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學著接受,一個人向前進的同時也是失去的過程。分道揚鑣帶來的孤獨,世事無常帶來的挫折,生老病死帶來的無力感,都是我們漫長又短暫的人生里必須經(jīng)歷的一部分。但你會知曉自己的力量,即便是在人生的海里遭遇一場大雨,你渾身濕透,也依然擁有前行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是往事的幸存者,ZUI終學會的,都是如何與自己相處。
我幸存了下來,哪怕我現(xiàn)在渾身濕透,落魄不堪,精疲力竭,也要到對岸去。哪怕*終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也要告訴自己戰(zhàn)斗過。即使敵不過生老病死,也要抓住幸福的機會。
內(nèi)向的人也有自己的色彩,就算世界不為這些人鼓掌,但他們身上一定有閃光的那部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往事中幸存下來的人,既然幸存了下來,就不能白白浪費這個機會。
如果過去的一切都沒有發(fā)生,我們就不會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人生如海,我們都是一艘小船,各自航行。但有時哪怕只是遠遠望上一眼,就足夠溫暖了。遇到的每個人,都是賺到的。我真心祝福你,找到自己的坐標,擁抱每一個明天。
★這是一個關于選擇和成長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失去和接受的故事。六個性格迥異的年輕人,面臨各自的人生分岔路口,有人掙扎有人痛苦,有人放棄有人前行,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
★盧思浩2019年全新長篇小說,備受讀者期待;
★內(nèi)外雙封,精美四色內(nèi)插,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你可以與曾經(jīng)的自己和解,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繼續(xù)努力。
序言
“成長是學著接受,一個人向前進的同時也是失去的過程。分道揚鑣帶來的孤獨,世事無常帶來的挫折,生老病死帶來的無力感,都是我們漫長又短暫的人生里必須經(jīng)歷的一部分。但你會知曉自己的力量,即便是在人生的海里遭遇一場大雨,你渾身濕透,也依然擁有前行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是往事的幸存者,最終學會的,都是如何與自己相處。”
約莫是十年前,我從一位友人身上學到了這些。我清晰地記得那是一個雪后的冬天,整個城市顯得尤為安靜,大雪把城市染色,讓世界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模樣。我們一同并肩走著,接著便有了這段話。許多年后,我跟說這句話的人早已失去了聯(lián)系——就像我生命中出現(xiàn)的其他人一樣,人們總會在某一個時刻轉身離開。
等到終于徹底理解這句話的今天,我已經(jīng)快三十歲了。這是新一年的第一天,我正開車前往鄉(xiāng)下的老家,窗外的一切陌生又熟悉。街道變得寬敞,居民樓也越蓋越高,街邊的一切都是熱鬧的模樣,仿佛只有我無法融入這樣的場景里。電臺播起了一首歌,居然是十年前最喜歡的那首歌。我宛若觸電一般想起了過往的所有事情,想起了曾經(jīng)在生命中出現(xiàn)的人,可我又能把這首歌分享給誰呢?
人總得在經(jīng)歷一些事情后才能明白一些道理,就像是等到你終于明白一句話的深意時,時間早已經(jīng)向前一路飛奔,把你甩在了后頭。這讓我產(chǎn)生了錯位感,好像自己明明還是那個少年,可鏡子里的自己已經(jīng)不是少年時的臉了。
所以我只能盡我所能把還記得的故事都記錄下來。很多人跟我見的最后一面我都還記得,可從未想過那就是我們最后一次相見。回首望去,我們一路上仿佛都在失去,唯有生活無聲地繼續(xù)。
盧思浩
作家。
已出版作品:《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愿有人陪你顛沛流離》《離開前請叫醒我》 《你也走了很遠的路吧》
新浪微博:@盧思浩
微信公眾號:盧思浩/KveinLu_
序言
第一章:十九歲那年的夏天
第二章:初次見面請多指教
第三章:沒有時間的鐘
第四章:在你的心上向外跳傘
第五章:沒有樹的森林
第六章:四散天涯
第七章:沒有無緣無故的相遇
第八章:蓄謀已久的告別
第九章:孤海航行
第十章:墜入泥沼
第十一章:北方以北
第十二章:落在海中的雨
后記
第一章 對于別人而言很簡單的事,對我來說就很難。
比如在周遭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這件事。
小時候身體不好,大部分時間都不得不在醫(yī)院度過,我唯一能看到的風景,不過是病床外的楊樹,再往外邊看就只剩下圍墻。記得好不容易出院回家的那天夜里,我又發(fā)燒了,燒得迷迷糊糊,奶奶背著我一路跑到醫(yī)院,我伏在她背后看著路燈,心想,原來每個路燈之間的距離都這么遠,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走過去。醫(yī)院彌漫著刺鼻的藥水味,穿著白大褂的醫(yī)生神色匆匆,仿佛多說一句話的時間都沒有。我住在一個多人病房里,他們的對話離我太遙遠,又沒有兄弟姐妹陪伴,只好靠自言自語來消磨時間,那不是單純地自己隨便說些什么,而是一人分飾兩個角色,自己跟自己對話。
我日夜盼著可以正常上學,想要找到同齡人說說話,終于身體好了些,父親就帶著我搬到了市區(qū)。到班級時,所有人正聚在一起說話,看到我瞬間安靜下來,老師讓我介紹自己,我看著陌生的臉孔,準備好的話都不翼而飛,支支吾吾地什么話都說不出來。事后回想起來,這是再糟糕不過的開場。
我們班是學校的重點班,第一次月考后老師發(fā)試卷,邊報著名字和分數(shù)邊說:“大家考的都不錯,但有些同學拖了后腿,希望這些同學能夠自覺,不要做害群之馬,影響我們班級的升學率。”他手里還剩下三四張試卷沒有發(fā),其中就包括我的那份。他雖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自己就是他所說的那些人之一。我灰溜溜地領完試卷,頭很低地走回座位。下課時聽到同學們討論我,他們說話很小聲,但我還是聽到了:“那么多班級不去,為什么偏偏要轉來我們這兒?”都是諸如此類的話。哪怕是現(xiàn)在想到“害群之馬”這個詞,我還是禁不住感到恥辱。加上那時的我面色蒼白,身體瘦弱又笨手笨腳,連話都說不清楚,那之后我就成為了同學們?nèi)⌒Φ膶ο蟆?br />
他們認為我是一個從鄉(xiāng)下來的轉校生,成績差又沒什么見識。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是,我意識到他們說的是對的,無從反駁。在他們下課可以自然聚在一起說話的時候,我只能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不知道自己能和誰說話。
這期間唯一開心的事,是擁有了一款屬于自己的MP4,我很喜歡這個既可以放歌又可以放電影的機器,所有的音樂播放器都是這世上偉大的發(fā)明。現(xiàn)在回憶過往才發(fā)現(xiàn),我好像從小就很喜歡音樂,它讓我的身邊不至于過分安靜,就像是有人通過音樂在對我說話一般。但嚴厲的父親不會給我買這樣的東西,在他眼里這些玩意兒只會影響學習。我只好纏著偶爾來市區(qū)看我的奶奶偷偷買了一個,小心翼翼地不讓父親發(fā)現(xiàn)。
那時我想著總有一天能融入這個集體,能跟上他們的步調,能找到可以說上話的朋友。
我至今仍記得這個愿望徹底破滅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