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第二版)》以均衡價格理論為主線,以市場經濟現象及企業經營決策的相關問題為切入點,分析消費者效用化決策、企業利潤化決策、收入分配決策;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主線,以社會經濟現象及相關問題為切入點,簡單解釋和分析國家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稅收政策、投資政策等的制定和實施。 《經濟學基礎(第二版)》內容特別體現通俗性、實踐性,適合作為高職高專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經濟學基礎教材,也可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相關專業或社會培訓的參考用書。
本書自2011年出版以來,相關高職高專院校通過使用本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體現了教材宗旨:培養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和分析身邊經濟現象的能力;初步具備對政府的相關經濟政策正確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具備運用價格理論等去分析、解決企業經濟決策問題的基本能力;具備利用宏觀經濟理論簡單分析和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能力等。得到使用師生的普遍好評,鑒于需求量的增加,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改革創新的迫切要求以及編者在近幾年實際教學的體驗,我們對原書進行了修訂,并對內容結構進行了適當調整和增減,對內容信息進行了更新,強化了基礎理論,提升了教材的實用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繼續堅持原有的三條主線:一是基本知識點鮮明;二是基本技能訓練到位;三是信息傳遞前沿。堅持注重講精、講透基本理論,對一些煩瑣的求證過程刪繁就簡,運用最基本的函數知識,通俗、生動的語言描述經濟學的基本內容,直觀明了地展示經濟學基本模型。
2)在繼續保持原有教材體例的基礎上,增加了“信息傳遞”中較前沿的部分內容以及實例分析題等,以培養學習者應用能力為主線、以學習情景為切入點,以各種經濟行為分析為任務載體展開內容,力爭突出理論講授充分、實際問題解決到位、職業素質培養滲透,既有利于教師教學,又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3)在基本技能訓練中增加部分案例分析題型,更新了有關數據和資料,尤其是宏觀經濟學部分,納入最新信息,更突出時代性。
參加本版編寫的老師有:大連職業技術學院竇坤芳、李志波、郭美娜、崔丹;大連軟件職業學院張艷華、徐長香;北京培黎職業學院劉琳琳;保定職業技術學院于爽。同時馮輝、王艷芳教授審閱了本書,并給予了寶貴意見,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在編寫中參考了國內外相關文獻,對這些文獻的作者表示真摯的謝意。
由于經濟學知識的廣泛性和不斷更新性,加之作者的水平有限,編寫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經濟學概述
1.1 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及其研究對象
1.1.1 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1.1.2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2 經濟學的基本內容
1.2.1 微觀經濟學
1.2.2 宏觀經濟學
1.2.3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
1.3 經濟學研究方法
1.3.1 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
1.3.2 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
1.3.3 運用經濟模型
1.3.4 運用經濟變量
1.4 學習經濟學的意義
小結與練習
第2章 經濟學與市場經濟
2.1 經濟學的市場經濟分析框架
2.1.1 市場經濟
2.1.2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2.1.3 現代市場經濟
2.1.4 現代市場經濟的一般框架
2.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述
2.2.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完善
2.2.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2.2.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
小結與練習
第3章 需求、供給、均衡理論與運用
3.1 需求理論
3.1.1 需求的概念
3.1.2 影響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數
3.1.3 需求表和需求曲線
3.1.4 需求的變化和需求量的變化
3.2 供給理論,
3.2.1 供給的概念
3.2.2 影響供給的因素和供給函數
3.2.3 供給表和供給曲線
3.2.4 供給的變化和供給量的變化
3.3 均衡價格理論
3.3.1 均衡及均衡價格
3.3.2 均衡價格的形成
3.3.3 均衡價格的變動
3.3.4 均衡價格的應用
3.4 供求彈性及其應用
3.4.1 供求彈性理論
3.4.2 彈性理論的應用
小結與練習
第4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與實踐
4.1 消費者行為分析方法
4.1.1 效用
4.1.2 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
4.2 邊際效用分析
4.2.1 總效用、平均效用與邊際效用
4.2.2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4.2.3 消費者均衡
4.2.4 邊際效用理論的應用
4.3 無差異曲線分析
4.3.1 無差異曲線
4.3.2 預算線
4.3.3 消費者均衡
4.3.4 價格變化和收入變化對消費者均衡的影響
小結與練習
第5章 生產者行為理論與實踐
5.1 生產及生產要素
5.1.1 生產
5.1.2 生產要素
5.1.3 短期和長期
5.1.4 生產函數
5.2 有關生產成本分析
5.2.1 成本的含義及分類
5.2.2 有關成本間的換算關系
5.3 企業收益與利潤
5.3.1 總收益、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
5.3.2 成本、收益與利潤
5.3.3 企業利潤最大化原則
小結與練習
第6章 收入分配理論與實踐
6.1 生產要素收入
6.1.1 勞動與工資
6.1.2 資本與利息
6.1.3 土地與地租
6.1.4 企業家才能與利潤
6.2 洛倫茲曲線與基尼系數
6.2.1 洛倫茲曲線
6.2.2 基尼系數
6.3 社會收入分配政策
6.3.1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6.3.2 社會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
6.4 公共物品分析
6.4.1 公共物品的概念
6.4.2 公共物品的供給
小結與練習
第7章 國民收入理論與實踐
7.1 宏觀經濟主要變量及其衡量
7.1.1 國民生產總值
7.1.2 其他經濟變量
7.2 國民經濟循環流程
7.2.1 兩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循環流程
7.2.2 三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循環流程
7.2.3 四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循環流程
7.3 簡單國民收入的決定
7.3.1 均衡國民收入
7.3.2 國民收入的決定
7.4 乘數效應
7.4.1 乘數效應的含義
7.4.2 乘數效應的原理
7.4.3 乘數效應的雙面作用
小結與練習
第8章 失業、通貨膨脹理論與實踐
8.1 失業理論
8.1.1 失業和充分就業的含義
8.1.2 失業的衡量
8.1.3 失業的分類和原因
8.1.4 失業的影響
8.2 通貨膨脹理論
8.2.1 通貨膨脹的含義
8.2.2 通貨膨脹的衡量
8.2.3 通貨膨脹的分類
8.2.4 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
8.2.5 通貨膨脹產生的經濟效應
8.3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及治理
8.3.1 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交替關系
8.3.2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治理
小結與練習
第9章 經濟周期、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踐
9.1 經濟周期理論
9.1.1 經濟周期的含義
9.1.2 經濟周期的階段
9.1.3 經濟周期的分類
9.1.4 經濟發展呈現周期變化的不同解釋
9.2 經濟增長理論
9.2.1 經濟增長含義
9.2.2 經濟增長的源泉
9.3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9.3.1 經濟發展的含義
9.3.2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小結與練習
第10章 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基礎與實踐
10.1 宏觀經濟政策概況
10.1.1 宏觀經濟政策含義
10.1.2 宏觀經濟政策基本原則
10.2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10.2.1 充分就業
10.2.2 物價穩定
10.2.3 經濟增長
10.2.4 國際收支平衡
10.3 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及運用
10.3.1 需求管理
10.3.2 供給管理
小結與練習
第11章 開放經濟理論與實踐
11.1 國際收支
11.1.1 國際收支的基本概念
11.1.2 國際收支平衡表
11.1.3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分類及經濟影響
11.2 匯率
11.2.1 匯率的產生
11.2.2 匯率的種類
11.2.3 匯率的標價方法
11.2.4 匯率的影響
11.2.5 匯率制度
11.3 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目標
11.3.1 開放經濟中的總供給與總需求
11.3.2 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
小結與練習