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腫瘤內科學/中國科學院教材建設專家委員會規劃教材,臨床腫瘤學專業系列教材》為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腫瘤學方向學生的臨床腫瘤內科學教材。《臨床腫瘤內科學/中國科學院教材建設專家委員會規劃教材,臨床腫瘤學專業系列教材》共分兩篇:第一篇總論,介紹了臨床腫瘤內科的基礎知識、原理和原則;第二篇各論,介紹了臨床常見腫瘤的發生發展、臨床表現、診斷和規范化內科治療。《臨床腫瘤內科學/中國科學院教材建設專家委員會規劃教材,臨床腫瘤學專業系列教材》的特點是系統、全面,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臨床腫瘤內科實踐,重點突出,實用性強,易學,易掌握。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腫瘤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第一節 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念
第二節 惡性腫瘤主要治療方法的發展與評價
第三節 多學科綜合治療的基本原則與模式
第四節 腫瘤綜合治療團隊的組成
第五節 多學科綜合治療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第二章 臨床腫瘤內科治療的基本原則
第三章 抗腫瘤藥物
第一節 抗腫瘤藥物的分類
第二節 抗腫瘤藥物的藥動學
第三節 抗腫瘤藥物的藥理作用和耐藥機制
第四節 細胞毒類抗腫瘤藥
第五節 非細胞毒類抗腫瘤藥物
第四章 惡性腫瘤化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第一節 化療藥物的應用原則
第二節 化療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第三節 惡性腫瘤化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第五章 腫瘤化療常見毒副作用及處理
第一節 骨髓抑制
第二節 惡心、嘔吐
第三節 口腔黏膜炎
第四節 心臟毒性
第五節 肺毒性
第六節 腎和膀胱毒性
第七節 神經毒性
第八節 性腺功能障礙
第九節 第二原發腫瘤
第六章 腫瘤的多藥耐藥
第一節 MDR的機制
第二節 逆轉MDR的研究
第三節 問題與展望
第七章 腫瘤的生物治療
第一節 腫瘤生物治療的發展歷史
第二節 腫瘤的免疫治療
第三節 腫瘤的基因治療
第四節 腫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療
第八章 惡性腫瘤疼痛的治療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癌痛的評估
第三節 癌痛的治療
第四節 鎮痛藥不良反應的防治
第九章 腫瘤的姑息性治療
第一節 姑息性治療的概念
第二節 姑息性治療的形式
第三節 姑息性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
第四節 姑息性治療的方法
第五節 姑息性治療需注意的事項
第六節 常見癥狀的姑息性治療
第十章 腫瘤化療的護理
第一節 化療藥物的臨床給藥途徑及護理
第二節 化療常見不良反應的護理
第三節 腫瘤化療藥物的配制與防護
第四節 腫瘤生物治療護理
第二篇 各論
第十一章 頭頸部腫瘤
第一節 腦瘤
第二節 鼻咽癌
第三節 甲狀腺癌
第十二章 胸部腫瘤
第一節 乳腺癌
第二節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第三節 惡性胸膜間皮瘤
第十三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食管癌
第二節 胃癌
第三節 原發性肝癌
第四節 胰腺癌
第五節 結直腸癌
第六節 胃腸道間質瘤
第十四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
第一節 腎癌
第二節 膀胱癌
第三節 前列腺癌
第四節 睪丸腫瘤
第十五章 婦科惡性腫瘤
第一節 卵巢癌
第二節 子宮頸癌
第三節 子宮內膜癌
第四節 滋養細胞腫瘤
第十六章 淋巴、造血系統惡性腫瘤
第一節 惡性淋巴瘤
第二節 急性白血病
第三節 慢性白血病
第四節 多發性骨髓瘤
第十七章 骨軟組織惡性腫瘤
第一節 骨腫瘤
第二節 軟組織腫瘤
第十八章 惡性黑色素瘤
第十九章 原發灶不明的惡性腫瘤
第一節 原發灶不明的惡性腫瘤的概述
第二節 原發灶不明的轉移性腺癌
第三節 原發灶不明的轉移性鱗癌
第四節 原發灶不明的神經內分泌癌
第二十章 腫瘤內科急癥及并發癥
第一節 腫瘤溶解綜合征
第二節 惡性漿膜腔積液
第三節 高鈣血癥
第四節 脊髓壓迫癥
第二十一章 惡性腫瘤的營養支持治療
附錄
附錄一 患者一般狀況的評分標準
附錄二 實體腫瘤療效評定標準
附錄三 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分級標準
附錄四 體表面積計算圖
附錄五 常用抗癌藥物中英文名稱和縮寫
參考文獻
《臨床腫瘤內科學/中國科學院教材建設專家委員會規劃教材,臨床腫瘤學專業系列教材》: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腫瘤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1.掌握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念。
2.熟悉多學科綜合治療的基本原則與模式。
3.了解腫瘤綜合治療團隊的組成。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表的《2014年世界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負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加重,平均每8個死亡病例中就有1人死于癌癥。報告指出,2012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1400多萬,癌癥死亡人數820萬。預計在未來20年達到每年2200萬的水平,同期癌癥死亡人數也將飆升至1300萬。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癌癥都已經成為人類死亡的主要殺手之一,其中,肝癌、食管癌、肺癌、胃癌為四大癌癥。同時報告還指出,中國新診斷的癌癥病例為307萬,占全球總數的21.8%。癌癥死亡人數約220萬,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26.9%。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一癌癥大國(該數據略低于中國本國2012年的統計結果,中國腫瘤登記中心記錄的每年新增病例為350萬,死亡人數為250萬)。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癌癥的治療進展實在不盡人意,無論是傳統治療“三板斧”——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化療)、放射治療(放療),還是方興未艾的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基因治療、熱療,每一種治療手段都存在著不足,合理利用多種治療手段可以取得更加顯著的治療效果。綜合治療的理念由此產生,多學科相互協作互為補充,目前它已成為惡性腫瘤治療的基本原則,標志著惡性腫瘤的治療已走向規范化。
第一節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念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對腫瘤治療方法的演變及人們對腫瘤認識的不斷深入,多學科綜合治療的觀念在腫瘤治療中逐漸形成了。國內孫燕早在1976年出版的《實用腫瘤學》中就對綜合治療給出了定義:“根據患者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期)和發展趨向,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以期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1995年,美國Abeloff等在其所著的《臨床腫瘤學》中也首次列出了綜合治療章節。其后隨著“以人為本”意識在醫療行為中的加深,我們治療腫瘤的目的不再片面強調治愈率,還應考慮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因而目前綜合治療的概念為: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腫瘤的部位、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期)和發展趨勢,結合細胞分子生物學的改變,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多學科各種有效治療手段,以最適當的經濟費用取得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腫瘤的治療效果,同時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這一概念除考慮了腫瘤的情況(部位、類型、進展情況和生物學特性),還強調了患者的機體狀況(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同時提出的“有計劃和合理應用不同學科所有有效治療手段”符合成本效益的社會醫學觀點及衛生資源的合理應用。治療上,消滅腫瘤不再是唯一的治療目的,還可以是控制腫瘤,患者可以帶瘤生存,使其與機體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防止過度治療,從而為患者謀得較好的生活質量,不致因強烈的治療手段使機體功能嚴重受損甚至喪失。
第二節惡性腫瘤主要治療方法的發展與評價
惡性腫瘤是人類最古老和最復雜的疾病之一。古生物病理學家發現人類早在公元前3400年已有骨腫瘤,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木乃伊已有腫瘤存在的證據,公元前2800年古埃及紙草文記載有皮膚“潰瘍”、“乳房隆起的腫塊”。被譽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把腫瘤分為淺表性生長和隱匿性生長兩大類,并認為腫瘤由體液中的黑膽汁積聚而成。公元200年,蓋倫發展了希波克拉底的體液學說,隨后的1000多年中人們想盡辦法糾正“體液失調”,采用各種各樣的有機物、無機物、植物提取物甚至人的排泄物治療,當然這種治癌法收效甚微。我國對腫瘤的認識也很早,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就有“瘤”這個病名,兩千多年前的《周禮》已記載有專治腫瘍的醫生,稱之為“瘍醫”,至今日本和朝鮮仍將腫瘤稱為“腫瘍”。
一、 腫瘤外科學的發展
外科手術是腫瘤治療的最古老的方法。《三國志 華佗傳》中有我國東漢時期華佗首創以手術治療內臟腫瘤的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使飲其麻沸散,需臾使于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 ”公元7世紀,《晉書》有云:“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
1809年,美國醫生McDowell為一婦女切除了10.2kg重的卵巢腫瘤,術后患者生存了30年,從此拉開了腫瘤外科治療的序幕。1846年,Warren在美國麻省總醫院首次實施了在乙醚麻醉下切除頜下腺。1867年,消炎藥物在外科中開始應用。隨著麻醉學、消炎藥物和消毒滅菌方法的出現,腫瘤的手術治療迅猛發展。Billroth在1860~1890年間首次實施了胃切除術、喉切除術和食管切除術,為胃癌、喉癌和食管癌的根治性切除開辟了新途徑;1890年,Halsted提出了原發癌瘤連同區域淋巴結整塊切除的原則,并以此設計了乳腺癌根治術,即沿用至今的著名的Halsted術式。合理的手術原則和良好的療效對腫瘤外科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隨后,按此原則的許多實體瘤根治術式都陸續出現,直至1935年最復雜的胰十二指腸切除成功,幾乎人體所有重要器官的惡性腫瘤都可經手術治療。20世紀60年代,無瘤觀念得到了普遍的認同,腫瘤外科蓬勃地發展成為了一門專門學科。近20年來,隨著顯微外科技術、微創外科技術、腹腔鏡、胸腔鏡和機器人手術在臨床的相繼開展,這些技術除了能根治切除腫瘤外還因在患者術后恢復狀況、腫瘤活檢和腫瘤診斷等方面具有諸多優勢而備受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