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洲、任紅艷編著的這本《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內容豐富,闡述詳細,對于從事化學教學研究第一線的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①作者將原理、方法、技術的介紹和化學教育教學中要研究的的實際問題相結合,主要章節圍繞實際問題而展開;②在介紹方法的同時注意分析數據所說明的問題;③書中提供了大量的研讀材料、化學教育教學研究中的實際例子以及有關的計算機程序。
李廣洲、任紅艷編著的這本《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共分八章,內容涉及化學科高考的試題和能力層次要求,包括現代測量理論在內的考試質量評價理論和方法,定量測量數據的報道,化學課堂教學(內容處理及教學技能)評價、學生個體(認知和技能)發展評價以及教學實驗結果評價,最后介紹使用SPSS進行相關分析、線性回歸分析和因素分析等!痘瘜W教育測量與評價》內容圍繞實際研究問題展開,示例多,語言簡潔易懂,便于自學;各章均配有研究性閱讀材料,適應不同層次教學。
本書可作為化學學科教育碩士、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以及化學(師范類)專業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化學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本科生進行自學的參考用書,以及廣大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教學研究及管理人員的工具性參考用書。
前言
第一章 化學科高考
第一節 高考與教育測量
一、高考的歷史沿革
二、教育測量
第二節 化學科高考與能力層次
一、化學科高考改革回顧
二、化學科高考的特征
三、考試的分類
四、化學科高考的能力和層次要求
第三節 標準化考試及試題命制要求
一、標準化考試
一、考試大綱
研讀材料: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化學)
三、標準化試題命制的基本要求
第四節 化學科高考的試題
一、客觀性選擇題
研讀材料:猜測校正公式
二、主觀性化學計算題
研讀材料:相對評分法
三、限制性填空/簡答題
四、信息給予題
第五節 考試結果的整理與描述
一、考試的教育功能
二、考試結果的收集與整理
研讀材料:數據的類型
三、考試結果數據的描述
第二章 考試的質量評價
第一節 考試與教育目標
一、教育(教學)目標與考試目標
二、教育目標分類
研讀材料:《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描述目標水平的詞語
第二節 考試結果的有效性
一、效度的概念
二、內容效度
三、積差相關系數
研讀材料:相關系數的平均數
四、效標關聯效度和結構效度
第三節 考試結果的可靠性
一、內部一致性信度
二、評分者信度
三、等級相關系數
研讀材料Ⅰ:信效度的理論意義及兩者關系
研讀材料Ⅱ:利用肯德爾和諧系數計算評分者信度
第四節 考試的項目分析
一、難度分析
研讀材料:多重選擇題難度的校正
二、點雙列相關系數
研讀材料:二列相關系數
三、區分度分析
研讀材料Ⅰ:考試的信度與試題區分度的關系
研讀材料Ⅱ:目標參照性考試的試題分析
第五節 考試理論的進展
一、經典測驗理論
研讀材料:概化理論簡介
二、題目反應理論介紹
研讀材料:拉什模型簡介
三、認知診斷評價與測量的結合
第三章 測量結果的報道
第一節 概率與正態分布
一、概率
二、正態分布
研讀材料:二項分布
第二節 百分等級和百分位數
一、百分等級
二、百分位數
研讀材料:從原始數據資料求中位數以及中位數與均數的比較
第三節 轉換分數及應用
一、Z分數
二、多科成績的總評定
三、T分數
研讀材料:原始分數正態化
第四節 等級計分及等級的數量化
一、正態分布計分
研讀材料:教學班級的均分和標準差控制
二、質量等級的數量化
第四章 測量資料的定性分析
第一節 化學教育科研中的定性方法
一、定性分析的特點
二、定性分析的過程和注意點
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
第二節 訪談法與出聲思維法
一、訪談法
二、出聲思維法
第三節 編碼技術與問題行為圖
一、編碼技術
二、問題行為圖技術
第四節 概念圖技術
一、概念圖及其發展
二、概念圖的結構和類型
三、概念圖的評估方法
第五章 化學課堂教學評價
第一節 教學目標確立的評價
一、教學目標的特點
二、教學目標的表述
第二節 教學內容處理的評價
一、同課異構的“同”與“異”
二、不同視角的同課異構
研讀材料:“奇妙的二氧化碳”同課異構的評價案例
第三節 教學技能使用的評價
一、導人技能
二、結束技能
三、提問技能
研讀材料:課堂提問技能的評價案例
第六章 學生個體發展評價
第一節 學習過程的質性評價
一、學習檔案袋
二、Z管理圖
第二節 個體發展趨勢的量化評價
一、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研讀材料:回歸系數的實際檢驗過程
研讀材料:剩余標準差
一、化學學習進步傾向的定量評價
第三節 化學實驗操作技能測評
一、動作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分類
二、化學實驗操作技能教學目標學習水平分類
三、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的測量與評價
第四節 化學學習中學生情感測評
一、情感領域的教育目標分類
一、化學教育中情感目標分類
三、化學教學中情感領域目標建構
第七章 教學實驗結果評價
第一節 總體水平的估量
一、標準誤差
二、總體平均成績的區間估計
三、t分布
研讀材料:其他總體參數的置信區間
第二節 兩對照集體水平的比較
一、假設檢驗
研讀材料:兩類錯誤
一、兩均數差異比較
第三節 多個集體水平的同時比較
一、F分布
一、方差分析
研讀材料:方差分析的條件
三、多個集體水平的同時比較
第四節 兩因素方差分析介紹
一、2×2實驗設計
一、雙因素方差分析的一般格式
第五節 調查計數與比率的評量
一、比率的區間估計
一、兩比率差異的比較
三、計數數據的評量
第八章 SPSS的使用介紹
第一節 SPSS基本操作
一、基本操作
二、數據的描述與轉換
第二節 均值檢驗
一、單一樣本均值檢驗
二、兩獨立樣本均值差異檢驗
第三節 相關分析
研讀材料:偏相關的計算公式
研讀材料:φ相關的計算公式
第四節 線性回歸分析
一、線性回歸分析原理
研讀材料:標準化回歸系數
二、用SPSS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第五節 因素分析
一、因素分析原理
研讀材料:高師化學系課程分析
二、用SPSS進行因素分析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附表1 正態分布表
附表2 t值表
附表3—1 F值表(單側檢驗)(a=0.05)
附表3—2 F值表(單側檢驗)(a=0.01)
附表4 x2值表
附表5 積差相關系數顯著性臨界值
附表6 等級相關系數顯著性臨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