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日晴和:民國浙江游記/民國分省游記叢書》是民國時期的民國浙江游記,是民國人寫浙江的游記專輯,旨在凸顯民國人的旅游意識和旅游趣味。對于今人重新認識民國旅游趣味及旅游線路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游記本身的文學價值也值得關注。這些都是當下讀書界不甚注意的文化死角,不僅可拓展全民讀書眼界,對于體會民國的風土人情別有滋味。
清代浙江轄十一府,俗謂之“上三府”“下八府”,那是以錢塘江為界的,“上三府”是杭州、嘉興、湖州,“下八府”是寧波、紹興、臺州、金華、衢州、嚴州、溫州、處州。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全省分錢塘、會稽、金華、甌海四道;南京政府時期,初期實行省縣二級制,全省八十一縣,人們一般仍以舊府屬歸之。建置而外,又有“兩浙”說,以“上三府”為浙西,“下八府”為浙東。這個說法,源于北宋熙寧中所設的兩浙路,因浙西路治杭州,浙東路治越州,故以此分東西。“兩浙”說,雖是約定俗成,但概念模糊,并不符合全省的客觀布局。如果按方位來區劃,則相對比較科學,全省可分東南西北四區,杭州、嘉興、湖州屬浙北,寧波、紹興屬浙東,嚴州、金華、衢州屬浙西,臺州、溫州、處州屬浙南。
就地理形勝來說,浙北和浙東的杭州灣兩側為平原,通稱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湖泊眾多,水港交錯;浙東寧紹平原之南多丘陵,主要有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大盤山;浙西亦多丘陵,主要有白際山、天目山、昱嶺山、千里崗山、龍門山;浙南更多丘陵,主要有仙霞嶺、洞宮山、雁蕩山、括蒼山。境內河流大都與山脈走向平行,也有切割山脈呈格狀分布的,主要有苕溪、錢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甌江、飛云江、鰲江八大水系,以及京杭運河的嘉興、杭州段。湖泊以浙北居多,杭州西湖、嘉興南湖、紹興東湖、鄞縣東錢湖稱四大名湖。浙省東瀕大海,岸線曲折漫長,半島、港灣眾多。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宛如串珠,以舟山為最大。曹聚仁《我與我的世界·浙東》對浙江山水做了概括:“浙西多水,除了於潛、昌化這一邊,都是一葦可航。浙東呢,除了紹興是水鄉,溫州、寧波沿海濱,其他各縣,都是山嶺重疊,嚴州、臺州、處州各府更是崇山峻嶺,仿佛太行王屋的山區。”
舊時浙江旅游,一般都循水路而行,浙北三府,游屐踵接,尤以杭州西湖為最;浙西則沿富春江而上,至淳安而止;渡錢塘江而南,迤邐浙東,山陰道上,甬江兩岸,秀色可餐。至于上天臺、人雁蕩者,寥寥無幾,如徐霞客、王季重、潘次耕輩偶以一游,嘆為奇觀,所留文字,也讓不得以游的蕓蕓眾生,心向往之,夢縈繞之。
這一狀況,隨著民國新式交通格局的形成而很快改變。
在鐵路建設上,有兩條干線。一條是滬杭甬鐵路,上海至杭州段早在一九。九年就已通車。杭州至寧波段,由于錢塘江、曹娥江阻隔,先修曹娥江東岸至寧波段,一九一四年通車;再修蕭山至曹娥江西岸段,一九三七年竣工,同年錢塘江大橋落成。另一條是杭江鐵路,乃二十世紀長江以南最重要的東西交通大動脈,起自蕭山,經由諸暨、浦江、義烏、金華、蘭溪、湯溪、龍游、衢縣、江山,終點是江西玉山,一九三四年全線通車。
在公路建設上,一九二六年建成最早的省道,蕭山至紹興段,嵊縣至新昌段。一九二七年,張靜江主政浙省,提出修建公路八千公里的宏偉計劃,全省各地問及連接周邊各省的公路網建設大規模展開。一九三二年初,蔣介石下令修建蘇、浙、皖間的六條公路,稱為三省聯絡公路。同年十一月又決定修建豫、鄂、湘、贛、蘇、浙、皖七省聯合公路和相關路線網,以及各條沿海國防線、旅游線、聯絡線等,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公路建設。至一九三七年,全省公路總里程已達三千七百多公里。
浙江新式交通格局的形成,極大地帶動了全省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對旅游業的影響,更直接而明顯。滬杭鐵路通車后,杭州的旅游更為興旺,每年游客約四五十萬人。交通旅游部門在上海組織杭州春游團隊,開辦春季滬杭專列,趙君豪《旅行杭州》說:“在上海的人們,提起春天,便會聯想到旅游,更會聯想到杭州,杭州好像是上海人們旅行的惟一目的地。”還在上海、杭州、紹興組織“超山探梅”“莫干避暑”“海寧觀潮”等節令特色旅游。杭徽公路的西線旅游,由富陽、桐廬、天目山進入皖南,朱彤《馀臨路公司創辦概況》說:“今省道既成,汽車迅疾,游山覽勝,夙愿易償。”杭江鐵路和浙東南公路網,大大延伸了旅游的范圍,如天目山、玲瓏山、方巖、仙都、天臺山、雁蕩山的旅游業,都是在新式交通形成后,才真正發展起來的。
當時交通旅游部門還組織名家和記者隨線旅行,以擴大風景名勝的知名度,來促進旅游業。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杭江鐵路局邀請郁達夫等作杭江鐵路沿線考察,十二月就印出“杭江鐵路導游叢書”的第一種《浙東景物紀》,收入郁達夫的《杭江小歷紀程》《浙東景物紀略》,陳萬里的《杭江瑣記》《五泄紀游》《方巖游記》,嵇光華的《杭江鐵路沿線探勝記》,傅東華的《杭江之秋》。一九三四年三月,浙江省建設廳又邀請四十馀人作“東南五省交通周覽會”,分五路出行,郁達夫、林語堂、全增嘏、潘光旦、葉秋原一行去浙西,黃炎培、郭步陶、俞劍華、錢鑄九、顧仲彝一行去浙南。郁達夫的《出昱嶺關記》等一組游記,黃炎培的《之江》,不但是這次活動留下的成績,也是現代游記史上的經典之作。
民國時期浙江旅游業,在全國具有先進性。隨著新式交通的開辟,現代旅游觀念的形成,旅游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旅游作為“新生活”的一種方式,在社會上被積極推廣,得到廣泛的認同和響應。同時,游記的寫作也改變了傳統面貌,成為自然、人文、生活、性情相結合的文體,作者更多,讀者更廣,社會關注度更高,助推了當時旅游業走向興盛。雖說由于抗戰的爆發,太平景象如曇花一現,但現代旅游觀念已開始深入人心。
王稼句,被譽為“江南才子”,著名文化學者、散文作家,著有散文隨筆集《筆槳集》《枕書集》《補讀集》《硯塵集》《談書小箋》《櫟下居書話》等,編纂有《吳門柳》《姑蘇斜陽》《蘇州文獻叢鈔初編》等。
前言
省城篇
西湖游記/顧無咎
丑西湖/徐志摩
杭州之觀察/王桐齡
杭州日記/說齋
春日游杭記/林語堂
西湖舊屐錄/文載道
浙北篇
嘉興特寫/陳寶鑒
嘉興印象記/洗愷
鴛湖彩繪集/金干山
南湖逭暑/王仲鄂
六月廿四的南湖/王簡
風雨滄桑話平湖/王小竹
硤石巡禮/王萬育
觀潮瑣記/嚴獨鶴
湖州印象/薇菁
莫干山觀日出/范煙橋
浙西篇
富春江上的回憶/周瘦鵑
桐廬行
杭江小歷紀程/郁達夫
浙東景物紀略/郁達夫
杭江之秋/傅東華
征途雜記/低眉人
浙東篇
山陰五日記游/俞平伯
蘭亭游記/王葆楨
會稽山水紀勝/蔣維喬
山陰道上訪古續記/陳萬里
朱佩弦兄遺念
——甲子年游寧波日記/俞平伯
之東(節選)/黃炎培
蘭江小語/姚穎
雪竇寺
——在浙江奉化溪口/陳友琴
佛國巡禮/倪貽德
夕陽影里訪丹山/胡憨珠
浙南篇
南游日記/郁達夫
之東(節選)/黃炎培
街頭巡禮/秋田
雁蕩巡禮/錢約新
青田半日/之一
大若巖香市志盛/陽柳
后記
《風日晴和:民國浙江游記/民國分省游記叢書》:
東南山水之勝,首推西湖。民國四年,歲次乙卯,仲春二十三日,余約劍鋒、劍芒、酒癡三譜兄往游焉。
是日,天氣晴明,余輩晨起,乘舟之榜李,復乘火車之杭,途經王店、硤石、斜橋、周王廟、長安、許村、臨平等處,每處車停片時。車中遙望,碧柳成陰,菜花鋪地,壟畝間尤多柔桑,故浙省以絲蠶之業著。自臨平而下,一路遠近皆山,縈青繚白,若與天接。既抵杭,即寓新新旅館。館中稍坐,遂訪一斐、嘯樓、屋廠三子。三子者,蓋先余輩一日行,寓惠中旅館,與新新相去不百武,俱在西子湖畔。既晤三子,聯袂登西泠橋,舉目四矚,則昔所羨慕之西子湖,今乃突現眼前,精神為之一爽。惜暮色蒼--茫,已自遠而至,不克游矣。三子邀至惠中晚酌,縱談良久,始告別歸寓。寓中有風琴,余與劍芒各奏《梅花三弄》一闋。同寓有西婦兩人,佇立旁聽,惜余輩不諳西語,不然與彼細談樂理,不亦旅邸中一段佳話乎?
二十四日晴,晨起拓窗遙眺,覺山光水色,俯仰百變,古今人咸稱西湖絕景,良不誣也。洗漱畢,略進早餐,即移寓惠中,與三子同處。須臾,七人共泛扁舟,過西泠、壓堤、臥龍三橋,至茅家埠,舍舟登岸,游端友別墅。別墅一名宋莊,墅中碧桃怒放,春光如海。亭榭中有匾額者只三處,一曰“香色分春”,一曰“景海閣”,一曰“花為四壁船為家”。又有石室一,殊幽靜。既出別墅,倩舟子前導,步行人山境,漸行漸高,道中進香者,絡繹不絕,紅塵繚繞,眼底皆是,蓋人靈隱之要道也。余謂西湖佳山水,此處乃為愚夫蠢物所充斥,不禁代山靈叫屈也。更堪嘆者,乞丐哀號聲不絕于耳。有一般少年子女,亦以乞憐為生涯,奔走于人前。若曹脫授之以教育,同是大好國民,今何不幸而至于此哉!
行四里許,至合澗橋。橋峙飛來峰口,北澗自靈隱而下,南澗自天竺而下,合流于此,故名。茶寮酒室,游客甚盛。橋前有坊,鐫“飛來峰”“咫尺西天”等字。過橋即飛來峰,峰高不逾數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蒼玉削,若駭豹蹲獅,筆卓劍植,縱橫偃仰,益玩益奇。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崛石外,矯若虬龍,枝蟠云際,郁若籀篆。山壁遍鐫佛像,有“佛國”二字,為宋蘇長公所書。山下為龍泓洞,宛轉幽邃,壁問題刻甚多,苔蘚侵蝕,漶漫不可辨。仰視旭光一線,上透極頂,即所稱“一線天”者,空中別無一物,而在愚夫言之謂可證他生事,不亦可笑乎?峰之旁有三亭翼然峙者,為春淙、壑雷、冷泉也。瀑布聲淙淙,盈兩耳問,如琴筑交奏。其激于石也,又如滾雪飛花,天然奇絕,不可名狀。余于壑雷亭坐久,覺靈秀之氣,深沁詩脾,而向之紅塵繚繞于眼底者,遂一洗而凈,豈不快哉!豈不快哉!即放歌一首,以紀其事。
尋進靈隱寺,殿柱大可數抱,高插云霄。香煙煩燠,人聲喧雜,不耐久憩,遂西北行,人韜光徑。山形聳拔,怪松修竹,陰密蕭森。清泉涓涓,從松竹問流出,微潤石磴上,幽凈可愛。余儕且行且玩,因憶摩詰《山居》詩,有“清泉石上流”句,真紀實也。經三里許,至韜光庵,回視靈隱,已小如雞塒矣。庵中有閣日“誦芬”,遂憩焉,山僧出清茗數杯,味之甚甘。劍芒、一斐、嘯樓、屋廠四子,別尋幽徑而去,酒癡以足疲不能行,與劍鋒茗話。余潑墨題詩兩律于壁。題就,倩舟子伴酒癡,而余則挈劍鋒出庵,仍拾級而上,攀北高峰。經石磴數千級,曲折三十馀灣,山路峻削,頗不易行。抵靈順廟,廟前有額,日“北高峰”,是為峰之絕頂矣。振衣遙望,群山低伏,時正亭午,云氣如海。徘徊半時,回至韜光,尋酒癡不見,問諸舟子,云已同劍芒等至合澗橋酒寮小酌矣。余與劍鋒仍憩誦芬閣中,僧謂日:“庵后有亭,曷登之?”余聆其語,遂欣然往。
至煉丹臺,臺上即亭,厥名“觀海”,余復題詩一律。亭后有光圓洞,相傳為呂祖煉丹處。臺畔有金蓮池,其水甚清。池旁有石壁,鐫“引水處”三字,摩挲斯須,回至合澗橋。入酒寮,則劍芒、酒癡諸子均在,相與把酒清談,酣然樂甚。莼嫩魚肥,其味殊迥故鄉。案此處即清乾嘉時郭頻伽、陳云伯輩所稱蕭九娘家,亦即袁湘湄、朱鐵門、倪米樓三先生與頻伽泥飲于此,而湘湄為頻伽作《寒壚買醉圖》者也。撫今懷古,遐思悠然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