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經濟的歷史進程伴隨著技術的進步而逐漸開展,原始工業的變革促進了自由市場的發展,資本主義通過自由市場的運作開始興起,由此衍生的通信/化石能源矩陣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廣闊的通用技術平臺。經濟聚集是這一時期所帶來的后果,垂直整合公司的出現使經濟模式主要依賴資本、土地、勞動力、企業家等生產要素,市場通過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把生產力發揮到極致,經濟社會由物質匱乏社會發展為“豐裕社會”,足夠的規模經濟使市場囤積起巨大的利潤空間。
但與此同時,社會的“非理性亢奮”無可避免地在市場上彌散開來。崇尚過度消費的文化以及嚴苛落后的財產觀念在從單純市場交換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愈演愈烈,人們無節制地從大自然攫取資源,并都想通過“占有”以實現個人的存在價值,以物質消費的滿足替代精神世界的提高,低水平地消耗和浪費資源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和進一步惡化。時至今日,新一輪的經濟變革已迫在眉睫,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互聯網/可再生能源矩陣為基石,在全球協作共享和創新要素驅動的背景下,依托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通信技術、能源革命和物聯網的發展,將以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應用實現了實體資源的虛擬化和數據處理的高效率,通過海量的共享空間和全方位的數據分析,為平臺化的經濟架構提供了落地實踐的手段并奠定了扎實的根基;互聯網、通信技術的迭代更新能夠不斷網羅市場上大大小小的參與主體,實現供需雙方的快速匹配并促進產消者的誕生,在重復博弈下淘汰傳統經濟垂直價值鏈的剩余中間人,減少交易活動中不必要的冗余成本和摩擦成本;能源革命和物聯網的發展演進帶來了分布式、協同和橫向對等的生產交易模式,實現以可再生能源為生產動力的規模化擴張效應,為社會的全要素、跨產業、綠色化生產創造了新的渠道通路。這些正是一個成功的經濟范式必須具有的通信媒介、能源和運輸渠道,在此基礎上,共享經濟應運而生,以分布式、橫向化、協同性和零邊際成本等特性使人類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共享經濟的到來,顛覆了傳統經濟的生產運營模式以及人們的工作消費觀念,基于“協同共享”的橫向分布式網絡代替了傳統資本主義“垂直整合”的集中管控型公司構架,基于“隨時使用,何必擁有”的資源共享觀念代替了傳統資本主義的“消費即占有,占有即存在”的固化所有權理念。共享經濟創造性的突破帶來社會資本的大幅增長,一舉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一新型的經濟階段進行研究分析,但大部分只是對經濟現象的表層描述,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共享”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其成為一個經濟時代的特征是社會發展必然的選擇,從理論上追溯共享經濟的緣起、動力和機制將會發掘出巨大的價值,并為推動人類未來進步發展做出極大的貢獻。由此,構建一個共享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將是劃時代的創舉。具體而言,共享經濟學是指由于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利用,信息、知識、智力等資源和生產資料具有可復制性、迅速擴散性、低成本搜尋性、高效率獲取性,從而交易的邊際成本變小甚至為零,人們可以低價或免費使用的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理論體系。
對共享經濟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上,而應從一個學科體系角度構建起共享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并結合實踐案例的剖析解讀,實現對這一經濟階段系統科學、全面深入的學習認知,挖掘其所蘊含的珍貴價值。基于這一思路,本書主要從學科理論的層面研究分析共享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目標本質、產權屬性、特征要素、運行機制、資源配置,并在理論架構的全面構建基礎之上,結合具體的案例解讀共享經濟的實現方式、商業模式、應用領域,從而總結出其在價值創造方面的成效。總而言之,本書旨在從學科研究的角度深入探索共享經濟現象背后的邏輯原理,首次建立并完善共享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體系,為今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借鑒。
《共享經濟學》一書是張玉明教授及其團隊基于互聯網的“共享、開放、平等、民主”理念的學術專著《云創新理論與應用》(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之后的又一創新性成果。本書由張玉明教授提出創意、策劃、擬定提綱、組織、撰寫主要內容并修改定稿,由張遠遠校對并撰寫部分內容。各章執筆撰寫人如下:第1章為劉文佳,第2章為劉晶晶,第3章為張玉明、王小楠、李榮,第4章為王小楠、李榮,第5章為張玉明、劉芃,第6章為管航,第7章為紀虹宇,第8章為王越鳳,第9章為劉芃、紀虹宇,第10章為張玉明、卓倩如,第11章為卓倩如、王蘊琛,第12章為張玉明、趙小東,第13章為李甲藝,第14章為趙小東、萬宇軒,第15章為張玉明、毛靜言,第16章為張玉明、徐磊,第17章為謝孝嫻,第18章為王蘊琛,第19章為毛靜言,第20章為徐磊,第21章為萬宇軒,均來自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同時,借此機會向在寫作過程中提供幫助的個人和單位表示感謝。特別感謝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原副院長張暉明教授、山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楊慧馨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教授的指導!寫作過程中還參考了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從中得到了重要的啟示,已盡量將所有貢獻在書中注明,在此一并致謝。
特別感謝科學出版社的領導、編輯和專家對本書的編輯和出版給予的熱情幫助和支持,尤其是馬躍編輯對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勞動,并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設性意見。當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前輩、同仁、讀者批評指正。
張玉明博士/教授/博導
2017年2月27日
張玉明:1962年出生,山東濟南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現為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山東大學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會計學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研究領域:財務會計與金融證券、中小企業發展與企業成長理論、科技創新與管理。主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征信平臺和數據庫建設研究》(15ZDB157)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4項,《中國低碳自主創新模式選擇與對策》等教育部與省部級課題十余項;出版《云創新理論與應用》《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機制》等專著15部;在《科研管理》《會計研究》等發表論文130余篇,其中被CSSCI收錄60篇、EI檢索5篇;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摘錄或全文轉載,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管理學)、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重大成果獎并獲一等獎等十余次;被評為創業競賽優秀指導老師等;具有多年企業管理和金融證券、投資銀行從業經歷,指導、參與30余家企業改制、購并重組、發行股票等項目;擔任濰柴重機、金一文化等的獨立董事,綠霸化學等的財務顧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