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智能制造及產業發展走勢、人工智能及應用領域、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制造戰略與工業大數據、工業轉型與企業數字化、政務挑戰與“智慧發改”、智能政務與政府治理、智能重慶的創新實踐。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兩地”定位和“四個扎實”要求,貫徹落實市委五屆三次全會提出的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軍民融合發展、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以需求為導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八大戰略行動計劃,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幫助全市廣大公務員更好地了解市委市政府制訂戰略行動計劃的背景和政策,理解其內涵與外延,掌握助推戰略行動計劃應具備的本領和方法,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助推重慶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公務員局組織專家學者圍繞“三大攻堅戰、八項戰略行動計劃”編寫了三年培訓系列課程教材,決定在全市公務員中有計劃地開展遠程培訓。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網絡、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動地滿足人的各種需求的屬性。智能化是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要求“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智能化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引領創新驅動的重要引擎。貫徹落實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需要重慶市相關職能部門從創新思維方式、創新政策方面入手,更需要全市的廣大公務員,充分認識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對于重慶市發展全局的重要性,科學把握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的內涵、規律和特點,找準工作的立足點和著力點,從而推動重慶市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
本書為重慶市公務員遠程培訓系列教材之一。為開展好“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公需科目培訓,重慶廣播電視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邀請鄧志東、張禮立和王建冬等專家學者擔任主講嘉賓,分別就大數據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專題講座。
第一章 智能制造及產業發展走勢
一、智能制造引領制造業革命
二、工廠車間數字化智能生產
三、智能裝備將強化基礎能力
四、智能產品助推供給側改革
五、智能服務推動服務業智能化
六、“互聯網+”促進產業模式變革
第二章 人工智能及應用領域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與分類
二、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格局
三、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
第三章 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
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現狀
二、人工智能助推產業結構變革
第四章 制造戰略與工業大數據
一、數字與制造的戰略
二、工業大數據內涵與特征
三、大數據在制造業中的應用
第五章 工業轉型與企業數字化
一、《中國制造2025》與企業數字化
二、工業大數據與智能制造
三、數字驅動創新與轉型
四、重慶智造需關注的內容
五、三個聚焦要務實落地
第六章 政務挑戰與“智慧發改”
一、新技術對政府治理提出全新挑戰
二、“智慧發改”的探索和嘗試
第七章 智能政務與政府治理
一、智能政務之重大政策評價研判
二、智能政務之社會預期精準管理
三、智能政務之經濟動態監測預測
四、智能政務之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五、智能政務之突發事件應急響應
六、案例總結
第八章 智能重慶的創新實踐
一、智能產業助推重慶發展
二、數字經濟在重慶
三、重慶制造升級重慶智造
四、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五、大數據時代的智慧政務
六、智能化讓生活更美好
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新一輪人工智能主要是以深度學習為代表。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一詞源于美國,是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來的。從那以后,研究者們發展了眾多的理論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隨之擴展。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能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其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
在1956的達特茅斯研討會上,與會者把人工智能定義為一個智能體,這個智能體能夠感知環境,并且能夠采取行動,是使成功機會最大化的一個系統,所以現在的任何一個智能系統都包括三個要素:一是環境感知,二是認知或者決策,三是行動。這三個要素是智能系統最重要的特征。
世界各國之所以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探索人類智能的本質,就是人腦是怎么去思維的;二是要借助于人類大腦的智慧,去研發類似于人類的智能行為方式并進行反應的機器,這個機器的行為可以跟人的智能行為差不多。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發現新一輪的人工智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具有學習能力。人們知道,生物智能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通過學習建立起來的,其先天遺傳的東西很少,主要在于后天跟環境的交互作用,從學習中得到知識、經驗、技巧和記憶能力。新一輪的人工智能在這個方面已有了突破,它是借助學習建立起人工感知能力、認知能力及行動的能力。
生物解剖學告訴我們,大腦里面有神經元組成的網絡,這個神經元是巨量的,人們所有的情感、思維、意識,其實就是神經元的活性反映出來后所進行的連接,人們把它叫作連接主義,它是生物智能解剖學的基礎。
人們在日常的學習中,往往通過行為學習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比如獎勵或懲罰,把一件事情做成功了就獎勵自己,如果失敗了就懲罰自己,通過獎勵或懲罰進行學習。再如小孩子學自行車,先是由父母教他,把他推著走,這個時候就相當于監督學習,一旦父母放手讓他自己去騎自行車,他就有可能摔倒,甚至要摔好多次,這就相當于懲罰,但他最后就學會了騎自行車。這種方法就叫作強化學習,是行為主義的方法。
符號主義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智力發育。大致在6萬年以前,人類就發明了語言,尤其是發明了口語,人們之間的交流也是通過口語來實現的,這種口語交流對人類智力的發育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人類的腦與動物的腦,其實差距不是很大,如果沒有語言的發明,沒有口語的交流,人們很多的思考、推理都不可能實現,語言這個符號不是設計好的東西,而是通過學習得到的。顯然,進行口語交流的語言智能是在學習中得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