可測度,但是引入現象的品質差異等級,即產品質量等級,便使其具備了可測度的特性,例如,按照一定標準判別產品外觀形態和內在性能的優劣,將產品質量劃分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不合格品。
統計指標的范圍也稱統計指標的口徑,為了統一口徑,保證測度結果的準確,統計設計需要將抽象的、定性概念的外延具體化,明確無誤地為某種特定性質現象界定統一的計量標準,列舉出這一現象的統計范圍。例如,人口數指標有常住人口的概念,常住人口基本概念是指全年經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個月以上,而且經濟和生活與本戶連成一體的人口。現役軍人、中專及以上(走讀生除外)的在校學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親、看病)且已有穩定的職業與居住場所的外出從業人員,不應當作家庭常住人口。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規定,常住人口不僅指常住在普查區內并登記了常住戶口的人,而且還包括普查期間無戶口或戶口在外地而住本地1年以上的人,但不包括在本地登記為常住戶口而離開本地1年以上的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使用的常住人口=戶口在本轄區人也在本轄區居住+戶口在本轄區之外但在戶口登記地(指辦理暫住證的臨時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待定(無戶口和口袋戶口,即持戶口遷移證、出生證、退伍證、勞改勞教釋放證等尚未辦理常住戶口的人)+戶口在本轄區但離開本轄區半年以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