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規劃教材:西方經濟學》沿著兩條主線進行內容的整合,即以價格理論為主線的微觀經濟學內容的整合和以國民收入理論為主線的宏觀經濟學內容的整合,形成了包括供求理論、效用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結構理論、要素市場理論、福利經濟學理論、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國民經濟波動理論、穩定性經濟政策與實踐等內容的現代經濟學體系。本教材適合作為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基礎課的入門教材,也可以作為管理干部培訓班的閱讀資料。
《21世紀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規劃教材:西方經濟學》以價格理論為主線整合微觀經濟學內容,以國民收入理論為主線整合宏觀經濟學內容。力求簡明易懂,通過案例拉近理論與現實的距離。提供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習題答案等資料。
本叢書根據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學需求設計并創作,涉及的書目包含經濟管理大類的專業基礎課教材及部分專業課教材。
我們力圖打造優秀教材,并認為教材質量的核心是內容質量,但由于編輯個人水平有限,依靠出版社自身的力量大幅度提高內容質量并不現實,故而聘請了一批專家學者組建了本叢書編委會,為本套叢書審綱、審稿。在編委會專家細致的評審下,不僅篩選出一批優秀的作者,而且也幫助編輯和作者理順了寫作思路。可以說每種教材均凝結了眾多編委會成員的心血。我們相信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本套教材將有希望涌現出幾種堪稱優秀的、能適應普通本科高校教學需求的、高質量的立體化教材。
為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普通本科的教學改革持續進行,不少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當前,高校教師對教學改革配套教材的需求呼聲很高,但我們考慮教材出版周期較長,只適合作為已成熟教學改革方案的載體,未經過較長時間檢驗的教學改革成果直接體現在教材上并不合適,故而本叢書的各本教材均基于較為成熟的教學改革成果。
教材雖然是傳播教學改革成果的最佳工具之一,但僅靠教材本身很難將教改思想傳達到位,而教材所配套的教案及其他輔助資料則能有效地達到傳播教學改革成果的目的。為此我們力圖將本叢書打造成主教材與配套電子資料包相結合的立體化教材,提高教材的應用性和實用性。
每種教材所配的電子資料包內均含作者精心制作的電子課件、電子教案、習題答案,有些教材還提供了案例分析、學習指導等更為豐富的教學素材或學習素材。配套電子資料包可參照教材所附的“配套資料索取說明”索取。立體化教材建設與精品課程建設的內容高度相似,本叢書中一些教材源自已建成的精品課程,部分教材正在進行相關的精品課程建設,這些教材都有精品課程網站支持。
為使教材更加適應當前的教學需求,我們在保證理論體系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堅持以活潑的創作風格和貼近工作、社會的內容提升教材的可讀性和可用性。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資源稀缺性是經濟學研究問題的出發點
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 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一、微觀經濟學
二、宏觀經濟學
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
第三節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一、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
三、描述經濟學理論的工具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供求理論
第一節 需求理論
一、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線
二、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
三、個人需求與市場需求
第二節 供給理論
一、供給、供給量和供給曲線
二、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
三、單個廠商供給與市場供給
第三節 價格的決定
一、均衡價格的決定
二、均衡價格的變動
第四節 需求彈性與供給彈性
一、需求的價格彈性
二、其他需求彈性
三、供給的價格彈性
四、彈性理論在經濟決策中的應用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第一節 邊際效用與消費者均衡
一、效用、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三、邊際效用與消費者均衡的條件
四、需求規律與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五、消費者剩余
第二節 無差異曲線與消費者均衡
一、偏好和無差異曲線
二、商品的邊際替代率
三、預算線
四、消費者均衡
第三節 價格效應和消費者選擇
一、價格效應
二、價格一消費曲線與需求曲線
三、收入一消費曲線與恩格爾曲線
四、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生產與成本理論
第一節 廠商理論和利潤最大化
一、為何會有廠商出現
二、利潤最大化假設
第二節 生產函數
一、生產函數概述
二、一種可變要素的生產函數
三、兩種變動投入的生產函數
第四節 土地的供求與地租的決定
一、土地的供求
二、地租的決定
三、經濟租金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學
第一節 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的含義_
二、兩部門的一般均衡
第二節 福利經濟學
一、福利經濟學概述
二、效率與公平
三、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第三節 帕累托最優與經濟效率
一、帕累托最優及其條件
二、完全競爭與帕累托最優
三、非完全競爭的福利損失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八章 市場與政府
第一節 市場經濟與資源配置
一、市場有效性的條件
二、市場失靈及其表現形式
第二節 市場失靈與政府的微觀經濟政策
二、不完全信息與市場失靈_
三、公共物品與市場失靈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九章 國民收入核算
第一節 國民收入的核算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
二、從國內生產總值到個人可支配收入
第二節 國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一、收入和支出的循環流動
二、總支出衡量方法
三、總收入衡量方法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章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第一節 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一、均衡產出
二、消費和儲蓄
三、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四、乘數理論
第二節 三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一、三部門經濟中均衡收入的決定
二、三部門經濟中的各種乘數
第三節 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一、四部門經濟中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二、四部門經濟中的各種乘數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一章 國民收入決定的拓展(一)
LS-LM模型
第一節 IS曲線
一、投資的決定
二、IS曲線及其推導
三、腰曲線的移動
第二節 LM曲線
一、利率的決定
二、LM曲線及其推導
三、LM曲線的斜率
四、LM曲線的移動
第三節 IS-LM模型分析
一、均衡的國民收入與利率
二、均衡國民收入與利率的變動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二章 國民收入決定的拓展(二)
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
第一節 總需求曲線
一、總需求和總需求曲線
二、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第二節 總供給曲線
一、古典總供給曲線
二、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三、常規總供給曲線
四、總供給曲線的三個區域
第三節 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
一、總供求均衡的條件
二、總需求的變動和均衡國民收入
三、總供給的變動和均衡國民收入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三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
第一節 失業理論
一、失業及其衡量
二、失業的類型與原因
三、失業的經濟影響
第二節 通貨膨脹理論
一、通貨膨脹及其衡量
二、通貨膨脹的成因
三、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第三節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一、菲利普斯曲線及其意義
二、短期的和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四章 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
第一節 經濟增長理論
一、經濟增長的含義
二、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
三、經濟增長模型
第二節 經濟周期理論
一、經濟周期的定義
二、對經濟周期的早期認識
第三節 經濟周期成因的理論研究
一、有效需求不足理論
二、貨幣理論
三、投資過度理論
四、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五、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第四節 經濟周期模型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五章 宏觀經濟政策
第一節 為什么需要宏觀經濟政策
一、穩定性經濟政策及其分類
二、穩定性經濟政策目標
第二節 財政政策
一、財政政策及其工具
二、財政政策的運用
三、財政政策效應
第三節 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的含義及貨幣供給機制
二、貨幣政策工具
三、貨幣政策的運用
四、貨幣政策效應
第四節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1S-LM模型與宏觀經濟政策
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六章 國際經濟的基本知識
第一節 開放經濟與國際貿易
一、國際貿易
二、國際結算
第二節 開放經濟與國際金融
一、國際金融
二、匯率
第三節 國際收支平衡
一、國際收支的含義
二、國際收支平衡表
三、凈資本流出函數
四、BP曲線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十七章 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
經濟政策
第一節 IS-LM-BP模型
一、開放經濟中的IS曲線
二、開放經濟中的LM曲線
三、開放經濟中的BP曲線
四、開放經濟中的IS-LM-BP模型
第二節 開放經濟中的財政政策
一、固定匯率下的財政政策
二、浮動匯率下的財政政策
第三節 開放經濟中的貨幣政策
一、固定匯率下的貨幣政策
二、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政策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配套資料索取說明
(二)菲利普斯曲線的理論意義和政策意義
菲利普斯曲線說明了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這與主流的經濟學思想具有相容性。比如,按照凱恩斯學派的理論,在經濟沒有達到充分就業狀態時,總需求增加只會引起國民收入增加而對價格水平幾乎沒有影響;在達到充分就業后,總需求的增加將使價格迅速上升而國民收入基本保持不變。換言之,通貨膨脹發生在充分就業狀態下,非充分就業狀態下沒有通貨膨脹,即失業與通貨膨脹不會并存。
我們知道,失業和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學所關心的兩個最重要問題。菲利普斯曲線的發現給宏觀經濟決策者提出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在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這兩個問題的時候,兩個控制目標互相沖突,難以兼顧。當政府希望通過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來增加就業的時候,客觀上得到的結果是產出增加,就業增加,但必然以物價的上升為代價。反之,如果政府采取緊縮政策,雖然能夠使通貨膨脹下降,但必然要以失業的增加為代價。
二、短期的和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背后的理論基礎,也受到了一些經濟學家的質疑。比如,美國貨幣學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認為,菲利普斯曲線分析方法忽略了影響工資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即工人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弗里德曼認為,企業和工人真正關心的不是名義工資,而是實際工資,當勞資雙方談判新工資協議時,他們都會對未來的通貨膨脹作出預期,并根據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來調整名義工資水平。如果人們預期通貨膨脹率越高,就會要求名義工資增加得越快。根據上述思想,弗里德曼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