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無機化學》教材與上述《無機化學基本原理》教材配套使用,全書共12章,以元素周期律為基礎,以無機化學的基本原理(主要是熱力學原理及結構原理)為綱,組織全書內容;用詳實而豐富的化學事實,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備、性質、反應性及其規律性變化。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學習元素化學的過程中,能進一步應用無機化學的基本原理去總結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規律性,從而既加深對無機化學基本原理的認識及理解,又學會運用無機化學基本原理去研究、討論、說明、預測相應的化學事實,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綱舉目張"的教學效果。在書的最后,增加了"無機化學發展的新興領域"(含無機材料化學、生物無機化學、超分子化學與晶體工程等)的內容,使讀者不但學習無機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而且了解無機化學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為了方便師生的教與學,與《無機化學基本原理》和《元素無機化學》教材配套出版電子教案光盤以及《無機化學習題精解》教學參考書。適合于綜合性大學、普通高等院校化學類各專業本科生使用,也可用作其它各類高等院校普通化學課程的教學參考書以及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考研參考書。
《無機化學(下冊)》由中山大學和南開大學合作編著,分上、下兩冊,上冊內容是基礎無機化學原理,下冊內容是元素無機化學和無機化學進展。《無機化學(下冊)》是下冊,內容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順序,系統地介紹各族重要元素單質和無機化合物的存在、制備、物理化學性質;同時簡要介紹無機化學發展前沿(無機功能材料、生物無機化學和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成果。《無機化學(下冊)》注重科學性、應用性、適用性和前沿性,在論述無機化學原理的同時,簡要介紹無機化學研究的新成果,幫助讀者擴展視野。《無機化學(下冊)》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學、應用化學、材料化學、高分子化學、化工、化學生物學等專業本科生的無機化學教材,也可以作為其他相關專業教學參考書以及報考相關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參考書。
序
前言
第13章 鹵族元素
13.1 鹵族元素基本性質
13.1.1 鹵族元素通性
13.1.2 第二周期元素——氟的特殊性
13.2 鹵素單質
13.2.1 物理性質
13.2.2 化學性質
13.2.3 鹵素單質的制備
13.2.4 鹵素的用途
13.3 鹵化氫與氫鹵酸
13.3.1 鹵化氫
13.3.2 氫鹵酸
13.4 鹵化物、鹵素互化物和多鹵化物序
前言
第13章 鹵族元素
13.1 鹵族元素基本性質
13.1.1 鹵族元素通性
13.1.2 第二周期元素——氟的特殊性
13.2 鹵素單質
13.2.1 物理性質
13.2.2 化學性質
13.2.3 鹵素單質的制備
13.2.4 鹵素的用途
13.3 鹵化氫與氫鹵酸
13.3.1 鹵化氫
13.3.2 氫鹵酸
13.4 鹵化物、鹵素互化物和多鹵化物
13.4.1 鹵化物
13.4.2 鹵素互化物
13.4.3 多鹵化物
13.5 鹵素氧化物、含氧酸及其鹽
13.5.1 鹵素氧化物
13.5.2 鹵素含氧酸及其鹽
13.6 擬鹵素*
13.6.1 與鹵素的相似性
13.6.2 氰與*
13.6.3 硫氰、硫*和異硫*
習題
第14章 氧族元素
14.1 氧族元素基本性質
14.1.1 氧族元素通性
14.1.2 第二周期元素——氧的特殊性
14.2 氧與臭氧
14.2.1 氧
14.2.2 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成鍵特點
14.2.3 臭氧
14.3 氧化物、水與過氧化氫
14.3.1 氧化物
14.3.2 水
14.3.3 過氧化氫
14.4 硫單質及化合物
14.4.1 硫單質
14.4.2 硫化氫及氫硫酸
14.4.3 硫化物與多硫化物
14.4.4 硫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鹽
14.4.5 硫的鹵化物和鹵氧化物*
14.5 硒、碲及其化合物
14.5.1 硒、碲單質
14.5.2 硒、碲的化合物
習題
第15章 氮族元素
15.1 氮族元素基本性質
15.2 氮族元素的單質
15.2.1 氮
15.2.2 磷
15.2.3 砷、銻、鉍
15.3 氮族元素氫化物
15.3.1 氨及其衍生物
15.3.2 磷化氫和聯磷
15.3.3 砷化氫、銻化氫和鉍化氫*
15.4 氮族元素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鹽
15.4.1 氮的氧化物
15.4.2 氮的含氧酸及其鹽
15.4.3 磷的氧化物與含氧酸
15.4.4 砷、銻、鉍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鹽
15.5 氮族元素的硫化物
15.6 氮族元素的鹵化物
15.6.1 氮的鹵化物
15.6.2 磷的鹵化物
15.6.3 砷、銻、鉍的鹵化物*
習題
第16章 碳族元素
16.1 碳族元素基本性質
16.2 碳族元素的單質
16.2.1 碳
16.2.2 硅
16.2.3 鍺、錫、鉛
16.3 碳的化合物
16.3.1 氧化物
16.3.2 碳酸及其鹽
16.3.3 碳的鹵化物
16.3.4 二硫化碳
16.3.5 碳化物
16.4 硅的化合物
16.4.1 硅的氫化物
16.4.2 二氧化硅
16.4.3 硅酸、硅膠和硅酸鹽
16.4.4 硅的鹵化物
16.5 鍺、錫、鉛的化合物
16.5.1 氧化物
16.5.2 硫化物
16.5.3 鹵化物
16.5.4 鉛的其他化合物
16.6 次周期性
16.6.1 第二周期元素——氟、氧、氮的特殊性
16.6.2 第四周期元素——溴、硒、砷的高價態化合物的特殊性
16.6.3 第六周期元素——鉍、鉛、鉈的最高價態化合物的特殊性
16.7 人體的主要元素組成及生物非金屬元素的功能*
習題
第17章 硼族元素
17.1 硼族元素基本性質
17.2 硼族元素的單質
17.2.1 硼
17.2.2 鋁
17.2.3 鎵、銦、鉈
17.3 硼烷
17.3.1 硼烷的組成與命名
17.3.2 硼烷的分子結構及李普斯昆成鍵模型
17.3.3 硼烷的化學性質
17.4 硼族元素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鹽
17.4.1 硼的含氧化合物
17.4.2 氧化鋁和氫氧化鋁
17.4.3 氫氧化鎵和氫氧化銦
17.5 硼族元素的鹵化物
17.5.1 硼的鹵化物
17.5.2 鋁的鹵化物
17.5.3 鎵、銦、鉈的鹵化物
習題
第18章 堿金屬和堿土金屬
18.1 堿金屬、堿土金屬元素基本性質
18.2 堿金屬、堿土金屬元素的單質
18.2.1 物理性質
18.2.2 化學性質
18.2.3 單質的制備
18.3 氧化物
18.3.1 普通氧化物
18.3.2 過氧化物
18.3.3 超氧化物和臭氧化物
18.4 氫氧化物
18.4.1 酸堿性
18.4.2 水溶性
18.5 氫化物
18.6 鹽類
18.6.1 堿金屬鹽的特點
18.6.2 鉀鹽和鈉鹽的比較
18.6.3 堿土金屬鹽的特點
18.6.4 焰色反應
18.6.5 重要的鹽
18.7 對角線規則
18.8 堿金屬、堿土金屬的用途*
習題
第19章 銅鋅副族元素
19.1 ds區元素通性
19.2 銅副族
19.2.1 單質的性質
19.2.2 礦藏及金屬冶煉
19.2.3 銅的化合物
19.2.4 銀的化合物
19.2.5 金的化合物
19.3 鋅副族
19.3.1 單質的性質
19.3.2 礦藏與金屬冶煉
19.3.3 鋅和鎘的化合物
19.3.4 汞的化合物
習題
第20章 d區過渡金屬元素
20.1 d區過渡金屬元素通性
20.1.1 d區過渡金屬元素的基本性質
20.1.2 氧化態變化規律
20.1.3 電離能的變化規律
20.1.4 過渡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磁性
20.1.5 過渡元素的配位性
20.1.6 離子的顏色
20.1.7 過渡元素各氧化態物質的氧化還原性
20.2 第一過渡系列金屬元素及其常見化合物
20.2.1 鈦
20.2.2 釩
20.2.3 鉻
20.2.4 錳
20.2.5 鐵、鈷、鎳
20.3 某些第二、第三過渡系列金屬元素
20.3.1 鉬、鎢
20.3.2 鈀、鉑
20.4 過渡金屬有機化合物簡介*
20.4.1 概述
20.4.2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結構
20.4.3 金屬羰基化合物
20.4.4 含烯、炔和烯基配體的有機金屬配合物
20.4.5 夾心結構配合物
習題
第21章 鑭系元素和錒系元素
21.1 鑭系元素的基本性質
21.1.1 存在和分布
21.1.2 價電子層結構、原子半徑和離子半徑
21.1.3 氧化態與ΔrG*m/F-Z圖
21.1.4 離子的顏色
21.1.5 離子的發光
21.1.6 鑭系離子及其化合物的磁性
21.1.7 鑭系金屬單質的性質
21.2 鑭系元素的化合物
21.2.1 鑭系元素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
21.2.2 鑭系元素的難溶鹽
21.2.3 鑭系元素的易溶鹽
21.3 鑭系元素的分離和冶煉*
21.3.1 礦石的分解
21.3.2 稀土元素的分離
21.3.3 稀土金屬的制備
21.4 稀土元素的用途*
21.4.1 在冶金工業中應用
21.4.2 稀土電、磁功能材料
21.4.3 稀土發光材料
21.4.4 在能源產業中應用
21.4.5 在化學工業中應用
21.4.6 在玻璃工業中應用
21.4.7 在農業中應用
21.5 錒系元素的通性*
21.6 釷和鈾*
21.6.1 釷及其重要化合物
21.6.2 鈾及其重要化合物
習題
第22章 氫、稀有氣體
22.1 氫
22.1.1 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用途
22.1.2 氫在周期表的位置及其成鍵特征
22.1.3 氫氣的性質和制備
22.1.4 氫化物
22.1.5 氫能源
22.2 稀有氣體
22.2.1 稀有氣體的發現、性質和用途
22.2.2 稀有氣體化合物
習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